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2006年12月24日,劉謙定先生在湖北圖書館“荊楚講壇”演講?曾毅攝
采訪劉謙定是在洪山廣場,冬日的陽光照得人身上懶洋洋的。鍛煉完身體的劉謙定剛跟記者聊了幾句,就忍不住指著廣場背后的洪山賓館對記者說,這是20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在這里開過重要會議。
劉謙定說自己是一個“玩”老房子的人。武漢的很多歷史建筑因他而得以幸存,雖然他自己現在還住著38平米的房子,并且每月還需要付月租;他定義的“江夏民居”讓很多學者專家由反對、駁斥到接受,雖然他只是武昌一個街道辦事處的一名退休干部;他為武漢歷史文化建筑作了很多實事,但他從來不求回報,很多宗教場所或其他老建筑的居民逢年過節都記得給他留上一點糕點、掛歷等小禮物;武漢市民經常看到他的身影活躍于各個老街老巷老房子,大學生也總是期待能在學校的禮堂里聽到他精彩的人文講座……
“我有玩老房的‘童子功’”
很多人都以為劉謙定是從退休后開始關注老房子的,劉謙定說其實自己是有“童子功”的。從小出生在一個有基督教傳統的家庭,祖父母和親戚都信仰基督教,劉謙定在小時候就對那些基督教堂乃至其它的宗教場所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時祖母每周都會牽著劉謙定的手去教堂做禮拜,一路上劉謙定就會好奇地觀察那些建筑的風格,樣式,猜想它們是哪個年代的。劉謙定很小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在去教堂的路上,祖母總會對他講祖父的故事。
劉謙定對古建筑的熱愛源于對祖父的熱愛。他說辛亥革命是他熱愛歷史文化的根。祖父曾是湖北新軍炮八標的一位炮手,參加了武昌首義炮轟總督府的戰斗。從兒時起劉謙定便開始探訪辛亥革命首義遺跡及其它歷史建筑。2002年他的關于在武漢建立辛亥革命紀念館的建言引起了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俞正聲的關注。經過俞正聲書記的批示,有關部門積極籌劃,最終促成了這一博物館在武漢掛牌落戶。他說自己是一個玩老房子的人。退休后,他更是樂此不疲。武漢的大街小巷都留有他的足跡。哪座老房子拆遷了,哪座老建筑背后有怎樣的故事,他都如數家珍。
“經濟和文化不可偏頗”
當記者問到現在是否應該呼吁更多的人來保護老房子時,劉謙定說保護只是一個方面,現在當務之急是要大家都能更多地關注文化發展的問題,認識到經濟和文化二者不可偏頗。他說武漢城區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地面古建筑只剩下四塔(洪山無影塔,洪山寶塔,黃鶴樓內的勝像寶塔,漢陽公園的石榴花寶塔),二橋(武昌白洋橋,漢口保壽橋),一牌坊(漢陽共勉街石牌坊)。
保護曇華林歷史街區是劉謙定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也是他比較得意的一次。21世紀初,舊城改造在曇華林歷史街區拉開序幕,當得知湖北“三怪”之一石瑛先生的故居竟在被拆除時,劉謙定這時候焦急萬分。他和很多朋友及石家后人開始積極找有關方面交涉,希望能留下這一棟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人故居。然而最開始的努力是失敗的。開發商想出種種辦法阻擾他們的行動,施工工人每天都對他們說著同樣的話“別找我們,別砸我們的飯碗,我們找口飯吃也不容易。”但劉謙定并沒有氣餒,他又跟媒體的朋友聯系,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保護這棟樓。
在各界力量的干預下,這棟兩層小樓只拆了一層就停下來了。隨后既不拆又不復建的狀態持續了約一年時間,那一年里,劉謙定每天都和石家人保持聯系,商量下一步該如何應對。有天晚上,劉謙定和石家人不知不覺談到了凌晨四點,然后石家人才開車送他回去。他們的堅持最終感動了媒體。武漢和國內有關媒體紛紛加入到這個陣營里來,甚至海外有些媒體也競相報道。社會的強烈反響也驚動了政府有關部門,引起了省市有關領導的關注,他們表示,要尊重歷史,盡快修復這棟名人故居。
現在,這棟小樓四周花園環繞,曇華林歷史街區建設修繕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暫時在里面辦公。
“武漢先民有自身特色的江夏民居”
很多人都以為武漢是個移民城市,認為武漢只有徽州民居。劉謙定說“武漢有1800年建城史,我們的祖先不可能一直都生活在沙漠上。武漢先民有自身特色的江夏民居”。
雖然劉謙定被稱為“民俗專家”,但他一開始提出“江夏民居”這一概念時遭到了很多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江夏民居的稱謂是民間的一種說法,缺乏理論依據,沒有說服力。
劉謙定不信這個邪,接著他便開始了長期的現場踏訪取證的過程。武漢差不多所有的江夏民居實物他都去實地勘察過。雖然所剩無幾的江夏名居里有很多是殘缺不全的,但劉謙定說通過實物調查還是看得出來是晚清時期的建筑。有時候,他會仔細比較兩座房子之間的區別,從風格、從樣式、從年代等認真考證。有時候他還會仔細的去量門窗的高度,去比較他們之間的細微差別。現場考證后,劉謙定就去檔案館,圖書館等地方去查相關資料,這就需要很大一部分資金。作為業余愛好,這就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了。有時候甚至錢花了,還一無所獲。
找到了充分的實物證據,再用資料加以佐證,劉謙定證實了江夏民居和徽州民居,贛州民居同屬江南民居。當劉謙定把一些專家學者帶到現場,一邊指給大家看經他考證出來的江夏民居,一邊講解時,那些專家學者都開始接受了他的觀點,有的還對他豎起大拇指。?
