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卓健:法國路橋高等學院城市規劃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法國動態城市基金會駐中國代表。
LAC:您一定會去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嗎?為什么?
卓健:?會的。很遺憾我沒能趕上上海世博會的前期規劃設計工作。2000~2007年我出國進修,而這段時間正是許多同濟大學同事投入世博會規劃設計的時間。世博園區的總體規劃和整個城市最佳實踐區從策劃到實施,都有同濟團隊的積極參與。除了這方面的因素以外,我想最吸引我的歷史進程當中,并有效地吸收利用本屆世博會匯集的新觀念、新經驗和新技術。當然,評價一次國際盛會是否成功,也要看能否使其受益人數最大化。除了上海,周邊城市甚至全中國的城市都應該成為受益者。我們目前就在進行一項如何把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優秀經驗應用到我國一座北方城市的后續發展的研究課題。
LAC:您如何看待大型城市事件(如世博、奧運)對整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影響?
卓健:我前面談到,大型城市事件對一座城市乃至國家會產生一些可預期的直接影響,如對旅游消費產業的短期拉動。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難以預期的持續影響。與奧運不同,世博會不僅歷時長,而且它是一種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在半年時間里,世博園區就是實實在在的“地球村”。我們通常以為世博是展示最新科技的獵奇會,其實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策劃提出了“四個尊重”的原則—尊重自然、尊重市民、尊重歷史、尊重科技,科技創新只占其中四分之一的分量。我希望通過這半年的全球聚會,能讓我們看到平時為追求經濟發展目標而忽略掉的一些東西,切身感受到歷史、社會、文化可以給一個國家和國民帶來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重新認識我們前階段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另外,從總體上講,我們對外國的了解,要比外國朋友認識中國的程度高一些,所以這次世博也是國際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契機,對改善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國際環境非常重要。
LAC:您認為上海最適合容納什么樣的城市活動?
卓健:上海究竟是不是一座世界城市(world?city)?不少學者對此持否定的態度。盡管上海已經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但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國際交流還需要深化和常態化。從客觀條件的角度講,上海這座城市并不合適舉辦像世博會這樣歷時長的特大型國際活動,因為城區人口密集,空間局促,道路曲折狹窄,交通擁擠……但硬件上的不足可以靠軟件來彌補,這次上海不僅要辦世博,而且還要在城市核心區辦,這對整座城市的日常管理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上海其實并不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城市,相比于中原的千年古都,上海只不過是一座年輕的新興城市。但外國朋友卻很可能把上海當作典型的中國城市來閱讀。上海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薈萃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習俗,兼具對外交通聯系的便利,是非常好的文化窗口和交流樞紐。我覺得上海應該發展多種層次和規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常態化推動本市居民的參與和互動,也要加強和中國其他城市的合作。
LAC:據您所知,最成功的世博會是哪個?成功之處是哪些方面?
卓健:不同的評價標準會有不同的答案,而同一標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所不同。從我的專業角度,我比較關心的是世博會對主辦地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持續影響。早期的世博會,往往直接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為城市留下標志性的街區,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巴黎。巴黎在19世紀共舉辦了4次世博會(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幾屆世博會不僅留下了埃菲爾鐵塔、夏約宮這樣的城市地標建筑,而且直接推動了塞納河沿岸地區的開發建設,形成今天重要的城市街區。而同樣的嘗試在蒙特利爾和芝加哥就沒有取得同樣的成功。近年來,利用世博會機遇推動城市更新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葡萄牙的里斯本。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會在籌辦過程中就是作為大里斯本地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進行規劃的,因此在世博會后得以比就是本次世博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對任何一個關注人類建成居住環境的建筑師和規劃師來講,本次世博會傳達出來的信息將是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為本次世博會的亮點項目,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展示了全球城市在技術創新、歷史保護、尊重自然、以人為本等方面值得借鑒的80個案例,對我們擴展視野,轉變觀念,提升認識將大有幫助。另外,世博對主辦城市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盡管我沒能有機會參與世博會的前期規劃建設工作,但非常希望能為世博會后的城市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年我指導的畢業設計就嘗試對世博園區的后續開發利用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設想,我相信,“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將不僅是停留在人們腦海中的美好愿景,而且將成為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城市一個顯著的特征。
LAC:您最關注上海世博會的哪個方面?
卓健:上海世博會有幾個不同于往屆世博會的特點。首先,它是在現代化的特大城市核心區舉辦的,因此無論是會前的規劃建設、會間的組織管理還是會后的再開發,都會對整個大都市地區產生牽一發動全身的影響,直接考驗決策者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承諾的執行能力。我回國不到兩年時間,但與世博會建設者的接觸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其中的許多關鍵崗位—不僅是技術崗位還包括一些領導決策崗位—都由70后的年輕人擔當,他們中不少都有海外留學背景。整個世博會的籌辦過程信息透明、效率驚人,政府、高校、社會企業和團體、市民之間有良好的互動,重大決策透露出新型的公共治理的風格。世博會不僅是物質空間環境建設的展示,而且是公共管理的一次對接,從前期階段的準備工作中我們看到了富有當代中國特色的施政風格,我也將持續關注世博會對改變我國城市管理方式的后續影響。
?
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場景
LAC:上海世博會和上海市民們有著怎樣的關系?
