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我們的人地關系日益緊張、環境問題也更加突出。為此,建設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呼聲不絕于耳,目前幾乎每個城市也都將節能減排加入到了十二五規劃中來。然而,我們究竟該如何具體、有步驟地整體推進城市的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依然令人困惑。
《財富》世界500強之一,在《工程新聞記錄》2010年度全球500強工程設計公司排名中總體排名第一的AECOM在此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AECOM通過成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專注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AECOM研發了可持續系統整合模型(SSIM),試圖提供一個精確、量化的平臺,通過和規劃設計的緊密配合實現對各種可持續系統及具體措施進行評估、權衡、選擇、優化和成本核算,最終提供適合項目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策略。
近日,景觀中國記者就此采訪了AECOM中國區可持續發展總經理李鳳禹先生。?
?
李鳳禹
AECOM中國區可持續發展總經理
李先生有20年專業經驗,勝任不同尺度城市規劃設、計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和管理工作。多年的豐富經驗使他深刻理解國內規劃設計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善于把握項目方向,是AECOM可持續實踐的核心力量。
景觀中國:AECOM成立可持續發展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李鳳禹:流水線的工業化城市時代應該結束了,我們需要一個多學科的綜合技術平臺。
城市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內部有各種作用力相互作用。而人們在研究城市的過程中,卻往往借助各個學科將城市肢解成非常孤立的部分。例如人們做城市項目的過程都是線性的:策劃、規劃、建筑、景觀、市政然后建設。但實際上城市以及城市項目遠遠沒有這么簡單。這種學科的分立把城市割裂成了很多互不聯系的、獨立的系統,城市綜合性、互動性被減弱,宜人性降低,而城市建設、運營和維護成本卻大大增加。
比如說修一條街道,市政的人設計道路,市容的人設計退線,建筑人員做建筑。其實城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這種不同部門的管理,或者分段的設計喪失了活力或者吸引力。在中國很多時候做項目是不計代價的。比如說北京奧運會,當時建的時候是世界最宏偉的??涩F在鳥巢、水立方的維護成本卻成了一個黑洞,每年可能有一千多萬的沉入成本要往里投入。另外一個例子是地鐵。國內大概有200多個城市要修地鐵,而如果不精打細算,它的建設包括運營都是巨大的黑洞,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這種單兵作戰、散兵游勇似的工作模式只能給城市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越是盛大的城市活動反而會越嚴重地傷害民眾的利益。目前每個學科都在談可持續發展,但是僅僅關注單一的某個系統,比如說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傷害了當地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大家所談到的低碳、節能減排都只是手段,是次要的。上海世博會的口號也提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其實建造城市是為了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墒窃谥袊还苁侨虺鞘小⑹澜绯鞘谢蛘咝鲁牵惆l現做了之后人們的生活并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高房價、高生活成本、擁堵的交通、惡劣的環境、激烈的競爭,完全跟城市發展的目的相違背了。它就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或者GDP,是以扼殺當代人生活發展的權利為代價的。
針對這些問題,最初AECOM想成立一個研發中心,但后來覺得做研發往往會因為跟實踐脫節,會變成烏托邦的東西。所以后來AECOM決定成立研究中心,既做研究,同時真正地做很多項目,去實施研究的成果。通過這個中心把多個學科重新整合,用集體智慧為城市綜合的可持續發展做服務。從規劃的時候就給城市輸入一種新的思考方法和發展動力,讓它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的態度能有一個健康的轉變,而不只是建一個所謂的圖景。
這個中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永遠不停下來,不斷積極進取,去發現新問題尋找新答案。?
景觀中國:可持續設計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有什么不同?
