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羅靈軍,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國家遙感中心地理信息工程部主任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與Esri公司將于2013年10月28日-29日在北京聯合舉辦“地理設計國際會議(2013,北京)”。會議將圍繞“地理設計:人地關系優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的主旨,采取主題演講、專題研討及論文征集等方式進行大會交流與討論。會議籌備前夕,我們有幸邀請到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國家遙感中心地理信息工程部主任羅靈軍先生接受我們的采訪。羅主任任職的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隸屬重慶市規劃局,該中心領導了國內領先的重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并就“地理設計”思想和地理信息技術在規劃實踐中的應用有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成果。采訪中,羅主任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本次大會主題的認識、對“地理設計”的理解和展望,以及實踐應用中的寶貴經驗。
?
景觀中國:ESRI與北京大學將于今年10月聯合舉辦“地理設計國際會議”,您如何理解這次會議主題“地理設計:人地關系優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地理設計”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么?
羅靈軍:這次會議主題“地理設計:人地關系優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包含三層含義:首先,地理設計是一個名詞,它在“人地關系”的認知與行為準則上有自身的理念、思想與方法,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思考,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地理設計又是一個動詞,是對地理空間單元人地關系發展模式的謀劃,是可持續發展理論付諸實踐的重要體現。最后,地理設計的目標是人地關系的優化設計,地理設計既不是盎格魯-撒克遜式的征服,也不是敬若神明式的膜拜,而是基于“人地關系”客觀規律的設計,強調主動適應和合理利用。
“地理設計”這一概念的內涵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地理設計是以地理科學系統理論為指導,以地理信息為基本支撐,為實現特定地理單元的合理利用而開展的調查、分析、評估和設計過程。“以人為本”是它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地理單元內“人地系統”區別自然系統的核心是“人”,開展地理設計的宗旨在于實現“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是它的實現路徑與科學方法。地理設計秉承了地理學人地關系的核心思想,尊重區域空間差異性和特色化發展的內在需求。“注重時空”是它的基本出發點。地理設計強調全局和整體的綜合效益。地理信息是它的基本技術支撐。地理信息主要在于實現對設計對象現狀與運行規律的全面把握,實現設計方案環境影響效應的快速評估。
景觀中國:我們現在普遍采用的規劃設計方法和思想,和“地理設計”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羅靈軍:思想上的差別是,現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先確定“我們要做什么”,而“地理設計”是先確定“我們不能做什么”。倡導“與自然共設計”的地理設計繼承了地理學的“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地和諧”為設計導向,核心目的在于告訴人們不能做什么,而不在于告訴人們要做什么。它發揮的是類似地理學的“鈍端科學”的作用,即通過告訴我們在設計中不能做什么來避免犯下不可逆轉的錯誤。
方法上的差別是,“地理設計”對方案的影響效應評估是在過程中進行的,而現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事后進行。麥克哈格曾提出“環境數據可以結合應用于規劃”的觀點,地理設計則在方法上實現了這種理念。依托于精確描述世界的地理信息和各種地理評估模型,地理設計能即時評估和反饋規劃設計方案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效應,從而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實現方案優選和優化,避免事后評估帶來的無法改變的負面影響。
景觀中國:我們了解到“地理設計”非常強調在規劃決策中能夠綜合更多的專業、部門,以及公眾。依循這樣的趨勢,設計師在未來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羅靈軍:“人地系統”是一個復雜開放的巨系統,協調人地關系,需要諸多專業、部門及相關公眾的協同努力,也需要設計師同時扮演人與自然的協調者、人與人的協調者兩種角色。
