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劉長壽 誰能容忍城建中的低級錯誤
admin
2004-06-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國際大都市上海為什么不應該建國際水準的大橋?66歲的劉長壽戴上助聽器,摘下老花鏡,面 前一字排開4大本“進言記錄”共358頁,從1990年說起。 北平、奉天長大的劉長壽很
國際大都市上海為什么不應該建國際水準的大橋?66歲的劉長壽戴上助聽器,摘下老花鏡,面 前一字排開4大本“進言記錄”共358頁,從1990年說起。
北平、奉天長大的劉長壽很不上海。在上海這個“不反對”的城市,他捏住了“造大橋”這個大事。14年來分主題(不限于造橋)7次上書上海市市長和有關部門。母親說他從小方腦袋,認死理。1990年,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南浦大橋動工,劉長壽第一次上書反對;創10項世界紀錄的盧浦大橋再次動工,劉長壽再次上書反對。面對著南浦、楊浦、盧浦三座振奮了上海后來居上的市民雄心、宣告了長三角把珠三角拋在身后的“宣言型”建筑,劉長壽就是不依不饒:“這是低級錯誤,捏住,跑不了。”
劉長壽就是有這個自信,同濟數學力學系畢業,他比別人更精于計算和受力分析。不過依他看,“這個問題比較初級”。“自己也解決不了的事我不提,我能提出對策的才說。”
理由很簡單:造高橋是“打腫腳穿大鞋”,“上海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國際大都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最擁擠的空間”,根據“這個密度、黃浦江的河道狀況、上海市的市齡、國外同類大橋的具體情況……”,“三座大橋”是得不償失的浪費,影響上海發展的間接損失不可估量。
他反復發問:“為什么一定要建大橋?”為了進巨輪嗎?”他再發問:“一年能有多少艘次?”他提出:“南浦大橋動遷5000戶居民和180多個單位值得嗎?”為什么不可以“造小橋并調整港區,騰出大塊土地建一座濱江森林花園”。
“我們為什么偏愛黃浦江鬧市區段的港區呢?”更主要的原因是“港區原來就造在那兒”。但是要知道,“這些碼頭興建之初,浦西江岸正是城市外邊緣,而現在城市外緣在長江南岸、在東海之濱……”
劉長壽反復強調:“我想再重復一下,一切均要量國力而行,但應強調規劃意識。”
然而,盡管他一再奮筆疾書,每一頁都用嚴整而雋秀的硬筆書法一字不改地謄清,每一封信的復印件上還有紅筆校對的記號,每一本記錄的目錄上都用紅筆圈出重要的頁碼,但是,他依然還是那個奮筆疾書的劉長壽,橋也依然造得那么高。沒有什么人明白他究竟“圖什么”,唯獨一位圣約翰大學出身、老地下工作者的規劃局老局長說過:“他這是動態的休息,活他的生命價值。”
對于得過兩次癌癥(1999年得淋巴癌,2002年得肝癌)的劉長壽,他開玩笑說:“飛機誤點,待著也是待著。”他創作了座右銘:“說自己的話,讓別人去走吧。”
走進劉長壽十幾個平方的小屋,柜子上堆滿了藥瓶,最顯眼的家當是一臺3個月前剛買的飛利浦液晶顯示器和外殼更新的舊主機以及惠普打印機和佳能復印機。2003年,劉長壽找到了這個最寶貝的去處,因為他知道:“許多場合不是我說話的地方,網上不同。”想法來了,劉長壽就坐下來發帖子,鍵盤上貼滿了形狀各異的膠布以便操練盲打識別,鼠標墊是塑料砧板,桌布就是枕套。老伴說他:“只要一坐下來,就不給我做飯了。”劉長壽就沉浸在這里把他的建言“廣而告之,留世存照”。他說:“在這里,我能指揮劉長壽!”
