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訪談  /  正文

俞孔堅:哈佛來的城市戰士

admin 2005-06-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俞孔堅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土人景觀首席設計師、院長從左至右為:全國600多個城市里,俞孔堅已經走完一打半,保留登機卡的習慣是他近年才有的。/英文、西班牙文雜志,


俞孔堅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土人景觀首席設計師、院長


從左至右為:全國600多個城市里,俞孔堅已經走完一打半,保留登機卡的習慣是他近年才有的。/英文、西班牙文雜志,紛紛辟出大量篇幅解讀俞孔堅在中國所實現的景觀設計。/辦公室一角。/俞孔堅在“土人景觀”的辦公室緊挨這“打平面”。


俞孔堅與他的團隊。從年輕人那里,他總能獲得最多的力量支持,正如他自己說:“最后勝利的是我的學生”

  [檔案]俞孔堅 景觀設計師。1963年生于浙江金華。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主攻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1995-1997年任美國SWA集團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師和項目負責人。其主持設計的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獲2002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廣東中山歧江公園獲2002年度全美景觀設計榮譽獎和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等。最新著作有:《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等。

  俞孔堅8年來參與社會的身影已經遠遠超出他的專業領域,其批判城市景觀、城市建設、建筑設計的種種紕漏聲中,他觸及的似乎更是今天中國的社會現實。

  4月初,圓明園防滲工程鬧得舉國不寧時,景觀設計師俞孔堅從他的專業發出了質疑:“圓明園一定要有水的想法錯了,因為它違背了遺址的概念。”
  
  但他同時發現,大肆砍伐園中林灌和肆意改造地形地貌的工程,仍然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他端著隨身多年的相機親臨圓明園拍下一組組觸目驚心的鏡頭,在媒體撰寫文章要求有關部門立即停止改造行動,措辭激烈:“圓明園林灌被毀比防滲工程更具破壞性。”

  4月13日,國家環保總局為此舉辦的聽證會,在俞孔堅看來實際已變成一個審判會:“主要是引起了公憤,主要是這個環境的破壞確實令人發指,在我看來是不可容忍的。”

  自1997年頂著中國第一位回國的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的名銜從美國歸來,俞孔堅8年來參與社會的身影已經遠超出他的專業領域。他認定教授的責任更在于把大學搬到社會上去。與他交談每每覺得其振振有辭的表相之下,其批判城市景觀、城市建設、建筑設計的種種紕漏聲中,他觸及的似乎更是今天中國的社會現實。

  2004年10月,俞孔堅在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的演講,震驚全場:“看看要建的CCTV大樓,用1/10的錢,就可以建同樣功能的建筑。一種暴發戶與封建帝王意識及與風行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相雜交,生出了一個個城市景觀的怪胎。”

  更早的同年5月,俞孔堅在加拿大召開的第40屆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世界大會上,告誡西方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在中國大地向你們敞開歡迎的胸懷的時候,不要對中國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視而不見,甚至藐視,不要用你們的景觀垃圾來填塞處在景觀饑餓中的中國大地。”

  俞的觀點:中國現階段的特色,就是財富的突然暴漲,錢的來路決定了對待錢的態度。對于已在北京CBD中心動工的CCTV大樓,俞孔堅無奈地等著建好之后被他所不幸言中的一堆麻煩和問題的面世,正如目前因沉重負擔而無法啟動運轉的國家大劇院。“最后是什么?國家背這個負擔,通過納稅人的錢!”
諸如此類的吶喊,俞孔堅發出過太多次。

  時至今日,俞孔堅最值得慶幸的事便是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一群張揚著血脈之氣的年輕人迅速站成他的后盾。他們稱他“俞博士”、“俞老師”。他所到之處的演講會,享受掌聲如明星待遇。兩年間,他將從他爭取到的項目和課題中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教育和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新教學大樓建設上。作為北大教授,他自己付錢聘請教授講課,只是按國內教授在北大講學的標準付費——竟然也有人要求義務講課。中國在吸引著全世界的注意力,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俞孔堅說。

  俞孔堅帶領的“土人景觀”,合作版圖抵達國內每個省份,第一例是廣東中山歧江公園,該項目曾獲得2002年度美國景觀設計榮譽獎(專業獎項中的最高獎,國內無他人獲得),今年又獲得第十屆中國美展金獎,第一次將這個獎項頒給油畫、美術之外的景觀設計類,評委的意見是:“它把中國的設計大大推前了,具有標本意義。”

  但他奇怪的是,國內園林界(按行業劃分該項目應屬風景園林類)都毫無反應——“當然,國內也沒什么獎項可拿的,”俞孔堅雙手一攤,也學會了戲謔。畢竟,俞孔堅還是能博得不少甲方的追捧——甚至他們成為他的朋友。無數案例下來,他會重復一句話:“中國不是缺好設計師,是缺好的甲方。”因為,流產的(做到一半不讓他做了)遠遠多過成功的。

  他自己也說,他是孤獨的,又不是孤獨的。
  
  他聊以欣慰的背后,亦流露英雄無路可退的悲壯。“陳丹青為什么要辭職?張永和為什么又要回去美國?”想要改變現實的這群同道海歸,俞與他們惺惺相惜。

  哪座城市可以詩意地棲居?

