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他曾主修藝術,從對法國藝術的神往到全方位的接觸,讓他實現了求學法國的夢想;在求學路上,他歷經坎坷,幾乎想要放棄,卻最終獲得收獲和成功;學成歸來,他積極籌備、參與到中法藝術和景觀設計的交流活動中,為此他倍感榮幸;今天他從教于中法兩國,擁有自己的景觀設計團隊,他自信滿滿;面對業內對他的爭議,他坦然應對,希望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他,就是安建國。景觀中國記者帶您走進景觀設計師安建國。
景觀之前路
邂逅
在被問及為何到法國學習景觀設計,安建國說:“其實去法國的初衷并不是學習景觀設計,我那時對這個專業毫不了解,1996年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以后,我非常想學現代藝術,而法國可以稱得上是世界藝術中心,所以2002年,我選擇了去法國。機緣巧合的是,正好趕上了2003~2005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年,我的法語老師當時承擔著中法文化交流的工作,作為他的助手,我負責了中法文化交流中藝術交流方面的工作。為了能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院校合作方案,我取得了政府的正式授權,走訪了法國57所美術學院中較具代表性的41所,調研了各校的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等。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渴望進到美術學院繼續深造了。美術學院在碩士和博士階段主要提高的是一種思想研究方式,而思想方法的研究、思維形式的形成,是基于人所存在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等,每種思想的形成有著獨特的發展脈絡,這些東西老師可以與你探討,卻無法教授。我想這種探討與追問的途徑不應僅僅局限在專門的研究中,于是放棄了進入法國美術學院學習藝術。”
讓安建國決定放棄在法國學習現代藝術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接觸到了一個新的認知領域——景觀設計。“在一次學術交流中很偶然地結識了一位法國景觀設計師,后來了解到他曾經給法國尼姆美術學院的院長做了別墅及周邊生態景觀設計。出國之前我做的主要工作是室內設計,景觀設計所需要涉獵的水文學、地貌學、土壤學、生態學、大氣學、生態學等學科都是我在美術學院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根本無法從真正的環境的意義上去理解環境。當這位設計師向我介紹了他在室外做的一些項目,甚至于室外和室內的溝通設計,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最缺少的東西。這是促成我最終選擇景觀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后來也是在他的幫助下,我逐漸地了解到凡爾賽學院、波爾多學院、里爾學院等,還有其他相應的景觀設計方面的教學。”
思辨
在選擇景觀之前,安建國在藝術向景觀設計思想演化上有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就是藝術創作思想與景觀創作思想的演變。他認為,從傳統思想上的藝術創作講,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思想主導其創作,藝術作品往往成為藝術家個人的思想和技術的展示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指的是藝術作品)往往忽略了藝術欣賞者的參與,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主觀的創作方法和客觀的參與方式的變革,現代藝術更加寬容的接納社會和周邊文化。現代藝術的創作思想獲得了解放,藝術創作多樣化,可是對現代藝術的批評卻失去了標準,因此,在法國六十年代以后至今的藝術評論上,幾乎沒有技術描述。九十年代末,歐洲的哲學家們認為:“只有哲學才能挽救現代藝術,因為現代藝術是哲學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它拋棄了技術的拐棍,剩下的就只有思想了。”由于思想和個性幾乎是無法批評的,因此,曾推動世界藝術發展并貫穿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對今天的法國藝術教育制造了難題。在法國多數藝術院校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引導學生的創作思想,這種引導在本科階段很好,但在研究生階段就顯得很乏力,因為藝術家在形成其藝術風格和思想時需要的是博學和體驗,更需要對生活的真切理解,而這些是很難教授的。現代藝術創作上(幾乎是摒棄傳統技法的)越來越純粹的(尤其是以藝術家為核心的)思想表現使安建國對學習現代藝術產生質疑,而景觀設計解開了他的疑點。