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濟:留住北京的天際線
admin
2011-11-0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張開濟提出要保護北京的城市輪廓線就應當限制高層樓宇的建設,并呼吁要保護好“人民的北京”。
城市輪廓今不如昔
記者:有人認為,北京目前高樓林立是地少人多的客觀事實所決定的,因為從全局考慮,讓更多的人有房子住最重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建塔樓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解決居住、綠化和停車等問題。您卻一直在呼吁建造多層和小高層的住宅,是出于哪方面的考慮呢?
張開濟:因為大量的塔樓會破壞一個城市的天際線。北京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歷史名城,令人遺憾的是北京的古都風貌已經今不如昔,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北京原來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輪廓線,也就是天際線已被近年來有如雨后春筍般的高層塔樓所破壞了,以致從遠處看來,我們的文化古都竟有些像香港、新加坡等商業城市了。我覺得非常可惜也非常痛心。不過晚改總比不改要好。
建筑為人服務
記者:塔樓固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通風、采光不良,還容易產生熱島效應等,但是修建起來可以見縫插針,對地形的要求也比較低,當然還有容積率高、利潤高等,如果改建多層和小高層的板樓,勢必降低密度,由此看來土地利用率低了,這算不算一種損失?
張開濟:拿上海作個對比。上海與北京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都是人口密集、用地緊張的大城市。在上海,大量建造高層而引發的日照、環境、生態的問題已經受到了決策部門的重視,逐漸開始限制高層住宅的建設。我想,建筑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它給人帶來不適,即便很高效,也未必值得推廣。對土地的利用并非窮盡就好,我覺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現在的“失”也許是將來的“得”。
反對“假古董”
記者:如您所說,現在的北京城和50年前大不相同,而且已經不可避免地向現代化大都市發展。為了保留北京的文化風貌,您過去提倡“舊瓶裝新酒”,并力爭將湖廣會館改作戲劇中心,先農壇太歲殿變成中國建筑博物館,白塔寺變成石刻博物館……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建筑形態也必然要產生變化。有的新瓶子還在照搬舊模子,看起來不倫不類。
張開濟:我贊成“舊瓶裝新酒”,但堅決反對建造“假古董”。現代的房子就是現代的,沒有必要去“復古”。這兩年的建筑很少像前些年那樣蓋小亭子了,不過垂花門在一些餐廳、飯店還是很多,像外國的唐人街這種生搬硬套的“民族風格”實在要不得。現代的建筑應是親切、開放和平易近人的,而且要在建筑尺度和色調上與傳統保持一致。這一點有東西方的差異。西方的盧浮宮、凡爾賽宮都是體量巨大的宮殿,而北京的故宮總體大,組成的個體與民居無甚差別,因此現代建筑應尊重已形成的環境,對體量大小有所把握才好。
取消大雜院
記者:提到建筑文化的保護,自然要談談北京的四合院。青磚灰瓦、玉階丹楹的四合院是明清以來老北京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過去人們比較注重保護的是故宮、寺廟等公共建筑,對普通民居則有些冷落。于是拆的拆、改的改,好多都成了十幾戶人家共同居住的大雜院。許多人,包括我在內最近才開始重視起四合院的歷史價值。
張開濟:建筑上可以將北京城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帝王的北京,如故宮、頤和園;第二個是鬼神的北京,如天壇、各種廟宇等;第三個是人民的北京,就是四合院。四合院本身的建筑結構很簡單,玄妙是當中的院子,既是天井,又是一個多功能的生活空間。平日里種花養魚、疊石造景,遇上結婚祝壽,天棚一搭,院子就成了小禮堂。四合院要保留,但要取消大雜院。而且保留獨棟沒有意義,應當是成片的保護。現在北京市規委編制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這是很大的進步。廣安大街紅線70米范圍內發現紀曉嵐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后,立即將紅線向南作了推移,并壓縮了路面寬度。愛護文物是好,不過也不要過頭。比如“開明戲院”(珠市口影院)是從意大利回國的建筑師沈理源的作品,但是與廣安大街的改造矛盾很大,而且沈老的作品很多,分散在天津和北京兩地,因此我建議將這座建筑的現狀加以測繪并拍成照片,將來為他的作品出版一本專輯以紀念我國建筑界的這位開山鼻祖,也就可以了。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