  早在1998年,俞孔堅歸國不久即在《中國園林》上發表文章,把國內園林師奉為國粹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斥為封建士大夫園林,認為是中國五千年封建意識形態的最終庇護所。俞立時成為中國園林界的眾矢之的。在一個沉寂的專業學科里,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了寂靜,制造噪音的人便易于讓人懷疑他的居心。

  多年過去,他所謂白話文景觀,所謂平常城市,所謂日常美這些持續的觀點,夾雜在時代一片求新求異的呼聲中仍顯得另類。
  
  “有了錢我們干什么,有了錢我們缺什么?”俞孔堅發問。
  
  “我們缺審美。”對于搬蘇州園林的模式而大興假山,他說“以一種遺產的語言去造新的東西根本行不通”;對于城市共有的化妝運動,他感嘆“全球化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失落”;對于國外建筑師在中國土地上弄出的震懾人心的建筑,他說“這是在把帝國的意識強加給中國”。
  
  他不愿意再重復地討論庫哈斯的建筑本身,僅憑80個億,他不知道可以解決中國多少人喝水、受教育的問題。“如果你把日常的東西搞得很美,這才是真正有本事,有價值。”他給北京某房地產商做了個項目,在小區內全部種植上滿北京城都能見到的楊樹。那是高檔社區,開發商認為該種上500元一棵的銀杏,而不是30元的楊樹。但俞孔堅勝利了。這跟他首次在廣東中山的歧江公園,實現用野草和生銹鐵軌來裝飾主題公園如出一轍。

  2004年俞孔堅完成《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一書,他免費贈送1000多本給全國600多個城市的市長們,書中對城市點名批判這股美化運動風。今年他即將出版的一本書是《反規劃途徑》,強調市長們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建什么,而不是建什么。

  所有的城市都用他專業眼光去挑剔,在中國,沒有一座城市符合他“詩意的棲居”理想。
  
  俞孔堅斷言,中國將來一定會有某個階段,考慮將過寬的馬路怎么重新利用,考慮城市的防洪河道,考慮變直的河流怎么重新變得曲折起來。

  “誰要是聽了我的話,而去做這個東西,那我們至少可以省下兩筆錢:一筆是造這個的,一筆是拆這個的。”

  我沒有退路,只能走到底!

  有一次在湖南,一個很有錢的開發商聽說俞孔堅是哈佛回來的,非請他做項目不可。開發商的那塊地上有山有水、有丘陵有林子,他想蓋辦公樓和別墅。俞說就保留原有的山水和樹林,再結合地形蓋些建筑。但開發商不肯,他要有白宮般的豪華和氣派,房子造到山頂上,把山底的湖填掉,再在山上建人工水池、噴泉、廣場。俞孔堅根本下不了手。他說,“我是不可能在這里造白宮的,你另請高明吧。”

  最難過的事是,“全身心投入做,做到一半就不讓你做了。”與他共事的伙伴親眼看到了這個漢子感情飽滿同時又脆弱的一面。他常常在做之前醞釀情緒,使自己對那塊地方產生感情,愛上它。然而經常出現讓他修改方案的結果,他跟甲方拍桌子大吵,把電腦弄壞了,眼淚也快蹦出來。“他要的是那種特別庸俗的東西,我不花時間就可以做出來的,但我不屑一顧做它,白宮的圖紙有的是,直接COPY就好了。”

  給公司起名“土人”,一度他甚為得意自己的超前意識。“第一我某種程度就是‘洋人’,我知道洋人有幾把刷子;第二我又實際代表‘土人’;第三我了解‘土人’。”?