卓健:在不同階段,世博會和上海市民的關系是不同的。在會前的建設階段,盡管在同濟團隊的建議下,世博園區的居民拆遷量大幅度的減少,仍有部分市民作出犧牲,遷離他們原來的居所。但世博會推動了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直接讓廣大市民受益。總的來講,市民對世博會的了解不如奧運會,對世博會的這份神秘感在開幕后將怎樣轉變,會是解讀世博會與上海市民關系的有趣線索。作為一項影響廣泛的國際節事,世博會的持續時間很長,上海不僅將迎來為數眾多國際游客,還將迎來更大量的國內參觀者。如何消化世博會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持續影響?初次接觸世博會的上海市民如何扮演好主人的角色?這些問題都說明世博會對上海市民來說,絕不僅僅是一次“不出國門游遍世界”的新奇體驗,或局限于一次開闊眼界的機會。
LAC:您認為舉辦上海世博會最大的受益方是誰?
卓健:這個問題從現階段看還不好回答。一般認為,最大的受益方當屬世博會的主辦城市。在前期的準備階段中,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主辦城市多受點益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一屆世博會可能帶來的正面效益,遠遠不只是6個月展會期間對當地旅游和消費帶來的拉動作用,而可能是對整座城市、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建設的全面的積極影響。但是,歷史上世博會的經驗也說明,成功的世博會并不一定都會對城市發展產生積極的后續影響。上海是否能夠抓住本次機遇,成為世博會最大的贏家,還要看市政府在世博會后是否能夠成功地把它整合到整個城市發展歷史進程當中,并有效地吸收利用本屆世博會匯集的新觀念、新經驗和新技術。當然,評價一次國際盛會是否成功,也要看能否使其受益人數最大化。除了上海,周邊城市甚至全中國的城市都應該成為受益者。我們目前就在進行一項如何把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優秀經驗應用到我國一座北方城市的后續發展的研究課題。
L?A?C:您如何看待大型城市事件(如世博、奧運)對整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影響?
卓健:我前面談到,大型城市事件對一座城市乃至國家會產生一些可預期的直接影響,如對旅游消費產業的短期拉動。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難以預期的持續影響。與奧運不同,世博會不僅歷時長,而且它是一種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在半年時間里,世博園區就是實實在在的“地球村”。我們通常以為世博是展示最新科技的獵奇會,其實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策劃提出了“四個尊重”的原則—尊重自然、尊重市民、尊重歷史、尊重科技,科技創新只占其中四分之一的分量。我希望通過這半年的全球聚會,能讓我們看到平時為追求經濟發展目標而忽略掉的一些東西,切身感受到歷史、社會、文化可以給一個國家和國民帶來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重新認識我們前階段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另外,從總體上講,我們對外國的了解,要比外國朋友認識中國的程度高一些,所以這次世博也是國際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契機,對改善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國際環境非常重要。
LAC:您認為上海最適合容納什么樣的城市活動?
卓健:上海究竟是不是一座世界城市(world?city)?不少學者對此持否定的態度。盡管上海已經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但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國際交流還需要深化和常態化。從客觀條件的角度講,上海這座城市并不合適舉辦像世博會這樣歷時長的特大型國際活動,因為城區人口密集,空間局促,道路曲折狹窄,交通擁擠……但硬件上的不足可以靠軟件來彌補,這次上海不僅要辦世博,而且還要在城市核心區辦,這對整座城市的日常管理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上海其實并不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城市,相比于中原的千年古都,上海只不過是一座年輕的新興城市。但外國朋友卻很可能把上海當作典型的中國城市來閱讀。上海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薈萃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習俗,兼具對外交通聯系的便利,是非常好的文化窗口和交流樞紐。我覺得上海應該發展多種層次和規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常態化推動本市居民的參與和互動,也要加強和中國其他城市的合作。
?
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后的地區發展規劃圖,世博園區被整合進街區發展規劃中?©?歐寧
?
LAC:據您所知,最成功的世博會是哪個?成功之處是哪些方面?
卓健:不同的評價標準會有不同的答案,而同一標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所不同。從我的專業角度,我比較關心的是世博會對主辦地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持續影響。早期的世博會,往往直接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為城市留下標志性的街區,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巴黎。巴黎在19世紀共舉辦了4次世博會(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幾屆世博會不僅留下了埃菲爾鐵塔、夏約宮這樣的城市地標建筑,而且直接推動了塞納河沿岸地區的開發建設,形成今天重要的城市街區。而同樣的嘗試在蒙特利爾和芝加哥就沒有取得同樣的成功。近年來,利用世博會機遇推動城市更新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葡萄牙的里斯本。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會在籌辦過程中就是作為大里斯本地區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進行規劃的,因此在世博會后得以比較順利地轉化為城市街區,融入地區發展的總體進程。
L?AC:如果未來的某屆世博會,由您成為總規劃師,沒有一切限制,您會如何策劃?
卓健:這樣的可能性實在太小,我就說說有哪些事在我的策劃里是不會做的。首先,我不會建那些臨時性的國家館,與其花巨資建一個壽命只有6個月的房子,我們可以匯集起來建一個永久性的全球館;如果說讓幾千萬參觀者飛來飛去是為了加強交流,我準備用世博會的資金來支持一個計劃—從全球各個國家按比例隨機抽取出一些居民,讓他們以相互交換的形式,出國居住一段時間。我想,大概沒有比這種直接的融入方式更有助于交流的計劃了。?
?
原文摘自《景觀設計學》2010,(10)1:50-51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