人與自然的協調者。自然與人類社會各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兩者的協調是人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設計師首先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協調者,既要關注人的合理需求,也要針對生態環境問題向社會發聲,充分運用地理知識開展設計,促進人地系統的協調發展。
人與人的協調者。“地理設計”強調以人為本,地理設計的成果要以公眾的意志與共同需求為導向,而不是單單體現決策者或者設計師個人的意志與需求。只有協調好人與人的關系,設計的方案才能被順利實施,設計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景觀中國:“地理設計”思想將會如何改變現有規劃設計的流程和成果?將對規劃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羅靈軍:“地理設計”強調的人地和諧思想和因地制宜的理念,將對現有規劃設計的流程和成果帶來顯著的影響,也將深深影響規劃設計行業的發展。
第一,現狀調查與分析環節的效率會得到顯著提升。系統掌握現狀是科學編制規劃的前提。然而,因為影響規劃設計的要素復雜、多樣,現狀調查和分析往往成為規劃設計中最花時間的部分,甚至被有意弱化。“地理設計”所倚重的地理信息和地理調查技術,能有效支撐現狀調查與分析的快速開展,并提供準確、直觀的現狀分析成果。
第二,更加注重方案的效應評估,提高規劃成果的科學性。理性評估規劃方案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效應,是地理設計落實因地制宜、人地和諧思想的重要體現,地理信息技術則是具體的實現渠道。這種即時的評估將有效支撐規劃設計中的方案比選和優化,提高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如通過樣本動物攜帶GPS芯片的方式準確劃定動物的遷徙軌跡,進而評估出不同項目建設選址對動物棲息地和遷徙廊道的影響,可以提高規劃方案的生態效益。
第三,規劃實施的動態評估和優化調整環節將得到加強。“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科學的規劃也需要動態評估既有方案的合理性。依托地理調查手段實現地理信息的即時獲取與更新,能有效監測規劃實施情況,從而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優化規劃方案的綜合效益。
我們談“地理設計”,不是要以它完全替代規劃設計,而是將其思想和理念適當的用于規劃設計工作中,這將加快地理信息在規劃設計行業的應用,支撐規劃設計的科學化發展,促進規劃設計行業的綜合、交叉發展。“地理設計”思想將會使規劃設計更加簡單、高效,甚至,使很多普通大眾也可以參與到地理設計中來。
景觀中國:您能否介紹一下地理信息技術在中國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情況?
羅靈軍:地理信息技術在國內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兩大領域。
在規劃編制領域,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涵蓋規劃的各個環節。在規劃前的調查環節,GIS的海量數據存儲與處理能力,使其在城市規劃編制的現狀分析中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用地適宜性評價、道路挖填方評估、日照分析、視域分析、基礎設施配置評估、人口空間化分析,以及環境氣候評估等也有較多的應用;在實施環節,集成了GIS、RS和GPS的地理信息技術在規劃實施監測和實施評估中得到應用,并體現出了良好的效果。但總體而言,因服務規劃的地理分析模型尚未系統化、模塊化和一般化,地理信息技術在模擬預測、多方案比較、方案評估等方面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
在規劃管理領域,地理信息技術主要以管理系統或平臺的形式,服務規劃成果的查詢、分析和審批。此外,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地理信息技術也開始用于規劃執法環節,如服務于規劃部門執法人員的規劃監察執法系統。
景觀中國:要實現地理信息技術和規劃設計的良好結合存在哪些困難或障礙?
羅靈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困難或障礙需要克服:
第一方面是數據。“地理設計”的開展需要系統、海量的地理數據做支撐,這對前期的數據基礎和快速的數據更新能力要求較高。目前,國內地理信息事業的快速發展,已經為“地理設計”提供了一定的數據基礎,但仍需要根據“地理設計”的實際需要進行整合和完善。在這方面,我們也做了許多嘗試,甚至成立專門的地理調查隊伍來進行支撐。
第二方面是模型。無論是現狀的快速分析,還是規劃方案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效應的即時評估,都需要有相應的模型來提供支撐。這些模型的構建、驗證和調整,需要多個學科和專業背景的人才進行合作。目前,對于規劃設計領域來說,缺少通用型的分析模型,而從頭開發模型又缺少相應的技術儲備。
第三方面是習慣。規劃設計人員已熟悉和習慣了現行的規劃設計方法和流程,雖然地理信息技術在規劃設計領域也逐漸得到重視,但要全面應用于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除了流程上的調整外,還需要在方法和技術儲備上進行較大的變革,而這難以一蹴而就。
景觀中國:地理信息技術將如何幫助實現規劃中的公眾參與?