李鳳禹: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從戰略和微觀兩個層面解決問題。
第一是戰略思考層面。傳統的社區、公園或者街道,可能是其他團隊可以做的。但是考慮到城市結構和發展模式的時候,就需要戰略上的思考。中國很多城市被分割成工業區、生活區、商業區,其實人為地把生活的距離拉長了,造成巨大的浪費。城市應該均衡工作和生活,有一個模式。不同城市的發展模式、戰略定位,功能之間的關系都是不一樣的。這不是一個景觀和一個中國傳統的規劃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中國很多城市都在相互競爭,長江上游在污染中游,中游在污染下游,大家彼此掠奪資源。北京單核心的城市結構也限制了通州、順義、大興等周邊地區的發展權,這是非常不均衡不健康的狀態。所以AECOM?希望通過可循環的戰略規劃使區域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城市規模、文化特色與彼此的協作達到可持續的狀態。雖然這種嘗試在中國很難,可是城市需要這種戰略思考。
第二是微觀層面。過去的規劃基本是拿出來一個非常宏偉的藍圖,而不去考慮人性的東西。比如居民的生活成本、避難設施、商店公園等生活設施的可達性等等。有些景觀設計師經常以美或其個人喜好為主要出發點。而做可持續規劃時,比如在北方AECOM首先希望景觀是耗水量比較小的景觀。因為北京的水是通過南水北調,拿長江下游的水、漢江流域的水來補給的??沙掷m發展設計會給景觀設計留出可創造的空間,但首先會對景觀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包括其可參與度、安全性、碳匯和對雨水的吸附能力。
我們希望做城市蜂窩、城市單元的概念,比如1-2平方公里的尺度內使居住、工作能夠平衡,在社區內部安排商業、教育、醫療設施,做雨水收集,同時使用太陽能或地源熱泵,使社區內能源自給。這類似于LEED-ND(綠色住區),但不完全是美國的標準。無論在新建項目還是舊城改造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都希望做這些微觀的實驗。
既滿足整體開發目標的需要,又有人性化的考慮、并且系統精明搭接的規劃不同于傳統規劃,它是整合了各個專業智慧的新規劃,其生命力、可持續性和所包含的智慧就不一樣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會把過去相對滯后的市政、水、能源、交通、運營人員提前納入到規劃團隊里面。有的時候不是AECOM一家公司在做,甚至是很多公司在一起做。通過眾多參與者的頭腦風暴,最后得到一個能夠指導未來生活的全面整合的、量化的規劃技術解決方案,而不是快速生產出來的產品。
景觀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人員結構如何,你對他們有何期望?
李鳳禹:首先,研究中心人員必須專注于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
理想的做法是成立一個開放的團體,交通、景觀、規劃、能源、水的設計人員分別從AECOM相關專業人員中來,因項目而臨時組建。但后來發現這種模式下工作很難推進,因為大家在不同部門,有各自的發展目標和訴求,時間的安排也常常沖突,不可能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包括我們中心跟其他的專業部門、學校或者設計單位,都有類似的困難,如果沒有足夠的預算大家就很難協作。所以AECOM成立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用經濟手段去解決技術合作的問題,既能固定一些專職人員來做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又能利用外部資源來擴充力量。
目前研究中心的人員更多是環境專家、規劃師,城市運營投資、能源已經慢慢有人進來,交通還是跟外部協作。他們來自哈佛、伯克利、清華、北大,以及德國、澳洲的著名高校。這種多元的國際化的團隊,能夠把各大洲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將其經驗依據中國實情改良后應用到本土的建設實踐中。但這不并意味著所有專業都全了才能做可持續規劃咨詢,最佳的途徑是博采眾長,不僅跟AECOM其他部門通力協作,而且跟很多專業咨詢顧問公司合作,比如說世聯、麥肯錫、戴德梁行、中規院和中原等。
當前的中國的城市面臨著很多困難,著實令很多人感到絕望。談到城市問題的時候會看到大家相互推諉,不承擔責任,說這是規劃的問題,是景觀的問題,是建筑的問題,或者是交通的問題。如果不用整體的、系統的視角認識城市問題,去跟其他專業銜接和協調,城市的改善空間是極為有限的。
所以我希望這些人有創造性、有熱情、有才華、能夠協作。每個人既是思想領袖,會深度地思考這些問題,同時要做技術解決方案的實踐者,能夠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夸夸其談。還要成為專業上的溝通者,能跟各界溝通。這樣我們中心才能影響很多人共同創新,一起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景觀中國:您如何理解可持續發展?
李鳳禹:我認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高品質的生活、自然與人和諧對話、城市的精明運營和富有個性和特色的城市。
首先是高品質生活。無論是城市規劃設計還是景觀規劃設計,包括可持續發展研究都是為了讓大家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對于政府來說,為了追求政績不以犧牲環境和高品質生活為代價的做法應該盡快糾正。
第二是自然與人和諧對話。自然的倫理應該得到充分體現。為了發展城市而犧牲人的幸福生活、破壞自然是不足取的。例如人們蔑視自然,把長江截成無數個水電站,長江變成很多的湖。雖然口號喊了很久,但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中國的城市每天依然有新問題出現。?
