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編者按?2005年8月4日10點,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遠程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訪談,以“小區命名如何更好體現城市特色”為題與網友交流。
嘉賓簡介
俞孔堅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最新著作有:《理想景觀探源》《景觀:生態,文化與感知》《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設計時代》《城市景觀設計之路——與市長們交流》等。?
訪談全文?
【俞孔堅】:非常高興在網上跟網友交流,因為我認為社區的名字也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這不單僅僅是名字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
[愚林]:您好,請問對城市里開發商紛紛給新樓盤起洋名怎么看?您認為是一個嚴重問題嗎??
【俞孔堅】: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的反映,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反映了我們時代對待民族自我身份的虛無、一種缺失,這本身不是個大問題,但是它反映了一個大問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在人文、教育以及整體審美方面的大問題,它體現了一個大問題。為什么這么說?第一,居住的含義是什么?不能把居住的含義表面化,居住的含義是人和土地建立起一種聯系,和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建立起一種聯系,有了這種聯系人才不會孤獨,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海德格爾說,居住的國家就是寫詩的過程,什么樣的詩有意義?什么樣的居住有意義呢?就是跟天和地、跟歷史建立起一種聯系,回到真實的土地,我們的居住要體現和土地的關系。人是世界上很渺小的東西,如果離開整個大地系統,離開整個歷史長河的系統,人就變得沒有一點意義。海德格爾說居住的過程就是跟大地建立起的聯系,而現在開發商命名的名字使我們失去了跟大地的聯系、跟土地的聯系以及跟整個歷史的聯系,這是整個問題的本質。歷史上文化的名人,以唐代為例,所有的名人都有自己跟自己的居住場所建立起聯系,比如說杜甫,把自己稱為杜少陵,就是因為他居住在長安陵墓的旁邊,墳墓不雅,他就把自己叫做少陵,意思是我自己跟居住的土地本身的特性聯系在一起,自己就不孤獨了。比如說韓喻,把自己稱之為韓昌黎,昌黎是他祖先居住的地方,是他爺爺居住的地方,把自己叫做昌黎,意味著不單跟昌黎建立起聯系,還跟他的爺爺建立起一種聯系。所以說居住地的名字,包括自己名字的稱呼,使自己不再是孤單和孤獨的,而且是歷史長河以及整個宇宙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時候人的生活才有意義。比如說柳宗元居住在山西解州,所以把自己稱為柳河東。杜牧的祖上居住在陜西凡川的地方,又稱之為杜凡川。人生活在世界上,要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就要跟歷史、跟大地建立起一種聯系。所以,社區取名字不是個小事,而是個大事,他是不是給我們這個民族當代的人,你的身份何在,我很早就批評過這個時代我們喪失了很多身份,就是自己不知道是誰了,把自己化妝成古羅馬帝國,把自己化妝成路易十四,把自己打扮成歐洲的所謂的權貴、法國的權貴,甚至美國的暴發戶,最終使我們失去了自己,自己的身份沒有了,這是很可悲的,這一代人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什么地方。開發商現在取名字反映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市場的接受者,也就是買主、社會大眾,實際上他們所向往和追求的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虛假的自我。第二,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他揣摩這個市場,他是用一種暴發戶的意識形態去衡量,認為名字叫得越富有、越高雅,買的客戶就越多,他是從開發商的角度,以金錢、以市場為導向來揣摩客戶。但實際上客戶并不都是這樣,客戶有的時候并不需要這樣,這實際上就是開發商強加給社會大眾、強加給買房者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客戶確實確實想象著自己住在凡爾賽、想象著自己住在英國的劍橋,想象著自己住在法國的香榭里榭,開發商做的不是迎合低級趣味,我說的低級趣味是暫時的,它不是我們長久追求的,長久追求的還是要回到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名字。開發商這時候應該怎么做呢?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現在買主所無法承擔的責任,開發商應該起到引導社會走向更健康、更表彰民族身份的角度去做。所以說,開發商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實際上在誤導以及誤解市場,第二開發商應該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也就是把社會引向一個真正能夠彰顯這個時代的民族身份的責任。?
