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洪興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如何定義城市標識?城市標識系統由哪些要素構成?
洪興宇(以下簡稱洪):在我國古代文獻和《辭海》中,“標識”與“標志”是完全等同的。標識是指信息情報視覺傳達的媒介和符號,其特征是形象化和符號化,易于識別和記憶,傳達特定的集團、活動、事件、產品等信息,有助于人們理解事物對象和日常生活行為的視覺信息,從而指導人的行為活動。
標識的定義范圍很廣,大到國家標識、城市標識,小到產品標識、家族徽章,都屬于標識的范疇。
您認為中國目前標識系統設計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洪:目前,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標識的種類和形式過于紛繁復雜。標識用于公共設施、交通、場所中,起指示識別作用,它應以最簡潔的、在最大范圍內具有通用性和識別性的圖形符號語言指明場所、公共設施的功能、用途和規范。
?
曼哈頓市區道路導向標識?©?洪興宇
?
您如何理解城市生活與標識之間的關系?
洪:我們通常關注于完成了多少GDP、建設了多少道路與橋梁。然而我們更需關心的是一個城市的人文環境。一個現代城市不能缺少標識導向系統,各類人際交往、所有的公共環境都需要有合理、明確、美觀的標識。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越高,對城市標識系統的要求就越高。城市標識,是現代城市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體現,也被認為是高度信息化社會的一個結果,應該與城市管理系統一體化。
一座城市的標識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洪:城市標識的內容包括基礎部分(市徽、市花、市旗、吉祥物等)與應用部分(主要包括導視系統與人文設施,以及各種生活元素)。
良好的城市標識內容設計有助于提升政府管理效率與成績;有助于展示城市文化個性,增強城市文化品味;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有利于統一城市視覺形象,締造美好生活環境;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
紐約城市形象標識(圖片由洪興宇提供)
?
北京精神形象標識?©?洪興宇
?
您認為城市標識系統設計對于城市形象的構建具有怎樣的意義?
洪:當今是一個影響力決定城市地位的時代,每個城市都要有屬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如何讓城市體現自我特色?需要與眾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早年地域上的差異使人們創造出了個性迥異的城市,比如北京的四合院、方格子路、木結構建筑,倫敦的出租車、紅色巴士、電話亭……城市的氣質影響了每一個人,城市的差異化使得人們因為不同帶來的碰撞而興奮不已。
然而隨著通訊、互聯網和交通的高速發展,世界的城市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導致傳統文化的消失和現代城市的同質化。過于平常就意味著沒有驚喜,沒有驚喜就意味著沒有新內容,沒有新內容就意味著沒有價值。我認為城市是一個“劇場”,城市文化如果失去了戲劇對白的意識,那么“必然走向致命的最后一幕”。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歷史底蘊和外在風貌的綜合表現。為了避免同質化,應該抓住城市的三大特征:
1)地理地貌、氣候與建筑特征。地理地貌決定了城市的結構和發展形態,是一個城市的基本生活方式存在的客觀依據。
2?)?飲食文化特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的飲食文化十分博大,飲食文化與各地風土人情息息相關。
3)人文歷史特征。一座城市就是一本厚厚的典籍,從這個角度上講,所有的城市都獨一無二。
“十二五”規劃、十八大皆提出“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設方針。全國許多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建設口號,如:
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
上海精神——公正,包容,責任,誠信;
南京精神——開明開放,誠樸誠信,博愛博雅,創業創新;
南寧精神——能幫就幫,敢做善成;
重慶精神——重山重水,重情重義;
杭州精神——精致和諧,大氣開放;
濟南精神——誠信、創新、和諧;
……
優秀的城市形象往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精神為核心。但我認為上述城市精神的內容基本一樣,僅僅是文字的解讀,缺乏歷史文化為背景,更缺乏個性。城市形象設計與推廣的目標是在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建設和展示有個性、有特色的城市。城市經營的主體是城市政府,城市形象和營銷必須由城市政府來主導,才能保證決策的完整性和實施的統一性,才能實現城市可持續和諧發展。要通過分析城市文化理念,運用系統設計策略方法,使創意設計介入城市形象開發中,利用形象化的表現手段來傳達城市的特征,創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人性化的城市環境。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形象是具體而細節的,是需要通過許許多多的城市功能載體、環境載體、活動載體和傳播載體來體現的。城市形象的實現途徑包括城市調查整合分析、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視覺設計、城市照明設計、文化主題節慶活動與會展規劃等策略。(涂先明?采訪,田樂?整理)
原文摘自《景觀設計學》2012,(06),總26期:57-58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