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城市雕塑的意義
admin
2004-05-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45520387400.jpg[/img]畫廊及庭院[img]/upload/news/200455203827110.jpg[/img]綠、紅缽、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5520387400.jpg[/img]畫廊及庭院
[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55203827110.jpg[/img]綠、紅缽、“號角”、人類的悲劇
[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55203834530.jpg[/img]兩條不定形線路[/center]
城市雕塑的意義不是雕塑家給定的,而是時間賦予的,關鍵在于它能否和城市形成對話關系,孤立地說城市雕塑好不好,是不是精品?這沒法說。
[B]上海油雕院一級畫師周長江[/B]
這里,合理健全的選拔機制是必須的,而這個制度又是建立在許多社會關系合力基礎上,以藝術家的充分個性化創作為前提的。比方某個廣場上要建立雕塑,不能自行隨意確定做什么,由誰做,而是咨詢專門機構,由專門機構委派學術委員會專家,根據你這個單位的性質和要求,又根據人文環境建筑特色和所投入經費等綜合起來考慮定一個方案,征得主辦方同意后推薦有成就的藝術家,在眾多藝術家檔案中選出符合方案要求的藝術家,委托藝術家后不再干預創作,而藝術家以他對方案的綜合因素作為創作動力,此時所創作的作品樣式也不會與其一貫的創作風格相去很遠,以他的人格信譽和藝術質量作保證完成委托。這種選人不是選作品的操作方法,才是真正尊重創作規律,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有效做法,一旦我們能尊重藝術創作規律了,那么呼喚就不僅僅是良好愿望和期望,而是實實在在的業績——好雕塑就出現了。
[B]深圳雕塑院副教授一級美術師孫振華[/B]
城市雕塑不是住房,它是個相對奢侈的東西,它要有物質基礎。有的城市下崗工人一大幫,還要打腫臉充胖子,搞“形象工程”,老百姓當然不買賬,專門為城市雕塑編順口溜;第二,光是領導、藝術家重視不行,還得老百姓接受、愛護,老百姓如果光著膀子在城雕底下睡大覺,城雕怎么也好看不了,精神文明達不到;第三還有政治文明,城雕是反映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要,還是領導的個人意志?
就上海的城市雕塑來說,我希望它講方言,不要只講“普通話”,上海有那么多的城市記憶和故事,雕塑是干什么的?就是讓這個城市記住一些東西,然后等待時間考驗,讓意義慢慢生成。
[B]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副主任一級美術師許寶忠[/B]
僅就上海歷史資源而言遠者5000年,近者700年。尤其對近代中國影響巨大,中國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與上海發生著緊密的聯系。上海現存不可移動文物達600余處……
對這些資源,建議在“上海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建設總體規劃中”加以研究,確立上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識別體系——表現體系。在城建總體規劃的城市剛性坐標中重合好歷史文化坐標。“保護體系”完成保護作用;“識別體系”用多種適合手段對歷史文化遺址遺存或事件發生地加以識別,如標牌、地景、建筑小品等;“表現體系”則是對歷史文化重要節點的放大表達,也是城市雕塑的重要表現場所,其題材的重要性也是稀缺性,與城市公共空間一樣屬于市民的共有財產,同樣是不可再生資源,其選擇和表現的責任重大。如五卅運動紀念碑即屬“表現體系”一例。雖已成功建成,但這個“點”應在表現體系的城市坐標中找回依據,以利體系內其他項目建設的關系協調。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需要“生長”,藝術需要“生長”,城市雕塑需要“生長”,生長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需求。但與規劃的指導并不矛盾。
上海的城市雕塑建設期待上海公共環境藝術建設總體規劃的長效指導。
[B]視覺藝術家陳逸飛[/B]
上海的城市雕塑要有現代感。上海要樹立“城市家居”的概念。上世紀初巴黎市長提出“城市家居”的概念。每個人的家,基本功能大致相似,但你的家和別人的有何不同?家要有個性,城市也要有個性。前些時候,我曾和蓬皮杜中心的設計師RICHARD ROGERF說到城市雕塑,我們有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優秀的建筑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雕塑。RICHARD ROGERF說他設計蓬皮杜中心的主體建筑乃至廣場上所有功能性裝置都是從雕塑角度來思考的。現在很多雕塑是有功能性的。建筑就是雕塑,雕塑可以是建筑。
從大視覺的角度來看,現代雕塑不僅僅為傳統雕塑家所從事,而是可以有更多人參與的事業。國外有許多建筑家從事雕塑。如巴塞羅那奧運會的飛鳥形雕塑廣為人們稱道,就是設計古根海姆美術館的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FRANK GEHRY所做。他最早是陶藝師,后來做了建筑師,又從事雕塑設計。希望上海抓住這次機會,讓她的城市雕塑和這座城市一樣,走向現代,走向未來,而不要走老路,走彎路。
[B]清華大學雕塑系主任、教授趙萌[/B]
城市雕塑作為一種城市景觀存在,日益受到人們的認同而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雕塑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對消費文化、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生產為中心的城市生活質量的思考,引發起全球性的“城市文化復興”和“美的城市建設”運動。作為城市文脈的價值鏈,城市雕塑將隨著城市一起成長,凝結為一種具有永恒意義的文化資產,承啟著整個城市文脈演化的歷史價值。城市文脈作為城市文化延續的內核,是城市雕塑被接納而介入城市文化的前提。作為特定時空的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城市雕塑不僅代表其發展的成就,同時昭示著未來城市文脈的發展走向。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