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俊仁:呼喚深層次的設計合作
admin
2004-09-13
來源:景觀中國網
現在請外國建筑師來華做設計,已經成為一種檔次的標志,成為一種品位的象征。一些重大項目的設計競賽,明確提出要有外國事務所參加,甚至中方設計單位不能獨立參賽,要與外國事務
現在請外國建筑師來華做設計,已經成為一種檔次的標志,成為一種品位的象征。一些重大項目的設計競賽,明確提出要有外國事務所參加,甚至中方設計單位不能獨立參賽,要與外國事務所組成設計聯合體才可以。那么,中外合作設計現在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中國建筑師真的是只能給外國建筑師打下手嗎?外國建筑師真的是可以像國內某些媒體描述的那樣,拋開中國建筑師在中國獨立做設計嗎?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二設計所執行主任建筑師米俊仁。
米俊仁從1995年起開始和外國建筑師合作設計,先后與加拿大、德國、日本的設計公司合作過,他說,總的感覺是目前的中外合作設計沒有達成深層次合作。
淺層次合作的原因有幾個,最主要的是經濟上的,設計費偏低。大多數在國內活得滋潤的外國事務所,都有一個國內出去的非常能干非常了解中國人心態的“代表”。在項目談判的過程中,要求由外國人提,但“代表”在轉述的過程中會加上自己認為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的項目往往會變成“自助餐”:甲方給錢多,配兩個外國菜,甲方給錢少,弄兩個中國菜澆點兒沙拉醬愣充外國菜。這種情況的出現,誰也不能怪,就是市場環境造成的。有一些在國內跑單幫的外國人像作秀一樣,項目來了以后,一二三四五,五個城市,一天一個城市,每個項目露一個臉,甲方一看,噢,外國人來了,正宗的。這是為什么,成本!因為有些項目,真正的外國建筑師是不可能收這么低的設計費的。
舉個例子,我們做過的一個合作設計項目。最初的中標方是德國一家公司,方案主創是一個德國青年建筑師。中標后,德國方面非常高興,對這個項目十分重視,特地拿到德國本部去做。按說做出來應該是德國原汁原味的東西吧。但是,整個設計過程經歷了無數波折,前前后后做了幾十輪修改。最后連那個主創的德國建筑師都撐不住了,說公司要炒他魷魚,急著要離開中國。為什么?因為德方用歐洲的市場經驗來應對中國內地的甲方。甲方不專業、不規范的運作模式幾近斷送了他們本應得到的規范化的服務。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國的建筑產業結構根本不能支撐一個正宗的外國建筑師實現他的設計構思。國內做得比較地道的外國建筑師設計的建筑,技術及材料絕大部分是進口的。比如京廣中心和SOM做的工商銀行總行,相當高比例的技術及材料均為進口。中國建筑師要做一個比較像樣的建筑也一樣,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連椅子和值機柜臺的臺面都是進口的。歐洲有一家優秀的設計公司,在歐洲排名第四,他們曾經嘗試在中國設計完全歐洲技術化的建筑,結果慘敗而歸。沒有產業結構的支撐,無論是中國建筑師還是外國建筑師,要想在國內立起一個有國際水準的建筑,幾乎是不可能的。
外國建筑師做設計,首先要研究這個城市的圖底關系,研究城市的肌理,圖底關系出來后,把要設計的新建筑放進去,看看是否能和圖底關系融合。外國建筑師來中國做設計,有誰去研究城市的圖底關系?有個別國外建筑師來北京做設計,動輒就是“四合院”,甭管多“巨”的大家伙都敢說蘊涵北京四合院的神韻。在發達國家,許多很小的、功能很一般的建筑都能讓你體味出比較深遠的意味,可是外國建筑師在中國做的建筑卻鮮見這一點。我不知道SOM是否也準備用做上海金茂的心態和技術理念,去重構紐約的“新世貿”?
談到在合作設計中向外國事務所學什么,米俊仁認為主要學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營模式,一方面是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感覺學第一個難度更大,因為中國建筑師的價值取向和心態與外國建筑師不同。我們去荷蘭考察,問一個年輕的荷蘭建筑師為什么不加班,他說我不會用健康來換金錢。這種工作方式換到中國肯定不現實。
我們最近和德國歐博邁亞公司合作了一個武漢天河機場項目,感覺合作上向深層次邁進了一步。歐博邁亞派了一個德國建筑師和我們一起辦公,大家就在一個辦公室。德國建筑師把中國建筑師安插在各個設計崗位上,帶著你往前走。你從中可以感覺到德國事務所的工作脈絡是什么樣的。
[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913141622684.jpg[/img]
米俊仁,1965年7月生,1991年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碩士畢業。1991年至今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現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二所執行主任建筑師。
近期主要作品:北京旺座中心、北京光華國際、深圳皇崗口岸、人民大會堂北京廳。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