“歷史并非都是包袱”
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很多地區的房地產事業正如火如荼的發展著。劉謙定說舊城區的那些老街老巷老房子是前人繪制的古畫,舊城改造中的敗筆猶如是將畫漂白后,再重新畫,而將歷史建筑搬家就像將康熙粉彩花瓶打碎后,再重新用膠水粘起來。那些古畫和粉彩花瓶都是很珍貴的。但他又強調自己并不是一個抱殘守缺的人,并非期望所有的歷史文化都保存下來。他說我們這代人要善于發現,要把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挑選著繼承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祖先和子孫后代。
提到應該如何處理拆遷和發展這對矛盾時,劉謙定說歷史并不都是包袱,很多歷史建筑繼承下來,會發揮很好的效益的。
武昌南灣俊園小區的前身是1915——1919年之間,由民族資本家李紫云等人投資興辦的武漢第一紗廠,后來在經濟改革大潮中倒閉了。該廠廠址被開發商征來用以開發成住宅小區。當初,開發商計劃把所有的廠址都拆掉用來建住宅區。當劉謙定等民間人士發現這一歷史建筑又將消失時,他們開始積極呼吁開發商能否保留一點。后來經相關部門協商后,原廠址將保留一座辦公大樓,其余的全部改造成住宅區。
由于環繞著一座著名的歷史建筑,這片小區的樓盤得到得到了很大的升值。
“讓更多的人關心保護歷史建筑”
2006年12月24日,湖北圖書館“荊楚講壇”邀請劉謙定做一個關于歷史文化的講座。劉謙定講了《漫談歷史建筑——從武漢的古城墻說起》這一專題。圖書館負責人坐了簡短的介紹后,劉謙定開始脫稿演講了。整個會場一片肅靜,下面的聽眾一直聚精會神的聽著。中途一個青年人的突然響了起來,他紅著臉,急忙拿著手機跑出去了。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很快就過去了,接著到了提問時間,首先提問的是個老爺爺,然后有位80歲的老爺爺問了3個問題。一個六年級的小姑娘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她在做一個火爐情的網頁,得知劉老師在這做演講,就和媽媽一起來聽講座了。
劉謙定說每年邀請他做人文講座很多,通過這些講座,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關愛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武漢,了解武漢的歷史文化建筑,從而有更多的人來關心保護這些歷史建筑。他說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他經常到各院校以及公共場合做人文講座,都是關于武漢的歷史文化建筑和辛亥革命的內容的講座。
有一次,應著名的建筑學家、武漢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李百浩邀請,他給建筑系的學生做了一次《武漢的老街老巷老房子》的講座。大學生都說,聽劉老師講課,不僅豐富了我們關于建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教我們從文化,宗教,時代等多層面來理解建筑。
“中庸之道,一顆恬淡的心”
面對正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劉謙定50歲就辦了提前退休手續。他說社會發展太快了,等自己退休的那天,可能許多武漢的歷史建筑已經“黃鶴一去不復返”了,而一旦身體不好,也許就做不成他希望做的保護工作了。現在的劉謙定依然住在單位給他分的使用面積38平米的房間里,每月還要交一定的月租費。當初退休時家人都不同意,他的哥哥說:“你在單位做的挺不錯的,以后公務員還要漲工資的,你的身體現在也還可以,為什么不做到60歲再退呀。”盡管考慮到養家,女兒還在上學等問題,劉謙定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提前退休了。
退休后的劉謙定每天就到武漢三鎮的老街老巷老房子處轉轉,除了做做講座,參加各種活動之外,有時他也加入閑聊的爹爹太婆中去聊幾句。說到這,他高興的告訴記者,跟老年人聊天,他摸索出了一套經驗。老人說什么時,千萬不要拿本子出來記,要用大腦強記,回去再寫下來。有時侯也可以故意的跟他們爭幾句,這時老人就急了,在跟他們爭辯的過程中,又會聽到很多新的,真切的口碑史料。
退休后劉謙定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每個月要寫一篇文章發表在報紙上,而實際上他每年都超額完成了。他說這樣可以鍛煉自己的心境和思想,防止身體老化。一篇文章就是幾十到一二百元稿費不等,老伴問他為什么每月不多寫幾篇,劉謙定認為一百字也好,一萬字也罷,質量第一。他說不強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自由舒暢的心。
陰天不出門的時候,劉謙定就在家里看電視、報紙,或查查資料。他說有時興趣來了就寫點報屁股的文章,還可或多或少的弄點稿費。說到這兒的時候,劉謙定笑得很坦然。
社會在前進,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劉謙定一如既往過著他恬淡的退休生活,那些古建筑在他的守護下也安詳的享受著冬日陽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