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擁有中法混血血統的華新民對北京古城的眷戀,是非常純粹的。她說,不保護歷史,如何才能走向未來?
?
華新民(左)站在已故法學界泰斗錢端生家的私宅里(該私宅也面臨被拆的命運)
?
7月17日晚8時,夜色四起,暑氣未消。北京工人體育館北門的咖啡館燈光明亮,從落地的大玻璃窗向外看去,大街上納涼的人群都成了隱匿了表情的黑色剪影。
華新民從這些木訥的剪影中浮現出來,有著鮮活的生動。她穿著舊式的豆綠色上衣,黑色曳地長裙,蓬松的披肩長發被兩只舊式的黑色塑料發夾別在腦后,唯一的飾品也是一根樣式古舊,看不出時尚感的項鏈。華新民這身招牌式的裝扮,和她遞過來的湖藍色名片上她對自己的定位“民間古城保護者”,似乎有著某種暗合與呼應。
抗爭
“我很痛苦?!比A新民在咖啡館一隅的椅子上坐下,直截了當地說。
自1997年起,轟鳴的推土機和斷壁殘垣就使華新民把自己從一個專職母親的角色蛻變成為一名古城保護者。
但是,8年過去了,華新民再也沒有想到,她曾經一次次地為了別人即將被摧毀的宅院而奮不顧身地擋在推土機前,卻沒有擋住推土機對自己家園的踐踏與破壞。
“他們爬上了我家的房頂。8年來,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這種場合。我忽然之間比任何時候都更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拆’:每砸碎一塊磚每揪斷一根木頭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種劇烈的痛楚和窒息?!比A新民有些激動地說。
2005年2月,華新民以“一位法國婦女向社會各界訴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和北京市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為題在自己的博客網站上發表文章,文章中稱,“這里是我的祖宅,是我父親的產權,我們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發的‘房地產所有證’?,F在此宅剛剛被毀成了廢墟(紅星胡同53號和55號),沒有人征求過我們的同意。”
據華新民介紹,與華家祖宅毗鄰的東堂子胡同里,有一家人姓史,他們和她都在北京市有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網站上發現:東堂子胡同和紅星胡同的部分土地,即包括眾多祖產主土地產權的土地,竟被有關部門擅自出讓給了富華國際集團去做房地產商業開發,繼而又被富華國際集團抵押給銀行!
“我父親和我家鄰居們的財產,就這樣先被出讓,再被抵押,繼而又被摧毀?!比A新民用手托住額頭,時不時用舌尖舔一下有些干燥的嘴唇,眼神疲憊,言辭間雖常有激憤之辭,但語詞的邏輯卻清晰縝密,并仍然保持著優雅的風度。
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從高到低分為5個層次,除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人還有對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與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一個人流離失所的人來說,故土家園在不期然中被人為毀滅,華新民感到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失去了愛和歸屬,失去了安全;“成片胡同的消失已經令我成了一個沒有家的孤兒,現在就更是這樣了”,“沒有人向我們做過一個字的合乎法律的解釋”,連理睬都沒有,華新民感到自己和家人的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侵犯。
“我不可能接受這個命運,任何人也沒有權利把這個命運強加給我們。”華新民執拗卻堅定地說。
古城保護
“到處都在拆或者‘遷建’,‘遷建’也同樣是個可怕的詞,是‘拆’的代名詞?!比A新民有些急切地說,“時間不多了,老城快被拆完了。除了我家那一帶的胡同,還有反映著宣南文化精華的米市胡同等那一大片,還有西單西斜街東口的扎公府,還有東城麻線胡同3號院,是那么漂亮的一個私家花園,都正在遭到拆除??!”
雖然有著四分之三的法國血統,但從小在北京長大的華新民對中國古建筑有著深深的眷戀,她認為這些建筑都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中國的文化符號。
在華新民眼中,雍容大度的四合院,曲折幽深的胡同,就像慈祥的老祖母端坐在那里,讓人心安定,平和,幸福。
在從事北京古城保護的8年中,華新民經常試圖去保護一座座被打上“拆”字烙印的四合院,投書相關部門來闡述古城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在各類媒體上撰文宣傳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價值。
同時,一有機會,她還向大家介紹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知識。華新民在談到相關法律法規時講得頭頭是道。“這些大部分都是自學的,有從網上看到的,有從買來的書上學到的。”
8年來,胡同的人們經常能看到一個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轉悠的“老外”。華新民決心用這種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來實現她的愿望。經過她的努力,新鮮胡同好幾座完整的四合院被保留下來,西城文華胡同文昌胡同等一片胡同保留下來了,但她仍然痛心地說:“已經拆得太多太多了,快拆完了。”
2003年,華新民和她的合作者攝影師金葉中,敲開北京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區的57條胡同112個院落的大門,向居住在里面的人講明自己的意圖,搶在推土機前,把200余幅完整的四合院景象用鏡頭記錄下來。隨后,華新民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舉辦了“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的攝影展,希望通過強烈的視覺效果,喚醒北京人關注四合院這一珍貴的文化歷史產物。展覽舉辦得很成功,但華新民還是難過地說,“所有在這里展示的,都是今天存在的,但僅僅是今天。”
在她的解說下,前來觀看的人們不禁深思:現代化究竟是什么?
華新民認為,“現代化”不是指擁有汽車、馬路、高樓,這是對“現代化”幾個字的天大誤解?!艾F代化是一種意識,一種以人為本的意識,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意識,是當今文明世界的主流意識。”
“不少人直到今天還沒意識到北京古城的巨大價值,展覽的形式很容易喚起人們這方面意識的覺醒。我非常希望這樣的形式能長期堅持下去,而不是一種偶爾行為。”華新民說。
堅守
當時針指向晚上10時時,還沒有吃晚飯的華新民為自己要了一份漢堡包,非常快地吃掉這頓簡單的晚餐后,便不停頓地繼續著她的話題。
“我在從事古城保護工作時,用的是丈夫的錢。如果我能有更多的錢,我可以做更多的事?!?
華新民的丈夫是北京人,現在常駐巴黎。“我有兩個女兒,一個17歲,一個18歲。”在談到女兒時,華新民的語氣溫婉柔和。
8年中,華新民結識了很多同道中人,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她的觀點,加入到古城保護的隊伍中來。
然而,在強大的地方利益驅動和支持它的雄厚的資本面前,民間的力量畢竟太弱了,但沒有什么能夠阻止華新民的最后的努力。
華新民拿出3本相冊,其中有很多綠樹掩映,造型雄奇的四合院和古建筑的照片,它們當中很多已不復存在了,只能作為一種遺像被華新民保留在相冊中。
“我很痛苦,除非我對自己說:中華文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華新民的藍眼睛里閃著淚光,你發現,北京古城其實并沒有消失,華新民在心底為它們建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人物簡介
華新民,1954年生,法籍人士,散文作家,民間古城保護者。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