  對于中國的問題,他不覺得歐洲人、美國人甚至日本人能比他開出更好的方案。

  但如果沒有哈佛的牌子,“土人”或許早就淹沒在成千上萬家本土公司之中。而俞孔堅也的確覺得最初的認可力量也是源自國際,源自“洋人”。德國、美國、英國、甚至哥倫比亞的專業雜志上,紛紛辟出大量篇幅解讀他在中國所實現的案例作為封面文章。

  “理念的傳播多么的困難,我得飛出去讓國外的先承認,還得讓不同領域的人都讓他們認同。”俞孔堅的“行外覓知音”,帶著一種調侃的無奈。讀大學時他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關于細胞運動的,近20年相隔,本刊采訪前他發表的最后一篇論文是在一本美術雜志上。

  這些都是必經之路。景觀設計師眼下成為十大最受歡迎的行業之一,而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經備受關注。溫總理說:要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他為之一顫,“2005都讓我覺得是個轉折點。”

  俞孔堅又會情緒高漲,他的時間表永遠是排得滿滿的。這成為他解壓的重要方式。出差也必定會背上攝影包,登機卡必定是保留作紀念。

  “我沒有退路,只能走到底。我的退路也許就是回美國了,在中國這樣呆下來,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

  遲早是要回到土地

  4月的某天,15歲的兒子看到報紙上別人批評俞孔堅的文章,堅定地說:“爸爸,我們支持你。”是指他以及9歲的妹妹。

  這是一對美式兄妹,他們除了皮膚、長相還延續著中國特色。但俞孔堅無比欣慰。剛回國,俞孔堅就帶孩子們去參觀圓明園,兒子到現在還記得那種滄桑感。對于俞孔堅所想的“這就是一處遺址,傳統的東西就該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們不能意會,但此刻,他感動于從他們眼中讀到了血脈相通的理解。這就夠了。盡管他們完全不像他那樣癡迷土地,熱愛野草,他們像中國家庭的多數90年代孩子一樣,在乎的是能上電腦玩游戲,他們當然聰明,對高科技的東西尤為敏感。

  俞孔堅曾一有機會就嘗試給孩子建立跟土地的關系。帶他們去草坪(事實上,現在還有草坪豎著“禁止入內”的牌子),去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去年寒假他開車帶他們到貴州,這個在他只要一踏足就渾身激動的地方,但孩子們表現得毫無興致。

  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俞孔堅像天下父母一樣充滿疑慮。他從不懷疑的,是真實的土地。而從景觀設計、到建筑設計,到土地設計,俞孔堅認定自己最后還是要走向土地的設計。在關于東營、臺州的河流濕地問題上,他說服當地領導走向生態之路。他曾經給40多個部長連續做2個小的報告。他重視的是在中國城市實現綠色空間、自然的河流水系、自行車空間這些生態基礎的保護和利用。

  他在浙江金華的農村成長。當他在美國SWA成為職業設計師時,發現其設計靈感竟源自兒童體驗。幼年時穿越弄堂、在甘蔗地捉迷藏這些反復的把戲,都給了他最初也是最好的空間體驗。今天據此他可以一眼識中他的學生。“這是基因決定了的。”

  俞孔堅后來離家到北京林業大學讀書,揣著母親給他的家鄉的土。這土陪他飄洋過海又飄回祖國,至今25年。他把它同他的博士服放在一起。

  現在他渴望把“田”種到城市。2003年設計奧林匹克體公園,俞孔堅有一個獲獎方案,即是一個“田”字,獲得了國際專家的高度評價。但他的方案只是部分得以實現,“這個,理念有沖突吧。”當時正是要將北京奧運辦成史上最豪華的意見占上風。

  對俞孔堅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之一邁克?哈格(生態規劃大師)于兩年前逝世。他曾以一本《設計遵從自然》而對美國當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工業化和城市化而造成的惡性生態環境指明出路。在俞看來,二戰前后的美國是一個暴發戶形象,形同今天的中國。在經歷上,俞孔堅與這位生態規劃大師存有相仿意味。生于1921年,參加過二戰、當過上校的邁克?哈格以一個鄉下人的身份目睹了英格蘭工業化的生態變異,他企圖通過讀書加以改變,但哈佛里教的卻是一套令他失望的“八股文”,于是離開哈佛到賓西法尼亞自建一個新的景觀設計學系,反“哈佛”而行之。事實證明,這個人改變了美國整個規劃思想。

  俞孔堅深信不疑自己的路不會有什么悲劇。

  當年那個孤僻、受壓抑甚至悲觀個性的農村孩子,成為今天的俞孔堅,在他的擁躉看來,也是應運而生:“假如我們的規劃設計師都是在水泥森林中長大的,這將是非常可怕的。”重要的是,俞突破壓抑的底色,全然煥發敏感、藝術氣的一面。直到今天,一旦遇到新的環境,他仍然會進入不知所措的狀態。但在他的專業領域,他總是那么驕傲、底氣十足。

  面對面

  “我是個犧牲者,卻一定是個勝利的犧牲者。”

 《新周刊》:在中國的園林界和建筑界,你的批評之聲不斷響起,但同時批評你的聲音也緊隨而來。對你批評的聲音會消解你的批評嗎?

