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劉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LAF: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景觀專業教育格外注重像西安這種半干旱的地域環境,我們想了解其中具體有哪些針對性的課程內容?
劉暉(以下簡稱劉):我們學校的景觀專業是在建筑學院的背景之下開設的,與農林、藝術院校還是有些差別,可以說更注重形態空間架構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基礎探討學科的生態和美學意義。專業教育理念用一句話講就是“生態審美介入空間”,其中生態學的學習強調的是“我們立足西部地區”。也就是說,除了文化遺產豐厚多樣和經濟技術條件落后外,我們必須面對生態脆弱的自然環境特點,除了干旱少雨,還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等自然環境問題;依托本土自然生態特點和專業教育在空間設計優勢的平臺,在課程體系上,考慮設置基礎性和針對性的教學環節。
專業教育首先要強調建立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空間設計、生態學和中國山水美學所構成的基本理論,與“生態審美介入空間”的教育理念對應,及其在行為心理學、社會學和游憩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圍繞生態概念的學習從3個角度設置基礎性課程,首先從植物學的基本知識開始,專門引導學生去認識自然和城市人居環境中的植物群落,特別強調要去城市戶外和野外觀察。這門課程依托于西安城市這樣一個背景。所以在這樣的基礎教育里就已經教育學生認識到西安地區的干旱半干旱的地域條件下的植物群落存在哪些植物種類,它們是怎樣的形態。第二是“自然地理景觀”,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強調人類對自然環境認識的基本方法和內涵,包含自然地理區劃、地貌類型、水文等,了解西安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特點。第三是培養工程與技術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態與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涉及本地區在工程措施、雨水利用、豎向、種植等特殊性。
到學生進入高年級的時候,主要是針對性的課程設計,例如公園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和風景區規劃,選題以本地的現狀基地為條件,會綜合利用基礎理論知識而展開。著重本土生態設計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畢業設計上。在甘肅永昌,西安浐河、浐灞濕地,榆林等地,我們的學生都作過圍繞生態主題的設計研究。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生營建的生境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學生利用非典時期停課時間,在建筑學院東樓,自己動手建造了一個觀察植物生長和生境的花園,2010年這里又被重建。這個花園是包括雨水利用、植物群落設計和學生實驗活動的場地。因為植物課程的設置跨越了一整年,包含四季,所以在這一年期間,學生要維護這個花園,關注自己種植的植物在建筑環境里面由于陰影、光照、風、溫度等等不同的條件所形成的不同生境。現在,我們還在開展一個名為“我身邊的自然”的課程調查,讓學生去觀察我們的身邊到底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然。
LAF:您曾提到過一個觀點,“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也帶了一個水源的可能性”,您能為我們具體闡釋一下這個理念嗎?
劉:這個觀點是前幾年,我們受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委托,做榆林林業科技產業園的時候提出來的。榆林地處沙漠化的邊緣地帶,也是整個中國國土生態安全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地區,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經費來控制這里的沙漠化。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片荒漠,也就是沙丘間長著一叢叢的荒草,于是就認為那個地方就是沙漠。我們拜訪了治沙所的林業老專家,他們說那是幾十年飛播造林以后所形成的“林帶”,能形成這樣的景象已經很不錯了。另外通過局部換土后,樟子松生長得很好。我們在設計榆林科技產業園時,要解決這一基地林業生產、加工實驗、科研研發、培訓居住等功能的需求,所以希望能夠在此造林,將科研成果在這里轉化出來,改善基地的環境。但唯一的問題是缺水,沒有水所有的事情都是想象。所以水從哪來?在建設一個居住區的時候,或者說一旦有人類的居住,勢必會有基礎設施的建設,市政工程的投入就會包括給水和排水。如果將排水稍加分類,對應于設計稍加要求的話,那么有一類的排水實際上是直接可以作為景觀用水,為生境提供水源,才會有植物多樣性的可能。
由此,我們聯想到西安,西安地區雖然不算干旱地區,但是雨水主要集中在7~10月份,其他月份就類似干旱地區。但是在干旱的時候城市生活用水是不間斷的,每天的排放量差異不大,如果有可能把生活中的某一類的用水積聚起來,去供給城市中的一些綠化用地,那么生活的排水就是一種水源的可能性。在西北干旱地區水,需要對所有的水精打細算。伊斯蘭教庭院就是利用點點滴滴蓄積成池,通過明溝暗渠,流到每一棵樹的根部,那就是對水的一種珍惜和利用。
LAF:我們也是了解到,西安最近幾年濕地公園的建設特別頻繁,您作為評審或設計師參與其中,我們想了解,在西安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這些濕地公園的效果如何?
劉:這其中規劃的項目居多,大部分還未建成。有一兩個建成的,我認為效果與想象中的狀態還有差距。參評一些方案的過程中會看到,規劃設計的基本理念合理,但是一旦到具體的工程處理手法的時候會發現,實際上還是缺乏很多針對地方特點的經驗,包括材料的特點、雨水的降雨量以及供水季和枯水季節的變化。還有城市中塵土的問題,在下雨之后,塵土會導致徑流污染非常嚴重,這樣的問題在設計中卻沒有得到重視。
在西安進行濕地項目的建設要克服兩個難點,第一,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氣候條件地區濕地的營建方式,必須兼顧有水與沒水兩種狀態。第二,其實在越干旱的地方,人們就越喜歡水。稻田和水渠在南方人和西北人心中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專家就會提出,西北地區干旱少雨,不能建水面。但這種說法忽視了當地人最樸實的一種愿望。如何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做水的文章,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途徑。
LAF:您覺得在中國這種半干旱地區的景觀設計與國際的先進方法和手法之間存在著哪些區別和差距?
劉:我想先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不是缺少干旱地區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工程技術的經驗,其實這些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缺乏一種更好的公眾的認識和認可,這其中包括各類項目的委托方。例如在干旱地區的濕地景觀,建完之后,可能在一年中很長時間內與沒有水沒什么區別,人們會接受嗎?例如使用野生的植被,尊重自然界自身的這種秩序,人們能接受這種“雜草叢生”的景象嗎?所以,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公眾的整體認識。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成都活水公園、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優秀的案例有很多,這些理念都沒有錯,但是否適用于西安地區?西安是黃土高原地,但它屬于濕陷性黃土,坡岸都呈現黃土崖。領導一看到黃土崖就認為是貧窮落后的象征,一定要把它推成坡地,種上花、種上草。一旦推成坡地,就會破壞了自然節理,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回答這個提問要先界定兩點:先進指的是什么?干旱地區景觀設計又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認知問題,我們要認識到我們自己的本土價值。
LAF:這是否說明,我們需要對公眾的意識有所引導?
劉:好的設計作品是一種引領方式,它可以改變觀念,引領一種生活。但是這種引導是需要有一些案例或者說是一種示范。我不敢談類似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這樣的大型項目對中國其他的城市的影響如何,但這次世園會對西安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很多市民,特別是很多并不了解什么專業知識的普通市民,都會去七八次世博園,它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公眾意識到城市可以是這樣的,花園可以是這樣的。
原文摘自《景觀設計學》2011,(06),總20期:56-57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