景觀設計的著眼點不僅在于設計師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于使用者的參與,景觀設計以土地為依托營造了一個更大的舞臺去接納設計師和使用者,景觀設計作品不再傲慢地被創作者占有,而是謙遜地為設計者和使用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生活的平臺,我們不需要在美術館里去欣賞它,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景觀設計的欣賞已經跨越了視覺欣賞的限制,它調動了一切人體感官甚至是人的直覺。這種設計強烈的吸引著安建國。安建國說:“設計師作為詮釋者以土地作為依托進行設計,但對于土地的理解需要人們的共同參與,因為土地屬于置身其中的每個人。”安建國舉例說:“無論法國人、中國人、或者是美國人來到一個場地中,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可以通過聽覺、觸覺、嗅覺、視覺來感知空間,感知設計師所營造的或肅穆緊張或輕松愜意的特定氛圍,重點是只有通過人的參與,設計師的設計才能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一個景觀設計作品是設計師、使用者,再加上景觀設計本身所依托的土地共同構成的,景觀設計完成的是一種設計師智慧、社會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和共融。”
現代藝術的發展階段,思維和審美并立存在。
安建國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來解釋思維與審美:“我在魯藝上學的時候,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席馬丁到魯藝來講學,作品展示中有一個他的攝影作品《倒置的墓碑》:墓碑頭沖下埋在郁郁蔥蔥的土坡上,墓碑座沖上,遠處有幾朵白色的浮云。我當時看不懂這件作品,認為它一點都不美,可是又不敢說出來,怕人家笑話,于是一直等到學術討論會的尾聲,看依然沒有人提出對這件作品的異議,我只好鼓起勇氣告訴馬丁我看不懂這件作品,我找不到一點美的地方,馬丁說:‘你是我走訪六十多個國家,唯一提出看不懂這件作品的學生’,不出我所料,全場哄堂大笑,我的臉從來沒有紅得這么透徹!少許寧靜,馬丁又說:“就是在法國也有95%的藝術家看不懂”,這時大家都不笑了,馬丁接著說:“事實上這件作品一點都不美,你如果能看到美,純屬自作多情!你提的這個問題才是我來中國講學的核心問題,即:現代藝術的特征之一是“思維與審美的并立存在”,這件作品不是為了表現美。之所以沒有看懂,是因為你的欣賞角度偏離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角度,這種思維不是藝術境界,而是一種藝術的溝通方式。對于觀眾來說,墓碑倒過來了,那么對于墓碑來說,人類也是倒過來的。藝術家只是用這種辯證的方式來批判人類的自我中心論。以自我為中心,才造成了我們對于周圍世界的忽略或妄度。”引申到景觀,是一種寬容、一種接納,它能把設計師和使用者聯系在一起,共同參與分享,這種接納與分享就是景觀的靈魂。
?
?
景觀之行進
質疑
在剛剛步入法國求學的日子里,安建國要面對很多的挑戰,他告訴記者,第一年、第二年基礎學科的學習,令他極為痛苦,一度曾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包括水文學、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大氣學等等在內所有科目都有那么多生詞。對于一個學文科的人來說,用中文學習這些自然學科尚且不易,何況是用法語。在每天至少150個生詞量的強度下,在50%淘汰率的壓力下,他常常對自己在32歲這個時刻做出的轉換學科的決定產生質疑。“這個時候只能多付出時間、多尋求同學幫助、多借助網絡,二年級結束的時候已經完全打破了我把景觀當成藝術學科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景觀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之前認為毫不相干的東西讓我迅速充實起來,無論是基礎學科、藝術學科還是法語水平在這幾年里都有了質的飛躍。”
爭議
安建國在畢業時,非常希望能夠做一些中法文化交流工作,以期回報法國帶給他的機遇和支持,也想把優秀的理念迅速帶回國內,與國人分享。早在上學期間(2007年),他就組織過包括和北大等學校方面的學術交流,甚至參與演講。
后來他開始寫書,試圖從藝術的角度去看景觀,從景觀的角度去看藝術,希望將自己在法國九年的學習和實踐轉化成文字,一方面進行階段性總結,更重要的是與國內景觀界的同仁們分享。
2009年,到了安建國做畢業論文和設計的時候,恰逢針對災區重建問題的2009中法景觀設計研討大會。于是安建國毛遂自薦,參與四川的重建,與法國設計師一起接手了《四川青城山后山泰安古鎮景觀震后重建》。
幾個月后,連同之前種種,一并被網絡發帖稱是借機出名……“我并不想和人家爭執什么,完全不在我的邏輯之內,也就沒必要再理會了。我希望如果有爭議的話,指向的是我的學術觀點,而不是人身攻擊。”
景觀之探索實踐
景觀•生態•人——垃圾場設計
2006年我到馬賽園林局實習,實習項目就是法國馬賽市的寶海利(Porrely)公園垃圾清運場設計。
這個垃圾場原來是要通過一條位于樹林里的一百多米長的甬路,繞到林中去清理垃圾。完全是從美的角度來設計,以達到阻隔視線,避免游客看到垃圾廠和垃圾車的目的,我的設計任務是將公園垃圾場的清運口改到公園后門的入口處,事實上,垃圾場的位置并沒有變,只是把入口改到鄰馬路的公園后門處,這是為什么呢?