找到了互聯網,終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堅持自己“不大一樣”的思想方法了。他還是強調凡事“合乎邏輯”,這是他的信仰,至今還能倒背如流的古文詩詞都是靠“分析文句內在的邏輯關系”記了一輩子。
一心希望上海“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劉長壽,在第一封寫給市長的建議信中用《桃花源記》的句子為上海勾畫了一番美好圖景:“如果不造大橋,改建小橋并調整港區,騰出大塊土地換來一座濱江森林花園。樹木蔥郁,江水漣漪,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時上海市民,喜何如也。”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早就是劉長壽思考、建言的主題,有諸多領域的進言都提出在矛盾突出之前。上海,一個以國際化大都市為最大雄心的當今中國大舞臺,城建發展方向亟需深入思考的諍言。
妙筆敗筆?劉長壽說:“讓后人評說吧!”
《新周刊》:結婚這么多年了,您在家里也愛提反對意見嗎?
劉長壽:我以前不像現在這樣“橫秋”,只是到了50歲以后,遇事發作,繼而一發不可收拾,這是說在家外面。
《新周刊》:怎樣開始給市長寫信的?這些年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劉長壽:1990年時我是民建黃浦區區委委員。一次,區委布置要參政議政給政府提建議。當時偶然看到報紙報道南浦大橋,想到了就寫了。
我自詡是中國第一流工程師,話趕話,曾向總師和全單位叫板,話很難聽,沒人應。專業方面,上海有幾點技術突破是我破的。但因獨到和耿直屢受打擊,遇事黨委副書記當面說“……但是你不是總師”,副總經理當面說“我們集團沒有跟你劉長壽合作的打算”。我也算老專家了,臨退休時我住腫瘤醫院單位竟不肯照章支付住院費(是自己墊付大部分才勉強入住的)。眼見謬誤橫行、建設粗放,腹中才學報國無門,不肯折腰,為證曾言“我不是總師是上海設計院的錯誤”,寫下54頁技術專論批點我單位大工程設計低級錯誤,引起不小轟動,萬馬齊喑;我還接受聘請去給上海全市的建筑師和房屋結構工程師授課……
上海市一級,縮短戰線,只是再拾起、捏住黃浦江上的建橋舊題,網上帖子寄給市委書記、市長。中央一級,竟寫“目前中國最大政失是什么令不行禁不止”,網上帖子和寄給溫家寶同志—自認為不是打擾總理,而是探尋中央領導不致過勞于事務堆里的蹊徑。希望大小人才受到起碼尊重從而導致城市和國家越來越好。
人沒有實力都是扯淡,名句云“語不驚人死不暝”,“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關鍵是我寫的東西真理不真理。
《新周刊》:為什么會有這些低級錯誤?
劉長壽: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上海有些城市規劃只是拿剪子嘩的一下把布剪了,然后才想是要做旗袍還是做西裝。可是已經晚了。不符合居住規律的情形太多。工作人員不敬業、不及格的是大多數。耐得住寂寞深入思考問題的人太少。應該對得起飯碗。
《新周刊》:同事們對您有什么評價?
劉長壽:還行。他們說:“你是我們院的劉羅鍋。我們院里有三五個像劉長壽這樣的人也不會像現在這樣。”
《新周刊》:不造大橋,您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劉長壽:第一,沒有必要因為巨輪進港造大橋。黃浦江外的長江南岸、東海岸、杭洲灣北岸、島嶼,區別用途用較多的矮橋把黃浦江縫起來,以暢浦東、浦西交通。 第二,由于黃浦江的水深和岸邊空間的局限,碼頭、船廠只有移出浦江才有大展宏圖的天地。 第三,現在的碼頭、船廠、倉庫遷出,建小橋省去了大橋的龐大引橋,都能騰出寶貴的黃金地段,可以進行大手筆的綠化和公共設施建設。
《新周刊》:反對造橋的這件事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嗎?
劉長壽:我就像一個挑錯別字的語文老師,指出專家和少數高級領導的低級錯誤。現在每3個月檢查一次身體,不知道“飛機”什么時候來。上海話“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東西網絡化,留世存照吧。還是那句話:“一時的揚抑滯于權,千古的對錯決于理。”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