  俞孔堅:肯定不會。這就像一張網,有人碰一下,整個網就會動起來。這糾纏著現有的所有的既得利益者,無論這個既得利益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地位的、學術觀點上的。我現在要么把這個網沖破,要么死在網中。
  
  再過30年,我可能也會像那些反對我的人一樣觀點落伍,那我最好就是少說話。一定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但從專業角度說,我還是這個時代的代言人。

  《新周刊》:你批評城市共有的化妝運動,比如貪大求洋、歐陸風,清一色的“城市廣場”、“世紀大道”,你批評的基石是什么?

  俞孔堅:一些城市建設者忘掉了城市是平民的城市,根本沒有現代精神可言。

  《新周刊》:不覺得你的想法對于中國的城市現實有些遙不可及嗎?

  俞孔堅:沒有。不是我一個人在反對,也有少部分人。中國城市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自以為是地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西方也不是一夜之間變文明的,中國什么都是拿來就用,開發商自己也糊涂了,主要是這整個學科落后,沒有好的理念,實際上只要看看我這幾本書就理解了。

  《新周刊》:他們有時間看你的書嗎?
  
  俞孔堅:他們很少有時間看書。中國的整個教育體系,教育跟實踐是脫節的,搞實踐的人沒時間看書,忙著賺錢,搞理論的人整天埋頭在辦公室。我這幾年掙了些多錢全部投在教育上了,不辦學這些理念很難傳承下去。?

  《新周刊》:現在會有孤獨感嗎?

  俞孔堅:也孤獨,每當參加那些無奈的圈內的會議,我滿世界成了批判的對象了。有時候我去講課,看到這么多擁護者,受到明星一樣的待遇,又感到并不孤獨,因為年輕人站在我這邊。

  《新周刊》:你批判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還有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你批判的焦點主要是在于用1/10的造價就可以蓋出同樣的建筑,是否可以認為這只是關于錢的問題,而非建筑本身有問題?

  俞孔堅:西方出身的建筑師,一類是真正平民化的,一類是帝國式的,希望建筑凌駕一切之上。庫哈斯也算是我的老師,他是個天才。但他的才華是用在展示你所需要的那種壯麗和輝煌,即接受者是想讓他造一個封建帝王的建筑。我是在批判接受者。這樣的建筑,在美國歐洲是蓋不起來的。第一它很危險,第二它造價很高,第三它不是平民的,絕對通過不了一個民主社會的檢驗。這個建筑它是國家的象征,又是納稅人的錢蓋起來的,國家大劇院已經建好了,但沒人敢管這個建筑(每張票價需2000-5000元人民幣,才能維持日常運營)。

  《新周刊》:但這樣的建筑,大多數人會認為是震攝人心的建筑。你怎么看?

  俞孔堅:中國已經有了震懾人心的建筑,有長城、故宮,已經不需要了,需要的是關注13億人喝上干凈的水。整個民族也是不成熟的。有人花了你的血汗錢造了這么一個建筑,我們還在歡呼,可悲。我并不只是批評當官者的暴發戶意識,也批判我們自身充滿奴性的一面。

  《新周刊》:在中國,你有認同的建筑師的作品嗎?

  俞孔堅:國外建筑師在中國也做了很多好的作品。國內建筑師也有,我的同事們如崔愷、張永和、齊欣、馬清運就做得很好。這都是中國新的希望。沒占主流并不是他們的過錯,因為他們在甲方、在開發商那里沒有更多的話語權。

  《新周刊》:你說過我們的富豪排行榜,很多都是靠房地產一夜暴富的,他們糟蹋了城市。但是房地產商反過來也會認為你的批評不過是一種仇富心理。你怎么看?

  俞孔堅:我沒有仇富。我不過覺得他們確實應該有點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社會不正常因素,靠一種不正當的、還不是公開的(因為不是一般人就能進入的行業)、又是暴利的行業,這是另一種資源掠奪,他們掠奪了土地,這土地應該是國家的、是平民的。這里有兩個暴發戶,城市(城市施政者)暴發戶,開發商暴發戶。

  《新周刊》:都說歷史會是最好的審判官,在這條路上,你給自己的時間是多少年?