接到設計任務我很迷惑,不明白為什么要做這種“無謂”的設計,于是請教了公園管理人員才搞清楚緣由。
這片林中以前有很多刺猬、蛇、鼴鼠、蚯蚓、線蟲和野兔等等等,但是現在都沒有了,后來通過生態學家和景觀設計師好幾年的研究論證才明白,當八噸重的卡車從甬路中開過的時候所產生的震蕩對于這些小動物來說相當于8.5級的地震,而垃圾車每天要從這條路上走不止一次,這讓小動物們沒法生存,于是它們就逐漸的離開樹林,這樣一來,整個食物鏈斷掉了,這片林子除了樹和草還在之外,沒有任何生態意義而言。
這個案例對我的觸動很深,我們一直在講恢復景觀、恢復生態,但很多時候不過是種了一些樹,植了一些草,便叫做景觀了。而事實上景觀研究的是一切生命的和諧共生關系。當人類在這里存在的時候,是否能夠包容更多的生命,包括那些微小的生命,表面上看蚯蚓消失了沒什么影響,但事實上食物鏈就此斷掉,動植物腐化速度變慢,更新相應變慢,植物的生長更新愈發依賴外界,整個生態平衡也就不復存在。
為了恢復這片樹林的生態系統,首先就要保護樹林的生態環境。于是公園決定把垃圾廠遷出來。我非常欣賞法國人這一點,他們把人的存在當成了景觀中的要素,而不是主體,肯真正從環境出發來做一些切切實實的事情,而不涉及所謂的政績、門面等因素。
人怎么能成為設計的主體?人僅僅是一種介入。
景觀•生態•人——塵土花園
土爾曠(Tourcoig) 市的“條件(Condition) 藝術中心”的屋頂花園是景觀設計師和藝術家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廢棄紡織廠房頂共同創造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極為簡潔,即不需要景觀設計師進行綠色空間設計,也不需要藝術家進行造型設計,設計師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紡織廠房頂經約一百五十年所沉積下來的塵土收集起來,重新鋪設在加高的廠房房頂(該廠房已改造成為藝術中心,用以組織藝術展、音樂會或其他公益活動),形成了一個屋頂花園,設計師沒有種植任何植物,是房頂塵土中的養分和本地植物的種子通過風、雨、鳥等傳播媒介而安家落戶到這里。
?
?