第三是城市的精明運營。中國現在的城市規劃和設計都是以水和資源無限量為前提條件的。從不顧忌水從哪里來,能源怎么樣,城市土地的價格怎么變化,就是畫的好看。這種粗放型的規劃和建設和實際運營完全是脫節的。造成了社會福利的巨大浪費。城市形態攤的很大、很遠,城市的效率越來越低。規劃設計變成快速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受限于當地政府或開發商,卻很少去考慮生活成本。國內的規劃設計競賽中,越來越多的人在講空洞的概念,炫耀標志性建筑物而不顧及成本效益。
北京地鐵站附近開發強度比較低,周邊容積率是2非常普遍。根據北京的地價,當前的樓面地價可能達到每平方米1萬2左右;那么提高開發強度,將容積率提高到4-5的話,樓面地價就變成每平米6千多甚至5千多,房價和生活成本大大降低。地鐵會服務更廣泛的人群,商業也會變得很發達,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城市到底是該鼓勵車還是鼓勵人行?這個問題上中國很多城市在重復別人犯過的錯誤。
鼓勵車行的交通導向不僅造成擁堵,而且會增加交通事故率和提高死亡率。中國把酒駕當做大量交通事故的源頭。而事實上酒駕可能只是個噱頭,即使酒駕絕跡了,中國的交通事故也許仍然不會減少。因為我們一直將追求通行速度作為首要目標,城市道路在無限的放寬。而道路越寬越擁擠,越寬交通事故越增加,這是個惡性循環。城市道路應該重新回歸生活的尺度,增加密度而不是增加寬度。日本的街道很密集,它最小的街道只有三米多。歐洲日本把交通的穩、靜作為最重要兩個前提。市區的交通限速就是40邁,在到達社區的時候就是20邁,社區里邊就是10邁,它要設減速帶,道路縮窄,都是基于高品質生活的考慮。
第四就是城市要有個性和特色,它的氣質不應該被磨滅。我們到法國會感受到浪漫,到英國會感受到古典,到美國會感受到自由。可到中國的城市,特色是什么?認不出來。除非在那些老北京的胡同、老上海的里弄里你才知道身在北京或上海。我經常往返于不同的城市,在一條街上卻看不出自己在哪里。
城市的特色要靠致密的城市機理、生活化的空間和場所以及文化來體現,靠的是內在和外在的結合。我們不能把別處的好東西隨便搬回來,僅僅因為領導喜歡就投其所好,更應強調城市內在的東西。上海的淮海路只有24米寬,它一直是上海最繁華的一條街道。而很多地方人們把街道變成60米之后,商業并沒有繁華起來,人流量也沒有增加。這就是說這些規劃和大量的投入沒有把城市特色和內在的氣質表現出來,城市反而因為盲目追求庸俗氣派變的千城一面。
可持續發展當然不僅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但如果實現這幾個方面,大家乃至后代就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天津塘沽北塘可持續新城首選總規方案 景觀中國:AECOM研發了可持續系統整合模型(SSIM),SSIM如何幫助政府確定可持續發展目標?
李鳳禹:在規劃過程中,SSIM首先確定目標,不是拍腦子,而是通過SSIM把相關數據以及產品技術信息輸入進去,再與其成本效益相校核之后所確定的,是從下至上得到的目標。AECOM可持續研究中心做的天津的北塘項目中,在兩平方公里的尺度上水要節約40%,碳要節約40%,能源要節約35%或50%?;谀繕?、基于成本效益控制它每項技術基本就有一定的可選性了。依據不同的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例如SSIM會告訴你景觀設計的耗水量要控制在多少,建議選擇的植物是哪些或者建筑師可以選用哪些墻體等。
SSIM同時解決了有限的錢如何做更多的事的問題。好鋼要用在刀刃上。SSIM由英國、澳洲、美國、中國的巨大團隊在做,確定一個目標沒有中國那么簡單。領導拍腦袋拍出來的目標根本分解不下去。比如有的生態城市要實現綠色交通出行100%,綠色建筑100%,這不可能。中國的項目,綠色出行最多50%,因為中國的公交網、地鐵,?BRT,以及自行車專用線在規劃里沒有,即使調整規劃之后也會發現公交的建設是滯后的,開始的時候區域性的出行還是要自駕車。在社區內可以用自行車,但你也只能騎大概兩三公里,不可能再長。
所以規劃設定的目標應該是可實現的,而所選用的各個指標跟成本效益、總體目標相關聯,是系統的組成部分,不能把別人的直接拿過來用,即便是國外最好的指標體系,因為拼湊起來的東西往往不能實施。
[NextPage]
?
