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俞孔堅,浙江金華人。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1997年回國創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并任院長;次年創辦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俞孔堅提出并實踐“野草之美”、“足下文化”、“把田種到城市里”和“新桃花源城市”等城市景觀設計新觀點。
在山村長大的俞孔堅,仍記得兒時家門口的白沙溪旁,有密密垂柳,村口那片旺盛的風水林,一有人經過,總會撲撲飛出幾只喜鵲。他放過牛,常在茂密的野草中奔跑;他種過地,腳踏在稻田里耕作,滿心踏實。如今,這位對生產性植物和野草有著特殊情結的景觀設計師,正以“鄉土”、“生態”和“平民”為關鍵詞,在中國實踐著一場城市綠空間革命,他大腦里有一個——“新田園城市”。
俞孔堅的城市綠空間觀點
野草之美+足下文化
“‘野草’,指鄉土植物,‘足下’,指生長在本土的植物。在城市里栽種屬于本土的鄉土植物,它們能耐住當地氣候條件,旺盛生長,一來節約管理成本,二是對正在迅速消失的鄉土植物能有力保護。在很多城市,當地的灌叢被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叢叢觀賞植物;堅韌的當地草種被常綠的草坪所替換,消耗著大量水資源……今天的中國城市里,充斥著城市化妝、模紋花壇、大樹進城、大量移植異域植物等病態景觀,提出‘野草之美’和‘足下文化’,能讓城市人到對家鄉植物和土地的自然聯結和情感歸屬”。
田的藝術
“中國有5000年的農業文明,田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土地和自然適應的智慧結晶,無論是北方的黑土地還是高山梯田,無論是桑基魚塘還是蔗蕉果園,田是家也是歸宿,是一種有生存美感的藝術。把田種進城市里,讓生產性植物的生態功能和實際功用得到發揮。”
?
新桃花源城市+新田園城市
“未來的城市是新桃花源城市、新田園城市,是低碳或零碳城市、生產性的城市、節約型的綠色城市。街道上的綠地里長滿莊稼和果樹,馬路兩側是齊刷刷的玉米。稻谷和高粱在社區和學校的綠地中生長,公園里是大片的油菜花;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廠,繁育最富營養和健康的蘑菇;交通工具是高速干線,連接一個個緊湊的步行社區,那里只需要隨處可拾的自行車來解決交通,當今的大量的停車場可以用來種小麥和菜園,或挖成收集雨水的魚塘。這些設想并不荒謬,因為我們已經將其部分實現了。”
城市畫報×俞孔堅
“人有地域情結,這說明人和自然、土地本來就有著深層連結。”
城市畫報:中國古代的城、鎮、市里有沒有公共綠空間?那時候的“流行植物”是什么?
俞孔堅:過去,中國城市的公共性和西方相比較弱,因為中國封建社會很長,屬于老百姓的公共空間并不多。比如,北京人被圈在胡同里頭,天安門廣場、天壇、地壇都是屬于帝王獨享的。中國古代的村莊會有一些公共空間,比如村頭的廣場、村子公共的宗祠和寺廟、戲臺等。那時候綠色空間使用的植物幾乎都是大樹,每個村子村頭會有一棵風水樹.村后會有一片風水林,祠堂寺廟旁都種著大樹,城鎮里市集之類的公共空間四周有樹。少部分會栽種月季、牡丹等容易管理的花卉。但是,古代沒有花壇和草坪。
城市畫報:古代綠空間與現代城市綠空間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俞孔堅:剛才說到的古代大樹都有實實在在的功用。首先是標示功能,村頭的風水樹、城鎮里的大樹往往和這個村子、城鎮一樣古老,它從小熟悉了當地的水土,一定程度上,大樹是它所在地的一個標志,其次是生態功能,比如北方種棗樹、銀杏樹能結果子。種槐樹能讓人遮陽乘涼,樹林能遮蔽風沙等等。現代城市的綠化主要為了觀賞、美化,反而少了植物應有的實際功能。
城市畫報:你提出過“城市桃花源”的景觀理念,中國古代的桃花源包含了什么智慧?
俞孔堅:桃花源代表了我國古代民間的生存藝術,桃樹林可以結果子、池塘可以養魚,“良田美池桑竹”各有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黃發垂髫可以在里面自然地耕種、生活,而不是為了刻意營造一個美景,這是現代城市需要推祟的綠色空間智慧。桃花源的對立面是皇家園林或私家園林,那是虛假、人造的“桃花源”。
城市畫報:你提出過“天地、人、神”觀點,關于城市人對植物的精神需要,你有怎樣的觀察?
俞孔堅:植物里寄托著人的神,精神。至今還能看到,在廣東一些鄉村,大樹是神、是有靈的,人們會給樹燒香,對著樹許愿。使用鄉土植物,最能喚起城市人的內在情感,人們會覺得親切、有歸屬感、認同感;若在城市種滿奇花異卉,人們會覺得很新鮮,覺得到了異國他鄉,但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失落感,因為這些植物和人沒有根本的精神關聯。我設計的波士頓中國城公園,選用了中國的竹子、柳樹、杜鵑,讓在美國的中國人能體驗到自己家鄉的氣息。人有地域情結,這說明人和自然、土地本來就有著深層連結。
“植物是城市綠空間的核心,綠空間是城市景觀的核心。”
城市畫報:植物、城市綠空間在城市景觀中扮演什么角色?