  俞孔堅:會是兩代人吧,我是個犧牲者,卻一定是個勝利的犧牲者。最后勝利的是我的學生們。

  人物圓桌

  李津逵:俞孔堅就是公用型知識分子

  2004年上海亞太城市景觀論壇上,當時把演講嘉賓請上臺,我看到俞孔堅的鞋上還有泥,那可是在浦東!這第一印象太深了。他是在金華的農村長大的,卻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起很關鍵作用的規劃師,假如我們的規劃設計師都是在水泥森林中長大的,這將非常可怕。

  我的同事、學者龍隆就分析過:知識分子分成三類:御用型、雇用型、公用型。俞孔堅就是第三類。我覺得俞孔堅遠遠超出了一般景觀設計的領域,討論具體方案的時候他完全是從社會學去考慮規劃的。(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經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居深圳)

  閻立軍:對俞孔堅最大貢獻的人,就是反對俞孔堅的人

  他曾經在邯鄲為了做一個項目,因為特別重視土地,重視“魂”的東西,他把酒店的被子搬出來睡在野地里,感受了一夜寒風,仿佛又見“千年古道”。做出來的方案后來還是被否了,他跟對方爭論得很激烈,眼淚都快出來了。

  對于那些批評孔堅的聲音,一方面很多表面上不服氣,其實他們在心里還是服的,另一方面我認為,對孔堅最大貢獻的人就是反對孔堅的人,這也是對將來起最大促進作用的人。(湖南廣播電視記者總站站長,曾以俞孔堅的甲方身份而合作過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總體規劃修編,居長沙)

  龐偉:他總是有一種文化使命感

  1998年認識俞孔堅,我的印象是,他表現得非教授化,比如樸素、大步流星、對自然的尊重等。他不像教授呆在象牙塔里,一定要走動,在中國各種山里邊拼命行走。有一次我們在湖南,他突然叫我看車窗外,那是一片云海,非常神奇漂亮,他說:“這可能是幾千年前,曾經是屈原看到過的云彩。”我印象特別深,他總是有一種文化使命感。

  就像俞孔堅說過的,把我們說成是魯班的傳人,不如說是大禹的傳人。(廣州土人景觀設計師,曾以俞孔堅的甲方身份而合作過廣東南海信息產業園項目,居廣州)

  李迪華:他愿意拿“土人”交換成立景觀設計學研究院

  通常我們請國外的老師、教授到中國來,他是連同學生及研究生一起請來。2001年我們做出這樣一個模式,把派一個學生出去學習的錢用來從國外請兩三個學生跟我們一塊工作。很快發現我們的學生和國外的教授學生交流非常困難,用外籍老師的話說,中國學生為什么如此頑固?孔堅在這個時候更加堅定了要辦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決心。

  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在論證會上,面對異議,孔堅再也聽不下去了,雙眼飽含淚水地質問:“整個中國的土地都被破壞了,我們難道不應該有所作為嗎?!”他甚至提出來:“土人”可以無償給北大。多年相處,我知道他是一個只想事業的人,而很少考慮人際。(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居北京)

  吉慶萍:他就是一個不會輕易放棄的人

  我們是大學同學,當時在學校他的性格我不是很喜歡,覺得不太開朗,但那種吃苦好學的勁頭特別突出,尤其是質樸執著的愛深深打動了我,他不是那種被功利而左右的人。對于社會上對他批評的聲音,我覺得很多是觀點的不同,有些是不理解,也有一些是因為嫉妒心理造成的。我認為他覺得做得對就去做好了。

  我是一個基督徒,去美國以后認識主的,他也相信有神,但不相信耶酥基督就是神,他崇拜自然,他把土地當成他的神。我期望他過更加平衡的生活,但他對社會的責任更重,我也知道他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庭和子女上,他也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我很欣賞他總是特別樂觀,總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我們在婚姻上也有過難處,在他回國以后,他事業特別紅的時候,我不能接受他全身心投入事業,為此我們發生很多沖突,我們曾談到過放棄婚姻,但他會首先考慮到我、孩子,想到他在最痛苦的時候沒有放棄,這點我很感恩。這段苦難成為我們的祝福,現在我們的婚姻更好,我也更了解他就是一個不會輕易放棄、責任感很強的人。(俞孔堅夫人,清華大學國際處,居北京)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州三级久久电影|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aa毛片免费播放嗯啊|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色聚网久久综合|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欧洲最强rapper潮水免费| 老司机精品免费视频| 波霸女的湮欲生活mp4| 日韩欧美成末人一区二区三区| 性做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又硬又粗又长又爽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18美女扒开尿口无遮挡| 美女被网站大全在线视频| 欧美性xxxxx极品娇小|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动漫成年美女黄漫网站国产|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毛片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国色天香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年网站v片在线观看| 免费足恋视频网站女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全黄h全肉远古|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www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