屋頂的塵土重新鋪設后的第三年,屋頂已是郁郁蔥蔥了,有三百多種植物物種在此安家落戶。植物學家們還發現有一些物種不屬于本地,是從印度和非洲來得,植物學家解釋到:“在大工業革命時期,這里是法國著名的紡織工業基地,有來自于世界各地的棉麻原料,這些植物種子就是被攜帶在棉麻原料中而傳入這里的,有些種子適應了這里的土壤和氣候,于是它們就在此繁衍生息了。”植物學家把屋頂花園里的物種進行標簽說明,這里不僅給人們帶來超越三維空間的歷史回憶,也成為孩子們認識本土植物的植物園和教學基地。
這件作品改變了人們對于歷史的紀念方式和對生活的評價方式,通過這件作品我們認識到: 不僅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具有紀念意義, 不僅一件紀念雕塑可以再現和追憶歷史文化,景觀設計對于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詮釋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人們的生活在改變,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價值取向在改變,一件杰出的作品可能是不可見的,甚至是無法繪制的,它需要時間和自然的參與來共同完成。我們有時身處大師的作品之中,但卻不知道大師的作品在那里?這是因為我們還在用形象觀和審美觀去辨別景觀。景觀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體,是一種思想解放的嘗試,它逐漸顯示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它正在總結著一種介于生態、藝術、空間和哲學之間的新的思想與實踐方式。
過渡景觀設計——法國土爾曠市(Tourcoing)新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歐洲設計師們開始探討景觀與建筑之間的施工協調問題。有幾 個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1-建筑工地的再利用問題,即在建筑施工階段如何讓那些還沒有施工的閑置土地發揮社會公益作用?2-景觀施工是不是可以與建筑施工同時進行?用什么方式來調節兩者間的關系? 帶著這幾個問題,經過多次討論,法國的景觀設計師們推出了一個共同的意向,即“過渡景觀設計”,即:在建筑奠基之日起到建筑落成時如何進行過渡式的景觀設計,讓在施工中閑置的土地再發揮社會公益作用,為景觀設計方案的實踐做一個過渡式的調整。我們沒有必要等到所有的樓房竣工后再開始種樹,只要合理的設計工地材料和垃圾運輸路徑,把景觀施工與建筑施工結合起來,可使景觀的實施在時間上形成次序性。很多新社區都是在建筑工程結束后再做景觀,這樣使景觀顯得極為做作,與建筑環境不協調,為了快速出效果,建筑師用最短的時間鋪草坪和植樹。植大樹成活率低,又昂貴,植小樹又要等上好幾年,而且植物的空間尺度與建筑體量失衡。因此,“過渡景觀設計”理念的提出是新時代的要求,只要合理有計劃的使用空間與運輸通道,我們完全可以很好的調整建筑與景觀施工的問題。
法國土爾曠市(Tourcoing)新社區的過渡景觀設計是這一思想影響下的嘗試,這是一片跨越三個城市(Tourcoing,Roubaix, Wattrelos)的居民社區建設。該項目通過投標的方式于2006年確定了規劃方案,根據設計方案該工程將持續15~16年。根據不同的工程時間進度,該工程分為六個區域,建筑師對六個區域的建設時間和材料預算做了詳細的計劃,但到2008年為止還沒有出臺景觀的施工時間表。很顯然,建筑師認為這不著急,因為景觀設計方案已做,5年以后再開始談施工也不晚。這個作為法國北部近年來最大的社區建設項目引起了法國里爾國家高等建筑景觀設計學院的關注,弗利波(Sylvain Flipo)教授和布丹(GeromeBoutterein)教授組織了一個持續八個月的“過渡景觀設計”課程,這是該院在教學上的大膽嘗試,該設計課程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如何利用閑置的規劃用地再創造社會公益價值?探詢景觀施工與建筑施工的協調問題,尤其是景觀形成過程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研究。學生們根據施工時間段將施工前期的80%的閑置土地做了分類處理,例如:
1.利用原有的馬路解決建筑材料和垃圾運輸問題。
2.在現有景觀設計方案中的公共綠地和十年后將施工的閑置土地上種植樹木,原因之一是利用空地綠化來凈化空氣,主要的樹木種植可以盡早進行。原因之二是生長十年后的樹木在建筑區域內可自由調整,景觀的可塑性很強,在建筑工程結束后,環境不失和諧。