俞孔堅:概括來說,三者的關系是:植物是城市綠空間的核心,綠空間是城市景觀的核心。你一眼所看到的城市土地和土地上所有物體的綜合體叫做景觀,河流、建筑、街道都是景觀的構成元素。而城市綠空間的作用是支撐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植物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城市畫報:通常一個城市是如何挑選和確定某植物作為城市公共綠空間的主角?
俞孔堅:規律上來說,城市會選擇適合當地生長、喜聞樂見的,且苗圃能持續提供、施工單位有盈利的植物作為綠色空間主角。我的標準則不一樣,我使用的一定是鄉土的、管理成本很低的植物。
城市畫報:城市綠空間景觀設計經歷了哪幾個思路,有過哪些有影響的思潮或運動?
俞孔堅:最早,城市是有機的、自然而然的,綠空間沒有受到特別重視。從世界范圍來看,文藝復興后,人權得到尊重,街道、廣場等公共場所得到尊重,城市綠空間的形式要滿足公共享有的概念,有代表性的是歐洲出現了修剪規整如幾何圖形的植物群,依附于城市的形式感很強烈,與此同時,貴族私家花園大量出現。19世紀后半葉,工業革命進入中后期,城市污染、環境惡化、人口擁塞,為緩解這城市疾病的綠色空間開始出現,歐美各大城市興起了“公園運動”。也就是說,貴族式的莊園、花園真正變成了為市民服務的公共綠地系統、休閑娛樂場所,開放式的公園營造出郊野風光,為了滿足大量移民的身心需要。“二戰”后,城市的污染愈發嚴重,再加上全球化運動,城市開始真正意識到綠色植物生態功能的重要,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興起了城市綠地生態化運動,它強調的不再僅僅是植物為人類服務,還要維護空氣、水、整個城市的機能,鄉土物種、綠色植物與生態調節、城市凈化、環境倫理和審美功能緊密聯在了一起。
城市畫報:你說過“巨大的城市廣場和花壇是不可持續的”,為什么?????
俞孔堅:不可持續,是從投入和收益的比例上來看的。我去了上百個中國城市,特別是一?些小型的縣級城市,太多美麗的花壇廣場已經破爛不堪,半死不活地頹廢著,市民就那么暴曬在街上。本來可以種樹的地方造了大花壇,建造的頭兩年也許很新鮮,但他們負擔不起巨大的養護成本。北京每年至少花費上億堆在模紋花壇上,如果用這些錢來綠化,足夠50年里把整個城市都種滿綠樹;草坪也一樣,在歐洲養護草坪根本不需要人工灌溉這么大的投入,所以修花壇、草坪是巨大的浪費。第二,花壇、草坪帶來的環境效益很差,種樹則可以每年增加綠量、長果實、給動物提供棲息地。
?[NextPage]
俞孔堅的城市綠空間實踐
1、稻田校園:沈陽建筑大學
用東北稻和當地野草為景觀素材,俞孔堅和他的土人設計團隊把沈陽建筑大學變成了一片四時變化的稻田。田里,分布著一個個讀書臺,稻香融在書聲里,學習和豐收緊密相連。用普通、經濟而高產的植物,在一個當代校園,演繹了關于土地、人、農耕文化的耕讀故事。
2、野草公園:中山岐江公園
中山岐江公園的場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粵中造船廠,特定歷史背景下幾代人艱苦的創業歷程在這里積淀成珍貴的城市記憶。設計者保留了造船廠的部分機械設備及廠棚,把齒輪、機器、鉚釘和鐵軌作為道具,大量種植野草,建立起有著特殊美感的工業主題公園,喚起人們對英雄主義年代的追憶。
3、讓種子做功:天津橋園
這是一個22公頃的公園,原來是一個廢棄的打靶場,污水橫流,土壤鹽堿,人人掩鼻。俞孔堅根據地形,挖造出深淺不一的坑塘,有水有旱,播下種子,讓植物開始自然生長、繁衍。與不同水位和鹽堿條件相適應的植物群落開始了自我恢復。一片獨具特色的土地維護生態基礎設施就此產生。?
4、綠蔭里的紅飄帶:秦皇島湯河公園
湯河公園在設計前是城鄉結合部里的一條荒河道,滿是垃圾,臟,危險。俞孔堅設計了一條500米長的紅色玻璃鋼“長凳”,順著湯河河流廊道蜿蜒,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還是野草,林子還是林子,沒有砍掉一棵樹。這個簡潔而節約的“紅飄帶”公園吸引了很多人來休憩玩耍,并入選《Traveller》雜志2008年評出的“新七大世界建筑奇跡”。?
5、漂浮的花園:浙江黃巖永寧公園
在長達2公里的永寧江水岸,俞孔堅砸掉了硬化的水泥護欄,大面積地用上芒草、菖蒲等鄉土植物,進行河堤的防護坡改造。這是一個與洪水為友的植物防護坡,進行生態性雨洪改造的同時,為黃巖市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