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忠:災后重建 應與長遠發展完美結合
admin
2010-08-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從2008年全球征集方案,到如今災后重建規劃正一步步地變成現實,都江堰的災后重建規劃舉世矚目。
從2008年全球征集方案,到如今災后重建規劃正一步步地變成現實,都江堰的災后重建規劃舉世矚目。都江堰的災后重建規劃遵循著怎樣的理念和原則,將帶給大家一個怎樣的未來?記者專訪了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彭萬忠,災后他曾在都江堰市規劃局掛職,見證了都江堰災后重建規劃出臺的點點滴滴。
記者:都江堰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包括哪些方面?遵循怎樣的理念?
彭萬忠:都江堰災后重建規劃首先是統籌城鄉,全域布局,全面規劃,體系完整。涉及產業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市政管線、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公共場所布局、建筑景觀控制方方面面。我們遵循的理念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世界遺產傳承為核心,構建新型城鄉形態,實現自然生態保護與現代城鄉發展和諧統一、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城鄉文明交相輝映、災后恢復重建與城鄉長遠發展的完美結合。
記者:具體是按照什么樣的原則進行規劃的?
彭萬忠: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人民為本,保障民安、民生、民利、民權。將應急過渡安置、住房、醫院、學校、菜市等基本設施的規劃建設放到首位。廣泛征求市民村民意見,實現規劃的公眾參與。二是遺產為原,做到顯山、亮水、融田、續史。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遺產為原心,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刂瞥擎偝叨扰c建筑高度體量,顯露山景。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灌溉干、支、斗渠水系,提供多樣化城鄉水岸景觀與水岸生活??刂瞥擎傄幠#钩侨谔镏?。延續川西特色建筑風貌,建設具有史韻的現代都市。三是產業為先,實現復興、跨越、持續、發展。傳承中華水利、道教智慧,抓住災后重建援建機遇,提升城鄉產業布局。傳承旅游觀光、生態避暑、宗教朝圣基礎建成國際養生健身休閑度假區。發揚優良生態環境、悠久歷史文化、先進交通基礎配套資源價值,建成新型現代居家與服務都市、文化創意基地、老年青年創業家園。
記者:最近,都江堰正在做綠道(水道)系統規劃,能否介紹一下這個系統帶來的作用?
彭萬忠:綠道是指人民大眾可自由進入并能通過某種交通方式到達城鄉景區景點、田園、水岸、公園、綠地、廣場、公共服務中心等區域的線型公共開敞綠化通道。是城鄉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休閑、旅游、運動、環保功能于一體,是將優化生態、提升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綠道是“健康市民,愉悅游民,致富農民,和諧城鄉”之道,綠道使全市城鄉風景游憩資源之間形成完善的網絡連接,維護和提升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激發人民大眾的戶外活動激情,提供更優質的戶外活動服務,促進城鄉旅游發展,加快地區的經濟增長,使都江堰盡早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田園城市示范區。
記者:都江堰的災后重建規劃經驗有哪些值得其他地區借鑒的?
彭萬忠:首先是堅持規劃先行。所有項目要在統一的規劃下進行,做到有條不紊,有序推進,步步為營。此外,利用原有成果、公眾廣泛參與、深入宣傳規劃、分清輕重緩急、堅持群眾主體等都是可借鑒的成果。
●記者手記
我會把“每周一課”延續下去
7月27日,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彭萬忠再次回到都江堰市規劃局的板房辦公室,泡上一杯清茶,對著綠道水道系統的規劃圖紙,加班直到深夜。
自從2007年7月到都江堰市規劃局掛職任副局長開始,彭萬忠就跟都江堰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在經歷了“5·12”大地震之后,彭萬忠更是把與災區人民一起重建一個更美好的都江堰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彭萬忠臉上永遠掛著溫和的笑容。在眾多同事眼中,彭萬忠不僅是位業務能力高超、愛崗敬業的領導,更是他們身邊的良師益友。
都江堰市規劃院規劃所所長周月琴至今記得去年做安龍鎮5個安置點規劃時的點點滴滴。“最開始,我們按照傳統的思維規劃了村民的房屋。”彭萬忠看了設計后提議,可從村民的耕作半徑入手,整合規劃村民的居住地點。最終,該設計獲得2009年省建設廳規劃設計三等獎。在規劃院等基層業務單位,經常能看到一幫年輕人圍著彭萬忠請教?!八谶@兒找得到興奮點,這是一種‘癡’。”都江堰市規劃局黨組書記董紅橋如是說。
彭萬忠的敬業精神也讓人感動。地震發生后,為了給抗震救災提供一份詳盡的地圖,彭萬忠冒著余震沖進搖搖欲墜的辦公大樓;震后半年,為完成繁重的規劃設計工作,彭萬忠只回了兩三次家。從2007年到現在,彭萬忠已經主動兩次延長掛職期。今年7月16日,彭萬忠掛職期滿,但都江堰市規劃局卻舍不得“放人”。
規劃局還專門為彭萬忠設立了一個工作站,今后每周都會請彭萬忠來指導工作,為年輕規劃人員授課。
“我會把‘每周一課’延續下去。”彭萬忠微笑著說。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