[叢林漫步]:俞教授,您曾說過“尋常景觀造就詩意棲居”,那么請談談您對“尋常景觀造”和“詩意棲居”的理解。?
【俞孔堅】:我是這么理解的,什么叫詩意的棲居,還是回到海德格爾的哲學,居住是個大問題。海德格爾說居住的過程就是寫詩的過程,什么樣是寫詩,什么樣有詩意呢?就是讓人回到真實、回到土地,寫詩的過程就是把人帶到大地上,把人帶到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詩是表達了一個真實的自我。為什么說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呢?因為現在的城市景觀、現在的居住環境都是不真實的,太不真實了,我們用了巴洛克的語言,就是古典西方的語言來化妝自我,所以你們看到的羅馬柱,包括社區的命名,用的只是一種語言,就是反映了傳統古代西方的貴族和西方帝王的價值觀,這是一種價值觀,使我們失去了真實,我們把自己想象成西方的貴族和西方的古典帝王,使我們失去了真實性,也就是失去了平常,把自己帶到天上去了,離開了大地。第二,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中國的帝王,這是另一種失去自我、失去真實。比如說我們現在看電視劇,喜歡看《乾隆大帝》、《康熙大帝》,造社區和造電影一樣,是造一個夢想,我們想象著自己做漢武大帝、做康熙大帝,所以我們社區的建設也是中國的封建的景觀來營造的環境,所以可以看到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用的都是封建帝王以及士大夫還化妝自己,實際上這不是這個時代的。第三,我們用了西方的現代帝國的形態,可以看到小區里一條巨大的中軸線,可以看到包括像央視大樓這樣看上去很現代,但實際上它反映了帝國心態、貴族心態。這樣的城市建筑、這樣的社區建筑充塞了我們的城市,最終使我們失去了自我。就像街上看到很多美女不是真實的美女一樣,都是做了手術,都是化妝了的,實際上反映了自卑、反映了沒有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一定是把真實的自我交出來,名字是代表“我”的,名字是你的身份證,如果用假的名字,就像用了假的身份證一樣,把自己化妝成別人了。北京前幾年有個案例,講的是一個美女跟一個男子結婚,兩個人長得都很帥、很漂亮,結果生了一個孩子很丑,為什么丑?男的就懷疑女的是不是貞節的,最后發現這個女的對他很好、很忠貞,壞就壞在這個女的是整形過的。講這個案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你化妝了以后自己的身份失去以后,就變得不是我了,連人都是假的了,生活就沒有意義了。所以說,要使居住有詩意,就是要回到真實的自我、回到真實的土地,就是平常、尋常,尋常的人,尋常的事情,真正的尋常,你的生活就有意義了,用真正坦然的心態來對待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把自己打扮成洋人了,把自己打扮成封建帝王了,也不會把自己打扮成現代的西方帝國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居住要有詩意,就是回到真實的自我,不要用假名字。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沈從文大家都知道,更早的時候大家有個劉禹錫有個《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講的是房子要真實,居住在里面的人的內涵是最關鍵的,生活在里面的人本身的文化修養、生活狀態是最重要的。沈從文自己當年在山東的時候有個居所,叫做“窄而霉齋”,很多作品都是在這里寫出來的,劉禹錫的《陋室銘》也是這樣寫出來的,就是名字應該有它內在的東西,而不是外在的。名字的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真實,反映真實的自我,居住在這里的人要有文化、要有品位,這時候你的生活才有詩意,居住才有詩意。回到尋常景觀,窄而霉齋,這個房子并不是很特別,陋室并不是很富麗堂皇,但是充滿詩意,就是因為平常,尋常景觀就是這個意思。最近,我們在沈陽建筑大學做了一個校園,今年獲了美國的年度設計大獎,我們用的就是稻田,用水稻來做校園,用水稻來綠化環境、來建設環境。水稻很平常,但是如果把它做校園,做平常人的活動空間,跟當代人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稻田就充滿詩意了,詩意的棲居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Kf1CK5]:小區的命名要經過當地地名辦的批準,當地的各地取名十分混亂,是否意味著當地地名辦工作不到位??