景觀中國:SSIM如何獲取那些可以反映現狀的真實數據和選擇合適的可持續的技術?
李鳳禹:首先是城市本身現有的數據。只有對現狀和目標比較清楚之后,你才能決定需要哪些數據,如何去檢校、如何來提升。AECOM可持續發展中心跟GE、ABB、西門子、施耐德,這些公司都有緊密的聯系,他們可以提供產品的性能、價格等數據。在SSIM里輸入這些產品的性能、價格,成本效益控制就出來了。
此外我們中心也有人員對數據進行動態收集和更新。因為這跟SSIM的精確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我覺得中國的數據不夠精確,就像CPI一樣,所以我們還要去篩選、測評、補充,不斷升級?
SSIM是非常開放的系統,有新技術隨時可以更新。因為可采用的新技術會越來越多,盡管現在可能是可持續性的技術最艱難的時刻,成本很高,基本上沒有應用的市場基礎,但以后會逐漸的降下來。?當然,要用高技術還是低技術永遠是需要平衡的,在造價控制之內,有些東西用低技術就可以了,沒必要一定要用高技術,弄成很炫很張揚。用最好的科技,可是造價比傳統建筑增加了50%,這并不是可持續的建筑.
景觀中國:您對SSIM系統的市場前景有何預期?
李鳳禹:?SSIM是一把尺子,是幫助我們來量化評估可持續發展的工具,幫助我們進行理性的判斷。因此,市場買不買賬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否通過令人信服的技術解決方案真正取得好的成效。如果我們準備的充分,對未來的需要考慮的比較周密,市場也一定會接受,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目前比較小的市場認知并不意味著未來市場前景有限,同時目前市場接受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因為市場會輕松地去選擇另外一個東西。我覺得如何不斷升級這個系統以提供更好的技術解決方案,這才是最重要的。
SSIM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比如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局希望AECOM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運用SSIM幫他們建設一個規劃管理系統;廣東建筑師協會、美國綠色建筑大會都邀請我們去演講,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著名企業都看到了這個方向,也興趣投入資金來支持我們做SSIM的技術研發,。
在大家都在談可持續發展的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立刻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還要進行動態調整。而SSIM能實現這些,所以即使那些企業不贊助我們,我們也會繼續研發,把這個系統應用到每個項目中去。同時我希望SSIM在公共平臺來做事情,先從政策層面上改變中國城市的現狀。
景觀中國:誰來承擔采用可持續設計方案所增加的成本?
李鳳禹:城市開發的主體是開發商,政府應該通過引導開發商去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組織不力,最后這些成本可能全部落到最終消費者身上。
我們的理想是在可持續發展導則中明確政府、開發商、可持續發展顧問、還有終極用戶的責任,也只有這么做才能保證壓力不會全落在政府、開發商或者最終消費者的身上。過去的規劃很少將可持續設計的成本和效益量化,造成大家都貼標簽掛羊頭賣狗肉,可持續發展也只是喊口號而沒有人認真去做。運用SSIM,就能拿出非常清晰的表格,告訴各利益相關方這個項目大概需要投多少錢,投到哪里,以后效益怎么樣。
我們為天津塘沽北塘新區所做的可持續規劃設計,與傳統方式比,只增加6%的投入,就能取得節水50%、降低能耗42%的效果。為此,我們建議政府減免稅收,降低市政基礎設施的接口費,約占所增加成本的2%,作為對可持續發展的彌補;開發商要承擔2%,能夠增加企業品牌效應;個人用戶承擔2%,因為物業保值率將因此增加15%左右,未來水電等運行的費用也會減少。這些都可以通過SSIM具體地計算出來。
景觀中國: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實可持續設計的方案?