3.在五年以后將施工的閑置土地上培植苗圃,在三年內即將施工的大片草地放養奶牛,奶牛放養場的邊界隨著建筑施工的變化而變化,這些邊界分別由道路、工業廢棄廠房(精美的廠房外墻已成為文化保護遺產和該區的象征性標志)、苗圃和樹林界定。這種創意是將鄉村的休閑和恬靜介入到高密度的城市社區,從心理上改變城市的緊張感。奶牛牧場是三個城市的交界處,是原工業廠房所在地,這種獨出心裁的想法打破了城市與鄉村的界限。在這種過渡式的景觀中也流露著人們的夢想和期盼,團結與共勉。
4.設計師用拆卸下來的陳磚廢瓦以道路引導的形式隨意的鋪設在樹林和曠野之間來引導和觀察人們如何通行,如何使用這片土地, 然后把每一次精心的觀察記錄下來,這是后期景觀形成階段道路系統設立的重要依據,是生活在這個社區的人們真實的活動和生活方式(社區與社區間的道路溝通,不同綠色和公共空間的使用,人們停留的時間,人流量等)決定了道路系統的形式。而不是設計師在繪圖室主觀臆斷的遐想。
5.所有的創意都在可持續性規劃發展的前提下,經濟節儉的發揮土地所賦予的社會意義。
過渡景觀設計——生活廢水凈化工程
2006年在巴塞羅那獲金獎的生活廢水凈化工程,從1994年開始施工,至今依然未結束。前期在做設計的時候,設計師不知道后面會出現什么問題,因而故意留出時間待問題逐漸顯現,這也是從過渡景觀設計的角度來考慮的。
設計師在前期創造了條件以使該地區呈現層次豐富的生態環境,后期一一得以實現,大量的小動物,刺猬、蛇、小水獺等紛紛在這里安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果真出現了一些之前未曾預料到的問題:設計師在地下30~50厘米的地方設置了地下隔水層,來阻止生活廢水滲入地下,然而在這里安家的小水獺們卻因為有冬眠打洞的習慣,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隔水層。這一生態問題的顯現最終導致了景觀工程的漏洞,現在設計師正在積極尋求生態的解決辦法。
景觀之教育對比
中國
對于國內的景觀教育,安建國說:“我覺得國內的景觀學科似乎并未形成體系,各個學院都做,建筑學院、美術學院、理工學院,農學院和園林學院等都在開設景觀課程,這些學院各有長處,也各有弊端。”
建筑學院常常將景觀作為附屬學科,認為景觀設計解決的是栽花種草的綠化問題,為建筑裝點綠色衣衫;美術學院認為景觀是視覺傳達設計,把景觀局限在造型上和視覺表現上; 以自然科學教學和農業園林實踐為主的學院又缺少對于景觀的現代藝術認知(尤其是人在景觀中活動方式的研究,可見景觀和不可見景觀的研究),對于不同尺度的空間理解還需要用新的視角來觀察。
法國
法國的景觀教育主要有三大學科支撐。第一個是自然科學,包括植物學、生態學、水文學、大氣學、地理學、地貌學、微生物學等。第二個是空間學,包括城市規劃、空間的縱向橫向研究,甚至于一些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等。第三個是藝術,藝術在這里所承擔的角色并不是單純用藝術造型去表現美,重要的是帶著藝術的感覺去設計空間,讓人能夠在空間中體會景觀所賦予的感受。
?“但是法國人很謙虛,從來不循規蹈矩,他們始終在探索。談到教育體系,我覺得法國人始終是把自己放在研究和學習的角度去做,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求異”。他們愿意自由地去接受,自由地去啟發,這種求異表現在各個方面,包括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這是全世界都能領會到的。”
四十多年來法國沒有出版過一本景觀設計手冊,沒有一本景觀設計教案,但是論述景觀設計和景觀思想的著作卻很多。法國教育重在引導,沒有人直接告訴你景觀是什么,應該怎么做,這使學生們被迫去觀察,去吸收。“在法國做景觀設計,首先要到場地去親自體驗,從情感入手對場地進行分析:感受空間,是那些每個人都會有的感受引領了設計脈絡,如:當環境讓你覺得煩躁時,找出原因,在平面圖中記錄下來,用文字標注下來,這些原因將是后期設計的重要依據,也是設計提出問題的過程,這為后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都做了一個準確的場地論證。當你記錄到:有汽車的噪音使我煩躁,我想快速通過,那么,事實上,你已經抓住了現場的問題,你會自然地思索如何控制噪音,這個區域的行人通行速度會很快,還有什么因素會影響這里的感受等,你會在現場發現編寫分析文本的先后主次順序,而不是照著一個《設計手冊》完成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文案。當然《設計手冊》對于學生起步非常好,學生可以立刻進入角色,但在景觀學習和實踐數年后仍然擺脫不了模式化設計,這將抑制設計師的發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