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筑師眼中的理想人居
admin
2004-07-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國外,當你去拜訪一位友人,他可能會驅車帶你去游覽城市,非常自豪地向你展示他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環境。而在國內訪問友人,朋友向你展示的往往是他高檔舒適的家庭裝
“在國外,當你去拜訪一位友人,他可能會驅車帶你去游覽城市,非常自豪地向你展示他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環境。而在國內訪問友人,朋友向你展示的往往是他高檔舒適的家庭裝修,比如豪華的衛生間、按摩浴缸或光滑的木質地板。”——當WI五合中國經理、高級建筑師劉力向我們談起這個看似有趣的發現時,心情并不輕松。
他說,類似一些現象體現出來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中西文化差異,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現階段我國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歐美一些國家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較大差距。正是因為失去了城市大環境的優勢,我們只能把自己的精力和創造力放到微觀的小環境中——這是很無奈的。
劉力,出身建筑師世家,從事建筑設計近20年,他從一個建筑師的角度對時下頗受關注的人居環境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城市大環境的營造是基礎
劉力認為,理想的人居環境并不是簡單地堆砌和羅列,更不是簡單表象的豐富,應具有更為本質的人本內涵。人居環境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大層次,一個理想的人居環境首先應該具備一個良好的大城市環境,其次是合理的居住區、社區的規劃設計,最后才是建筑單體內部的人居環境建設。然而,在我國,由于近年來快速的城鎮化推進和城市建設的無序,在宏觀層面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城市環境的優勢。“舉個例子,從我們北京五合工作的騰達大廈向外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北京動物園、紫竹院公園兩大塊綠地,周邊除了這兩塊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綠肺’之外,到處是鋼筋混凝土的叢林,再無其它可欣賞之處,而且,在北京能夠擁有這種環境質量的項目也幾乎是屈指可數。”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劉力認為:一方面是現階段城市規劃失控,建設用力“過猛”,建造了太多過于密集的建筑,沒有給城市的未來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是發展商和建筑師大都缺乏一種大環境意識,過于追求單體項目的標新立異,而很少從整個城市肌理的營造來考慮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劉力很尖銳地說:“在我國現階段設計水平和設計理念都較低、發展商的素質也不高的情況下,越是炫耀和突出個體項目的地標性,越容易產生建筑垃圾。”“城市一旦失去了原有的肌理,單純某一個項目的提升已很難改變城市整體的生活質量。”因此,劉力認為,作為一名建筑師,不僅要對自己的藝術負責,對發展商支付的設計費負責,更要對公眾負責,對社會的需求和長遠發展負責。
臺灣作家柏楊曾經用“鬼的空間”來形容和批評亞洲一些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空間狹小,令人壓抑。劉力說,我們應該吸取這些城市的發展教訓,通過城市規劃控制部門、建筑師、發展商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加強城市的綜合協調,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大人居環境。
以人為本是居住區設計的根本
我國的居住區建設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走過了兵營式排列的初級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環境要求的提高,住宅區環境營造以及景觀設計近年來逐漸受到開發商和購房者的重視。劉力說,我國中觀層次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我經常受邀參加一些居住區項目的評標,往往一個設計作品不需要告訴我作者是誰,只需要看到方案的平面設計,我就基本可以判斷出是不是出之國內設計師之手。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國內的設計師在設計方案時常常會采用很多城市規劃的手法,比如放射性的道路、圓形的廣場、中央對稱的軸線等等,十分強調城市空間的紀念性和圖案性。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個城市規劃的手法,而不是一個居住小區的手法。”劉力認為,采用規劃設計手法來設計居住區項目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
劉力說,購房者很可能要傾其一生或半生的積蓄來購置房屋,有些人可能要在其間居住、生活一輩子。因此,住宅首先應該滿足的是人的需求,考慮人居住在其間的空間感受,而不是強調這種紀念性和圖案性。足夠的人情味和舒適度才是社區規劃的根本原則之一,而不應是表面上的醒目、顯耀或氣派。
另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分離,缺乏建筑、景觀、裝修的整合設計。“當我們走進一個小區,往往會看到建筑外觀很漂亮,樣板間也很高檔,但是一進入單元門后就顯得非常簡陋了,整個建筑沒有統一、協調的風格。”劉力認為,這是因為目前許多住宅設計各個環節分離,往往是由建筑師來做建筑設計,規劃師做規劃設計,室內設計公司來做室內樣板間的裝修設計,園林公司來做室外的園林設計,沒有將建筑、景觀和外裝整合在一起,使環境成為一個完整的設計。
劉力強調,作為人居環境中觀層面——居住區建設,關鍵是要回到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上來。
高科技含量是住宅建設的發展方向
劉力認為,微觀人居環境是建筑師力所能及的范圍,現階段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建筑產品缺乏科技含量。目前,住宅的價格更多的體現在土地的附加值上,而不是建筑的技術含量上。
什么是建筑技術含量?“當我們在購買手機、汽車等高檔商品時,會很自然地關注它的科技含量,但是當我們在購置也許是我們一生當中最為昂貴的消費品——住宅時,我們反倒沒有科技方面的意識。”劉力說,當前國內的住宅消費整體上還沒有過渡到對高科技、高質量的追求上。消費者并不了解建筑的性能或技術指標,是建筑產品缺乏科技含量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開發商由于面對的是供不應求的市場,也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但是,劉力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人類社會本質性標志,高技術含量始終是住宅建設的發展方向,只有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并引進新的技術,未來幾年內中國建筑在技術領域才可能踏上新的臺階。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