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爭春:低碳經濟時代 綠色建筑不只是概念
admin
2010-03-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是一個NGO(非政府組織),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保護組織之一。在過去的30余年中,NRDC對美國的環境保護及環保立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在中國有12、13年的歷史,一直在做綠色建筑,是第一個把綠色建筑帶入中國的國際組織。
記者: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是怎樣的一個機構,在中國的項目有什么??
莫爭春: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是一個NGO(非政府組織),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保護組織之一。在過去的30余年中,NRDC對美國的環境保護及環保立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在中國有12、13年的歷史,一直在做綠色建筑,是第一個把綠色建筑帶入中國的國際組織。我加入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是去年10月份。我們為中國各級政府提供環境政策咨詢。比如建設部2007年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NRDC就參與了。
記者:說到建設部這個綠色標準,它與在國內比較崇尚的美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LEED),在制定過程和操作上有些什么區別?
莫爭春:NRDC進入中國之后,與中國科技部一起做了許多工作,要在綠色建筑方面做出一些樣板。建設部的標準也是在NRDC的推動之下進行的。建設部的標準確實有參照LEED標準,但更多是依據中國自己和地方的標準來制定的,因為各國的建筑規范、標準是不一樣的。
?
不過最重要的在于樹立起綠色的理念,降低建筑生產過程以及使用過程的能耗。
記者:其實理念目前應該說已經形成,至少都會當成一個大招牌隨時隨處使用,但似乎也停留于概念,如何在每個環節真正貫徹落實還遠沒有做到。因為綠色環保與人們追求舒適性與及國家追求發展的“硬道理”有些矛盾,如何平衡是關鍵。建筑要追求品質,使用者追求舒適性,在目前中國的狀況之下,綠色也就只能是個概念。
莫爭春:不是的,理念需要行動。比如我們NRDC在中國的十幾人平時都不開車上班。過去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很綠色的,但隨著生活水平、經濟能力的提高,越來越不綠色了,建筑能耗會越來越大,所以綠色建筑低碳建筑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要扎實地執行。
?
記者:中國從健康、生態、綠色到低碳,概念一直在翻新,但一直都缺乏標準,難以量化,在國外情況如何?
莫爭春:“低碳經濟”是英國最早提出來的,歐洲人比較注重環境,在這方面走得也遠一些,部分國家有比較完整的量化標準。中國起步比較晚,各方面都不太完善,落實也慢一些。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承諾減排45%,這不是說說的,要動真格。在“十二五”計劃中分解到各行業,各地方,中央政府怎么做,是大家都在關心的事。因為一定會存爭議,發達地區認為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無可減了,指標要低點,而落后地區認為我要發展指標太高完不成GDP的要求。
記者:很多人有疑問,地球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一定對它有影響,但不至于起決定作用。比如在人類起源之前地球有過寒武紀、侏羅紀、冰川紀等,這是地球自然演化的過程。而比如小行星運動,太陽的活動等等,相比之下人類的能量要小得多,減少一些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多大作用?
?
莫爭春:這是起初很多人的質疑,但全世界幾千名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二氧化碳的量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現在已達成共識,1992年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去年底《哥本哈根協議》要求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內,但是根據1月31日各國遞上去的2020年減排目標,可能會遠超2度達到3.5度。而這2度的溫度變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非常巨大。
記者:不過,國際關系一直在不斷變化,國與國之間也需要新的平臺和創新的理念來博弈和制衡。比如中美關系,有關氣候變化的問題就成了一張新王牌,就象臺灣問題過去一直是美國手里對中國的一張王牌一樣。
莫爭春:也許也有這個因素吧。但更積極地看,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二氧化碳排放國,占總量的50%以上。所以中美兩國的態度和決策基本就給全世界定了調子。目前兩國在很多方面進行合作減排,比如前不久公布了《中美能源與氣候合作計劃路線圖》。奧巴馬訪華期間兩國承諾各投入巨額資金用來進行新能源的研發。
?
記者:所謂排放指標的交易是怎么一回事?
莫爭春: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允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聯合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這些項目產生的減排量可以被發達國家作為履行他們所承諾的限排或減排量。對發達國家而言,減排的成本更低,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部分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
總體來講,“低碳經濟”的概念在全球已獲得共識,這次金融危機就成為很多國家拉動經濟的重大舉措。因此順應潮流抓住這個機遇,低碳發展是全球當下的熱點。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