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義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的啟迪
admin
2005-02-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開欄的話:隨著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城市化發展更加為人關注。中國的城鎮規劃設計如何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避免走國外走過的彎路;應怎樣以人為本,構建一
開欄的話:隨著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城市化發展更加為人關注。中國的城鎮規劃設計如何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避免走國外走過的彎路;應怎樣以人為本,構建一個適于人類居住的和諧社會等,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邀請了澳大利亞皇家規劃院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齊茂采訪國際知名規劃專家,撰寫系列文章陸續發表。本篇為葉教授采訪“新城市主義”的創始人Peter Calthorpe先生(美國)的文章。?
葉:“新城市主義”已經在中國時髦幾年了,甚至成為開發公司出售小區住宅或寫字樓時的品牌。請你給“新城市主義”下個精確的定義,好嗎??
Peter:在美國,“新城市主義”是指兩件事。第一件是可以步行的社區(Walkable?Community)。在美國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區是個稀罕事;而在中國人看來,可以步行的社區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樣化”(Diverse)。多樣化是指“新城市主義”的社區應該包容寬泛的年齡組、不同類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時,多樣化也意味著“新城市主義”的社區應該在工作崗位、住宅、商店和社會活動方面具有多樣性。這樣,多樣化既與人口相關,也與土地使用相關。可以步行和多樣化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沒有多樣化,我們就不會有可以步行的社區;反過來,如果一個社區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圍內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單一的。當我們在中國做項目時,我們感到中國人做的規劃從根本上與“新城市主義”沒有矛盾。他們考慮到了步行,街區和人的尺度。但是,問題出在建筑物設計上,它從一開始就不注意適合人的尺度。?
葉: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寬馬路的問題,制定了減小馬路寬度的政策。?
Peter:如果你要減小馬路寬度,你必須設計一個由不同等級道路組成的路網,以便道路暢通。觀察傳統城市的形式,你會發現每條馬路承擔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
葉:就你的經驗而言,新城市主義是否可以幫助中國避免在城市化過程中走彎路??
Peter:新城市主義的觀念已經在中國有所應用。新城市主義也關注詳細規劃,例如,建筑怎樣與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質與尺度。你已經注意到,中國和美國的建筑一樣現代,一樣神奇。但是,你們真的需要開始注意人的尺度。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普遍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把新城市主義的觀念應用于中國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態是另一個挑戰,同時,應該注意到,新城市主義可能是在中國規劃低人口密度的城鎮時的一個選擇。?
葉:數百萬的流動人口對于城市發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美國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著十分相近的情況。中國的流動人口已經形成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也提出了技術要求,你認為,在你的城市社區理論里面,是怎樣考慮流動人口的問題的??
Peter: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磯的發展,你會發現,美國人許多年以來面對與你們同樣的問題。當我在寫《區域城市》這本書時,我注意到北京已經有了一個交通網絡,它把城市中心與城鎮聯系起來。另外,北京還有地鐵和城鐵,這是一件好事。但是,當你在街巷層次上去觀察北京的城市景觀時,你會發現許多與新城市主義的規劃設計原則和設計概念相悖之處。我想,新城市主義對街巷層次上的城市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葉:你看到中國自行車很多,你認為中國應該提倡自行車交通嗎?是否有必要為自行車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統??
Peter:我想,考慮到中國自行車的規模,中國城市的自行車的道路系統不應該像荷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那樣,建立專門的自行車道路系統。我想,那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你們已經有了汽車道,人行道,它們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車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權力使用部分汽車道,而不一定建立專門的自行車道路系統。?
葉:有人說,市場基本上決定了產品,或者說房地產決定了城市發展。到底是誰主導發展的趨勢,政府還是開發商?在政府和開發商之間如何取得一致,美國有什么現實的經驗嗎??
Peter:我想,政府和開發商都必須參與城市發展。不能簡單的鼓勵一邊而排斥另一邊。政府的規劃應當建立一個清晰明確的發展框架,建立標準,并在規劃中留有余地,以便創造一個越來越好的城市。我認為,政府和開發商從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設我們的城市。我們需要兩種風格。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