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面向未來營造中國住宅
admin
2004-10-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馬國馨) 所謂歐陸風、北美風、中國風,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雖然形式對建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馬國馨)
所謂歐陸風、北美風、中國風,更多地注重住宅的外在形式。雖然形式對建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但是,如果從人居空間來說,這不是最主要的。我認為,面向未來的、適宜中國人的建筑和生活空間,首先要符合國情,符合老百姓的經濟水準,使用方便。好用又好看最理想,如果不可兼得,應首先保證好用。
[B]中國風也是一種時尚[/B]
歐陸風、北美風或者中國風,實際就是一種時尚?,F在已經進入多樣化的社會,人們也逐漸接受了多元化,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判斷人居空間優劣要從不同角度出發:
從居住者、從市民的角度,他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良好的性價比,良好的使用價值,良好的物業管理。前一段時間,開發商也好,主管部門也好,常常在精力投入和營造賣點上不得要領。在住宅中搞許多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或不中看也不中用的東西,這都不是最主要的。
無論開發建設還是買房,看起來可能是集團行為或者個人行為,但是總的來說要服從國情。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稀缺,按照科學發展觀,不能透支和過度占用社會資源,包括土地、材料、能源乃至空間資源。比較科學的評價方式,應該從面積、體積、耗能、成本等各個方面,衡量住宅開發是否符合國情。現在是我們城市化對住宅建筑影響很大,發展很快的時候,這個問題尤其要引起重視。等局面不可控制時再反過頭 來解決就很困難了。
建筑師應該考慮得更多。目前房地產市場上,正是從過去的單一產品供應發展到多樣化供應。現在有選擇余地了,但這種選擇余地現在還不能滿足我們社會的需求,因為現在還是商品房比較多,廉租房比較少,經濟適用房比較少,大多數要改善居住條件的人還是可望不可及,對很多年輕人還是負擔。目前我們國家大量的還是買房,這本身不正常,因為居民進行居住消費的主要方式應該是租房而不是買房。
[B]多樣化才可能滿足居住需求[/B]
探討如何營造適宜中國人居住的空間,首先應該研究如何營造適宜人居住的環境。
首先要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現在有些超大城市就很部適于居住。另外,一個城市的營造是一個長期的經營過程,需要幾十年上百年。而現在的情況是,在城市管理和房地產開發中常常有一種大躍進的情緒,地方領導常常希望在任期內,3到5年就發生一個大的發展,出現大變樣。當然只要有財力,靠行政手段這種大變樣也能實現,但后患無窮。城市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是逐漸完善的,不能不尊重。我看到有些地方為了綠化從外地移植大樹甚至古樹,成活率極低,損人不利己,這是典型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現了一種極不正常的畸形心態。
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人,人的素質和精神境界的問題。其實,中國傳統中理想的君子國,大家都是禮尚往來,相敬如賓。但是現實中又如何呢?常常很注重私利,自私短視。
在房地產市場上的住宅產品,不是要回到傳統,也不是要西化,而要根據市場需求多樣化。
[B]居住方式與時俱進 [/B]
居住方式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近日,有記者問我,如果買房,會選擇集合住宅還是獨立住宅。我選集合住宅。第一有安全感;第二具備與鄰居交往、建立良好鄰里關系的可能;第三,有利于節能、節地,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當然也便宜。過去說傳統建筑,就理解為大屋頂、木結構、四合院等等,這也只是過去傳統的一個表象。
首先,傳統是發展的。人的生活發展,人的思想發展,傳統也在發展,會不斷形成新的傳統。時代不同,傳統也有新的內涵。
其次,就建筑而言,更多的還是要面向未來。因為它要為現在和未來服務,即便要吸取傳統的精華,也是以此為出發點。中國文化和文明傳統更主要的是在精神層面的內容,它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汽車夠新,但這么新的東西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各種區別,這是過去等級制度傳統在汽車上的體現。
實際上,建筑師是一個協調者,是一個組織者,是一個生活的組織和創造者。
過去我們走的是一條表面化的道路,譬如屋頂用琉璃瓦,或者用一些特別的構件或比較形象的東西。這是不是繼承?我覺得不完全是。很多外國建筑師到中國來,為投中國所好,也用這樣的方式。大家可能注意到很多外國建筑師的作品,借用二龍戲珠、大鵬展翅、步步高等意象,還有什么周易的六十四卦等。我覺得這只是一種表面的東西。對自己的傳統,世界的傳統,需要很好的了解、消化、吃透,然后變成自己的東西再拿出來,而不是生吞活剝,拿出來就使上了。對現代中國建筑師來說,恐怕責任更重,雖然處于比較浮躁的環境,這樣做存在一定困難。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