【俞孔堅】:小區命名,當然命名辦要承擔一部分責任。我覺得命名這個事情又不是一個法律問題,還沒有上升到不準命名的高度,就像你自己的孩子,叫什么,是公民的自由。但是,小區命名是一種公共行為,我覺得命名辦應該從引導、教育、宣傳的方面,通過提升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民族價值觀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通過法律途徑?如果是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現在還說不準。?
[番薯仔八世]:國內民眾居住的小區,不起洋名也就算了,但外國人居住的小區,應該允許洋名,您覺得呢??
【俞孔堅】:允許不允許,我今天講的更希望成為一種審美教育,從整個民族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就是要喚起民眾的大眾意識。不是說從行政手段上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從行政手段上解決這個問題還不是個根本問題,現在很難說為什么、憑什么不讓起名字,所以是兩個方面。首先,我覺得取這種名字本身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一種民族身份的缺失。但是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還是表示懷疑,因為一旦形成干預就會涉及到其他問題,我更希望通過媒體、更希望通過社區的文化以及類似這樣的交流,讓民眾以及開發商認識到取這種名字實際上并不雅,并不會給小區帶來真正好的品位,相反只能使這個小區與地域割裂、與原來的場地割裂、與它的歷史文化割裂,從而使這個小區變得蒼白,從而使這個小區顯得浮躁、顯得沒有文化、沒有品位,我認為這種文化宣傳比通過行政手段更有價值。?
[暖陽]:要建立國際化大都市,就必須對外來文化有一種包容的態度,為什么專家和社會各界對取洋名就不能容忍呢?? ?
【俞孔堅】:我認為這種理解是一種誤解,所謂包容是全球化和地域性,這兩者是一對矛盾,但同時兩者是互相促進的。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尊重自我。當年梁啟超說過,民族的身份就是以借他國而致力于大敵。就是所有國家都在進入全球化的過程中,你的身份是何等,就是要通過借他國之力,自己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民族性并不是非得延續古代祖宗的民族,我們說的民族性是要有本身這個時代跟地域特征有關系、跟文化有關系、跟我們的生活本身有關系的。我們講民族性、講地域性,并不是講傳統,也就是說現在同樣有民族性,現在同樣有地域性,我們這塊土地的名字叫黃土地,比如說叫黃泥溝,這是跟地域有關。柳宗元把自己叫做柳河東,白居易把自己叫香山居士,這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人物,并不會顯示自己有什么落后。我俞孔堅的名字叫“土人”,就因為叫土人,并不會覺得你自己就很封閉,就是個土人,相反因為我叫土人,國際上就知道你是代表著中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我的民族性、地域性就顯得更珍貴了。所以,這與開放沒有矛盾,反而這個時代更需要以一種坦蕩、自信的態度來命名和對待自我,這樣反而顯示了開放和大度。?
[零感微言]:事實上這種在名稱上崇洋媚外的行為早在一些所謂明星的人身上就開始了。這些人大都有一個所謂英文名,甚至類似日本人的名,并以此為榮。在下看來這都是一種低級趣味。那么嘉賓怎么看呢??
【俞孔堅】:有兩種看法,一個是跟這位網民說的一樣,是存在這種狀況的,叫洋名。第二種是可能叫起來方便,在外國人比較多的管理下叫這樣的名比較方便。個人的取名還是有自由的,還是體現了自己的自由,但是背后反映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我認為私人沒有必要責怪。但是它跟社區的名字不一樣,社區命名是個公共行為,他會影響一個社會,影響到我們的后代,后代如果在香榭里榭或者是在丹鳳白露的名字下成長起來的,我認為就割斷了他跟原來這塊土地的聯系。所以說,小區命名和人的個人命名應該說還有所區別,個人自己的取名更多的是私人行為,其中反映了低級趣味,但是不需要我們干涉。但是,小區的命名需要整個社會干涉,因為它是一種公共的環境。?