李鳳禹:理念一定要跟未來的實施結合起來,還要有一個行政計劃去管理,大家都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去做這些事情。而不是遇到問題就指責說領導是壞領導,開發商是黑心的開發商,好像大家沒有責任,那樣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家要形成一種社會共識。理念的落實,應該是全方位的。政府要是好政府,開發商也要選擇綠色開發商,社區居民也要能夠承擔垃圾分類的責任,選用節水潔具、節能燈、選擇公交車或者自行車出行。這就要求規劃設計真的能夠對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生活質量有幫助,這樣才能吸引、鼓勵人們去承擔責任。比如選擇節水潔具和節能燈,水電費真的會減少;選擇自行車出行真的會減少交通的開支。人的很多觀念是可以轉變的,因為無論一個人多有錢,他都會考慮合理的的生活支出。要讓他發現樂趣,?比如說積極地設計有趣的自行車線路,穿過一小塊濕地、一個小公園或者學校,去吸引他選擇自行車出行。
有個在三環內上班的朋友告訴我,他如果開車到公司,一天停車費是80塊,加上油費得一百塊。而現在他選擇每天用5分鐘從家里走到公交車站,15分鐘坐公交,再用5分鐘從公交車站走到公司,總共也就是20分鐘。步行相當于去健身房運動了,公交車費用才一塊錢,每天還相當于節省了90多塊錢,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15分鐘的車程是理想的情況,如果是一個小時的車程誰愿意去擠公交呢?這就涉及到中國城市結構的問題,人們工作跟生活的地點太遠。在AECOM舉行的世界城市北京專題學術研討會上,我就提出北京市的空間結構一定要從一城一心改成一城多心,其心臟才能夠承擔綜合的增長動力,交通才會健康,不會形成鐘擺式的問題。
像北京這個1800萬人口的城市至少要有四到五個中心,它的每個衛星城也都應該有個中心。如果大興是200萬人口,通州是300萬人口,那么他們的商業、文化、教育、醫療水平就會達到另外的水準,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真正分擔北京的人口壓力和產業壓力。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在自己的活動區域里邊工作、生活。這樣的城市才是健康的,我相信不久的北京一定會走這條路。
李鳳禹先生在世界城市北京專題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北京城的空間結構應該向一城多心轉變 景觀中國:談到北京城市結構的問題,在既有的城市機理上,我們能做什么?
李鳳禹:隨著城市中心區的生活成本增高,一些住宅和企業會搬出去,在這種搬遷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些外溢來擬合成新的城市。還可以用快速的軌道交通,來建設一個新的中心。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就像東京經過20年左右的成長,才從最早的單中心變成一個多中心的城市。但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思路,不斷地把這些東西合理化。
舉全民之力去搞建設只能加重城市的疾病。某種程度上奧運會不應該建在北五環,它應該建在更有意義的郊區。其實最早如果建在宛平的話,它可能會拉動房山、豐臺等地的發展。但當時的設計單位還沒有人提出場館賽后利用,或者如何與城市空間結合等遠見。
英國奧運會賽時跟賽后結合的很好,賽后有一些場館會被拆掉變成綠色社區,城市的機理會逐漸的填進去。而北京奧運會的場館一旦結構定下來,龍型水系、大軸線、大廣場,巨大的空間資源就浪費掉了。因為設計的尺度有問題,可達性也很差。每次路邊那里的時候,會發現車也不多,人也不多,很空曠。只有晚上還能看到一些亮光:一個鳥巢,一個水立方,很孤單的兩個建筑。它放在那里誰都不想去動。你進去參觀還要付費,在外面看又是非人尺度的東西,還不如去河邊走走,去公園坐一坐。
這種所謂的盛大慶典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中國的城市在變大的同時,缺失了可識性和吸引力。我們在很小的城市生活的時候,上街去買一本書、一瓶飲料都會感受到與這個城市親密接觸。而現在城市跟人們的聯系很弱,耳熟能詳的生活離你遠去,在其中的生活體驗和記憶越來越弱,城市變成一個功能性的機器。人們快速地制造城市、復制城市,生活卻變成了次要的東西。
在古代建造城市是為了防御,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是為了生產。我覺得現在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不錯了,建造城市的目的應該調整為改善人們的生活,而不是拼命地為造城而造城。人們應該考慮如何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滿足人性的需求。比如設計步行的線路時,應該考慮到街道上功能的多樣性,因為能夠選擇的東西最多樣的時候,人才是最愿意去的;社區要真的有一個中心,走路或者騎車兩三公里就能到達超市、書店,這才是城市,它應該是由無數有趣的單元組成的。北京的公園很大,也很多,但因為它超越了人們日常生活所能夠到達的距離,會令人感覺它跟我們沒關系。