羅靈軍:首先,通過地理信息平臺,幫助普通公眾更好地表達實際的意愿。問卷是公眾表達意愿的常用途徑,但問卷內容較為專業和抽象,普通公眾會因為難以理解而無法表達實際意愿。通過直觀、易懂、便于操作的地理信息平臺,讓普通公眾描繪他們自己心目中的發展藍圖,或者對重要設施選出他們自己的意向位置,這樣能夠更好地獲取普通公眾的實際意愿,便于在規劃設計中綜合考慮。
其次,通過地理分析和評估模型,幫助專業人士更好地評審規劃方案。專業人士對規劃有專業的見解,但往往因為無法即時評估方案效果而影響評審效果。借助地理信息平臺,通過分析和評估模型,對方案的重點內容進行評估,能有效發現規劃方案可能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提出優化建議。
再者,地理信息技術能為公眾監督規劃實施提供便利的渠道。專業的圖紙和文字描述,難以為公眾所理解,從而影響公眾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效果。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將規劃方案做成直觀、易懂的三維模型進行展示,能有效提升公眾在規劃成果征求意見和規劃實施過程監督中的積極性。
景觀中國:重慶的地理信息平臺整合了多項服務,為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還有哪方面的具體工作正在研發或實施中?
羅靈軍:重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在交通、規劃、國土、農業、環保、公安、應急、扶貧、人口、稅務、工商、氣象等29個行業部門以及渝中、江北、長壽、永川、黔江等多個區縣的多個專業業務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
目前我們正在做的重點工作就是結合重慶市建設智慧城市的需求,對平臺進行全面的完善和升級。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數字重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基礎上建設智慧重慶時空信息云平臺,通過泛在網絡、傳感設備、智能計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實時匯集城市的各種時空信息,開展包括空間、屬性和時間維度的時空數據庫建設,搭建具有大數據分析、服務和應用能力,能融合智慧城市建設及應用數據的云服務平臺,并保障平臺穩定、高效地運行,同時引導其他行業部門在智慧應用方面的需求和建設,從而為全市的城市運行、管理和市民的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服務。
景觀中國: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已經在嘗試做一些地理設計服務,地理設計服務主要包含哪些內容和流程?能否向我們介紹一些優秀案例以及其中主要的經驗和不足?
羅靈軍:我們提倡的地理設計服務包含地理調查、地理分析、地理評估和地理設計四個環節。其中,地理調查憑借快速、實時的地理調查手段完成對設計對象所處區域各要素的準確描述;地理分析從空間視角出發,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關系與運行規律,發現潛在的問題;地理評估以定量化的評估工具為依托,實時、快速地評估設計方案的環境影響效應和優化途徑;地理設計則是將上述三個環節貫穿始終的設計過程。
目前我們圍繞上述四個環節開展地理設計服務,包括服務規劃前期的現狀調查與分析、規劃過程中的方案評估、規劃實施后的規劃實施監測與評估,以及直接服務規劃的地理設計。
我們所做的典型案例包括海南五指山旅游總體策劃、重慶四山保護利用規劃研究等。在海南五指山旅游總體策劃中,地理調查環節我們利用RS和GPS手段實現了規劃范圍內用地的快速解譯、特色資源調查與空間定位;地理分析環節,運用GIS進行了地形地貌條件、區位條件的快速分析;地理評估環節,運用用地適宜性評價、道路挖填方評估、視域評估等手段對項目選址、路網布局、景觀眺望點選址等進行了支撐;地理設計環節,基于上述分析和評價,提出了按山間溪流、溪流臺地、山谷坡地、山中林地不同區域布局旅游項目的思路。
主要的經驗是,集成運用3S技術的地理調查和地理分析能顯著提高規劃前期的現狀分析工作的效率;地理評估模型的運用,能有效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如路網布局的不合理將帶來大的挖填方量,影響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存在的不足是,所獲取的影像不能支撐植被類別的快速識別,人口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空間化也難以快速完成。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