[一只穿山甲]:俞嘉賓:“崇洋媚外”是不是一種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意識??您認為小區起名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
【俞孔堅】:小區洋名的主要根源:第一,最根本的根源,我大概稱之暴富的時代,什么是暴富呢?這是法國人首先取的名字,就是他突然有錢了,但是文化教育沒跟上,這種意識形態必然會以拜金主義為導向,就是暴發戶時代的典型特征。什么名字反映了你的身份、有錢了,這個名字就是好的。什么是代表先進呢?開放以后,我們往往把西方當成富有的社會,所以起西方的名字就顯得居住者的檔次很高,中產階級或者是富有階級,這是這個時代的反映。中國現在處在邊緣地帶,就是社會經濟處于過渡時期或者是轉變時期,這種轉變時期就必然會引起這么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因為我們100年來一直落后于西方,我們向往西方的生活、向往西方的富有,所以通過名字,名字就反映了我們的期許、價值觀和期望。所以,洋名根本的問題是處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過渡時代,從貧窮走向富有、從落后邁向先進,一個社會正在發展的邊緣地帶,所以我們會向往,會有一個目標,我們把西方國家當成我們的目標。這種情況在西方的發展歷程中也有過,比如說美國,美國的發展也是近一個世紀的事情,在一個世紀之前,美國人跟中國人一樣,它向往歐洲,所以美國的建筑,包括美國的白宮、國會大廈,都是模仿歐洲的建筑,美國小區的名字,像哈佛大學所在地,有個叫劍橋的,用的就是英國的名字,還有牛津,用的也是英國的名字。整個美國東部有個西英格蘭地區,好多州都是屬于西英格蘭地區,都是模仿英國,正因為它的殖民地,他向往當時歐洲貴族的生活和文化,這就是一個落后的國家或者希望發展的國家的一種心態,也可以稱之為新的殖民文化心態。但這段時間是比較短暫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洋名的時代是非常短暫的,很快就會過去。為什么呢?當一個國家真正強大以后,就會有更多的自信,有了更多的自信以后,就會對洋名不屑一顧,實際上我們剛才講的洋名,在十來年以前比現在還要火、還要盛行,就是把小區用洋名來命名。更早可以追溯到上海灘,上海灘的洋名,上海灘的生活情調,那時候所謂的上流社會好多喜歡用洋名來命名自己的莊園、來命名自己孩子的名字甚至他的住宅。但是因為整個社會已經發展了,那時候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現在已經變成好多大眾都能支付得起的生活方式了,所以洋名的時尚實際上在這個時代就變得更普遍了,反而更社會化了,本來限制在少數精英手里的時尚,現在變成更大眾化的時尚,而這種大眾化的時尚也是隨著精英文化的推波助瀾,看現在的一些時尚雜志,幾乎無不在推銷一種奢華的居住方式、無不在推銷外來的化妝品以及洋裝。一方面我們向往著進步、向往著發達,同時反映了我們缺乏自信,這就是洋名的本質,就是剛剛開始富有、剛剛開始發展,我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就是西方貴族的生活方式,這是它的本質概念,把西方貴族的文化當成我們應該模仿或者應該學習的文化。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西方生活并不都是這樣追求奢華的,它還有更民主的生活、更平民化的生活、更休閑的生活、更自我的生活,那部分我們恰恰沒有看到,模仿的是西方貴族的那部分文化,應該說不是先進文化。?
[網友]:有一種說法,經濟地位決定文化地位,現在取洋名的現象那么普遍,是不是也說明了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屈服或者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征服??
【俞孔堅】:這是對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取洋名是一種意識形態,反映了一種價值觀和審美觀,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說是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設和決定了意識形態,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形態。我們這個時代,切實從經濟上剛開始有能力取洋名,就是說我們剛剛暴富起來,一夜之間大家都開始有錢,但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文化滯后于經濟水平,我們就希望找到在文化上跟經濟相適應的東西,所以就向往強勢國家的文化,這就是為什么歐美的文化進來的道理。我認為你說的是對的,比較贊同。?