如果城市意識到自己進入誤區,就應該有所行動,考慮在這個區域進行再開發,把生活、文化、交通、體育等各種配套設施重新引進去,把它的尺度、功能合理化,變成容易到達的地方。這樣做城市還是可以恢復其活力的。
景觀中國:最近出現了一些水上景觀、水上建筑的概念,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李鳳禹:有一本叫《水知道答案》的書講到,一杯水放在那,你贊美他的時候,水的晶體會非常喜悅,而當你去呵斥他的時候,水的晶體則會呈現另外一種形態。也就是說,水是有生命的。
如果這種研究結論成立,把建筑放在水上的時候,水就會受到壓力。因此水上的建筑或景觀構筑物的尺度要適宜。建筑和水需要互動,可以局部做一做,但不能是壓迫式、占有式的方法。人要尊重水,惜水愛水,像中國古代設計的亭臺樓榭,都是從水邊悄悄的經過,而不會去粗暴地占有水。
海南填海造的那些非常奇怪的建筑是一種災難。它可能是取得了一時的滿足感,但對真正的未來的用戶來說,它對維護成本、安全性、跟自然的關系的考慮都是欠缺的。
有些建筑標榜是為了應對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我不認為這是積極的做法。因為把建筑放在水上,海平面上升反而會增加它的危險。而且世界上全部城市、建筑用地大概只占地球陸地面積的23%,你永遠可以在陸地上生活,完全沒必要到海上、去孤島上生活。
???
迪拜的棕櫚島也好,帆船酒店也好,也都是只一種先鋒性的實驗,并不能真正要靠這些來生活,真正大量的后續開發還是在沒有濱海的地方。而且實際上他們做過測算,海平面上升之后棕櫚島可能會被淹沒。迪拜的這種極端做法靠的是石油財政的支撐,而中國的城市建設是人民來買單的,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錢。這種情況下去做那些夸張的奢華,對生活、環境、城市的特色和運營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景觀中國:各種綠色建筑或生態標準近來紛紛出臺,而業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李鳳禹:我覺得這種多元標準的出現是好事。我始終認為要邊想邊做?,條條大道通羅馬,無論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日本的CASBEE或者中國的三星,只要大家去嘗試,最后都會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案。大家因持有不同的觀點而爭辯,恰恰可以促進可持續設計的發展。
一個人爬山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已經站的這么高了為什么要爬上去?而很多人一起爬山,則會激發你的斗志,力爭爬上頂峰。這就是一個社會心態,無論是政府、學術單位還是市民,一定要看到一個目標,才能夠去超越。只有越來越好的社區、越來越好的城市單元出來后,才會刺激那些新的、更好的東西出來。這么多年人們談了很多,卻沒有一個更好的城市單元,都是快速的制造出來的東西。中國花了30年制造尷尬,我覺得下個十年、十五年,應該換一種方法去發展城市。
無論規劃設計還是技術咨詢,包括媒體都應該客觀、辯證發展地看待事物。當環境和經濟條件、人的生活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要去更新這些標準。過去人們一味地遵守現成的規范,給城市造成了很多問題。而我們只有用創造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既有的各項工作技術,同時放眼未來進行創新,城市的未來才有希望。
關于AECOM
AECOM(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CM)是提供專業技術和管理服務的全球咨詢集團,業務涵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筑、環境、能源、水務和政府服務等領域,通過全球55,000名員工的共同努力,已成為各專業領域的業界翹楚。AECOM統括全球視野、本土認知、技術創新與專業知識,持之以恒地改善并維護世界各地的建筑設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AECOM作為《財富》500強公司之一,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截至2010年6月30日,過去12個月的營業額達63億美元。
如需了解集團及相關服務,請瀏覽 www.aecom.com
?
?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