[網友]: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俞孔堅】:改變現狀根本在于教育,我說的教育是更大的概念,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正規的教育,還有媒體也需要教育,我剛才說了,我們的雜志到處都在推銷豪宅,而且一般豪宅都是洋名的,都是美國的豪宅比福利山莊,剛才講了丹鳳白露的文化,開發商本身需要推銷這個來賣樓,這本身也包含著教育在里面。我們的媒體、電視如果以這種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客戶、教育我們的民眾的話,這個問題就很大了。當然,還有其他正規的教育,正規的教育,很重要的是我們民族的藝術審美的教育,當年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就提出來,審美教育應該像宗教那樣,讓每個人都能接受這種審美的教育,他當時就提出用審美教育來代替宗教。是不是需要代替宗教是另外一回事兒,我要講的是民族的審美很重要,在我們的字里行間、在我們的媒體、在我們所有的廣告里充塞著都是那種審美品位的話,那整個民族的審美品位是很低下的,如果我們的城市設計、街道廣場設計的都像歐洲的巴洛克或者歐洲帝王的建筑的話,那我們的民族品位是在下降的,因為環境決定了人的品位和審美情趣,如果整個街道都是羅馬柱,我們的生活肯定要追求羅馬時代的消費方式、揮霍方式。但是,教育又不是機械的說要回到傳統來找回自信,那也是不對的,我們有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那是遺產,不是這個時代的,五千年是五千年的事情,秦始皇偉大是秦始皇的事情,康熙輝煌是康熙的事情。所以我們一說國民教育,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動不動就把康熙搬上來、把唐朝搬上來、把漢武大帝搬上來了,這就是一個誤區。我們的教育應該找到當代人的自我,使當代平民、當代人民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重新回到日常生活,而不是把人帶到西方的帝王、帶到中國的帝王那里去,應該根深蒂固的進行城市的啟蒙教育、公民教育,公民的身份、公民的義務、公民的責任,使人們回到平等的人的教育,就不會出現我們老向往帝王的生活、老向往貴族的生活。一個民族越先進、越發達,對待平常就會越重視,對待平常人的生活就會越重視。一個時代越告別了帝王時代,越走向科學和民主、平民化的時代,這個民族就會越懂得日常美的重要,街道的美、平常生活的美,而不是打扮成異常的,所謂異常就是別人的、別的地方的。所以,這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是一種反映。?
[悅耳]:嘉賓,我們小區取洋名,是不是也反映了漢字的一些弱點??
【俞孔堅】:不是這樣的,應該說漢語是世界上表達能力最強的一種語言,我們不能說它非得比其他強或者什么,但是它是非常強的。所以,漢字可以表達非常充分的含義,我不認為英文比它的表達能力更強。我剛才講了,杜牧把自己稱為樊川,樊川非常有含義,是河流,把自己的名字和河流融在一起多有意思。我知道美國最早的一個社區名字叫“riverside”,中文就是“河邊”的意思,河邊居這個名字本身就好,如果非得把它音譯,就變得沒有意思了。所以說漢字的表達能力遠遠比現在我們用的洋名音譯要高得多。?
【俞孔堅】:小區是一種公共環境,小區的命名不是一件小事,是很重要的,就像生活在一個國家、生活在一個城市,最后生活在一個小區,是整個環境的一個部分,是整體文化環境的一個部分。小區命名反映了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中國的時代是需要彰顯民族身份的時代,是需要找到自我的時代。大到國家的河流、山川的命名、城市的命名,小到社區的命名,甚至個人的命名,實際上都是彰顯當代人的身份,我們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實際上都反映在我們的名字上。所以說,名字是大事,如果想顯得自己有品位,并不是自己冒充美國人、歐洲人或者其他西方人,而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自我,重新跟土地、跟歷史、跟真實的自我建立起聯系,把名字當作身份證,當作這塊地的身份證,以及當成生活環境、生活方向的身份證。?
【俞孔堅】:謝謝各位網友。?
人民網專題策劃:各地樓盤崇洋之風為何勁吹不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