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訪談  /  正文

黃漢民:與福建土樓 相伴相隨的“建筑人生”

admin 2008-12-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今年7月,“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讓土樓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民居備受關注,社會上一時興起“土樓熱”。對此,國內最早研究土樓的專家之一--福建建筑師黃漢民說,土樓研究“才剛剛開始”。黃漢民先生調查、研究土樓已達27年之久,早期他通過實地調研,最早發現并介紹了 “閩南土樓”,使“福建土樓”的類型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而今,他極力呼吁有關方面從長遠眼光出發,注重獨具特色的典型土樓(包括未列入“世遺”的部分)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改善土樓居民的生活環境,處理好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的關系。他同

  前言:

  今年7月,“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讓土樓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民居備受關注,社會上一時興起“土樓熱”。對此,國內最早研究土樓的專家之一--福建建筑師黃漢民說,土樓研究“才剛剛開始”。黃漢民先生調查、研究土樓已達27年之久,早期他通過實地調研,最早發現并介紹了?“閩南土樓”,使“福建土樓”的類型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而今,他極力呼吁有關方面從長遠眼光出發,注重獨具特色的典型土樓(包括未列入“世遺”的部分)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改善土樓居民的生活環境,處理好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的關系。他同時熱切地希望現代的建筑設計能夠從傳統民居中吸取有益的啟示,用建筑師的方式去面對環境、能源與生態的問題。?

  盡管在福建土樓及傳統民居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實績,這些工作卻是黃漢民的“業余工作”。他的本職工作是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從事當代建筑設計。出于對土樓及傳統民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深刻認識,以及它們對當下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也出于一個建筑人的責任感,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開展研究工作。在1980年代發表了關于福建傳統民居的碩士論文后,海內外許多學者到福建看土樓都“少不了叫我帶路”,?“我也因此得以免費考察,‘順手牽羊’測繪調研,從而延續了福建土樓的研究。就在一無科研課題立項,二無研究經費的條件下,利用建筑設計工作之余的時間,單槍匹馬,艱難跋涉。”

  如今,黃漢民先生已經年滿65歲,精神矍鑠的他,既有四處考察傳統民居的熱情,也有趕寫我國傳統民居研究書籍的急切。不變的,是堅持而樂觀的狀態。

  “回顧四十多年的建筑生涯,自認為十分幸運,又十分知足?!?

  《設計家》:您最早是怎樣進入建筑學專業的?

  黃漢民:那是很偶然的事。1960年我報考大學時,福建的中學都在爭奪“高考紅旗”。為了提高升學率,都是班主任根據你的學習成績幫你填志愿,自己沒有太多想法。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數理化成績再好也不能報尖端科系,像核子物理這些學科都是要“紅五類”。老師給我報志愿的時候說,你數學不錯,報個土建系吧。當時并不知道建筑學專業是干什么的。以為設計建筑要計算,要數學好,以為就是現在結構工程師的工作。報了以后我去翻一翻招生簡介,上面說建筑學專業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美學,要學美術。我對畫畫還有點興趣,就問老師能不能改這個專業,老師說可以啊,就給我改成建筑學專業。因此我學建筑是比較偶然的。但是學了之后自己還是很有興趣,因為建筑設計不僅需要科學技術層面的知識,還需要藝術、人文的素養。

  《設計家》:當時您對自己在清華的學業有什么樣的感受?

  黃漢民:清華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工程師的搖籃。清華的師資一流、學風很好,素質比較高的人聚在一起,在學習中相互影響、促進是顯而易見的,確實是做學問的地方。應該說在清華的幾年,根基還是打得牢靠的。大學不過是打一個基礎,真正很多東西還是要在實踐當中去學。當時在學校講“又紅又?!保半p肩挑”,不光學業務,也鼓勵做社會工作,這都是能力的鍛煉。

  《設計家》:大學畢業之后,您有怎樣的經歷?

  黃漢民:并不是一帆風順。上大學的時候我曾患病休學而留級,畢業分配時,受文革影響,先到崇明島部隊農場干農活,又到武漢的一個工廠下車間,隨后又去了廣西興安三線工廠搞基建。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都差不多,很想干自己的專業本行,有興趣但沒機會。不像現在的年輕建筑師才到三十多歲已經做了很多工程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謴脱芯可贫群?,在我四十歲的時候才又考回清華念研究生,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八十年代初分配到福建省建筑設計院,才真正開始做建筑設計。

  《設計家》:您在建筑學界,廣為人知的一項成就是對福建土樓的研究。這是怎么開始的?

  黃漢民:我回到清華讀研,師從王瑋鈺先生,研究課題就是“福建傳統民居”。研究生畢業后,我就回到福建省建筑設計院做現代建筑設計。但因為過去我發表過關于福建傳統民居的論文,對福建民居感興趣的國內外學者常來找我,我帶著他們四處考察,也利用這些機會做一些研究。在設計院工作,不像在學校里做研究那么方便。在學校里在有立項的研究課題,有共同研究的老師,有一撥又一撥的學生,能把研究延續下來。我們建筑設計院是單純的生產單位,當時不可能拿到課題,也沒有一個研究所來做這些研究。建筑設計的生產任務要完成這是“公事”,研究土樓只是業余的“私事”。[NextPage]

  《設計家》:您后來在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也擔任過一段時間行政職務,請談談您在這方面的經歷。

  黃漢民:從1984年任副院長到后來任院長,整整二十年,兼任院總建筑師至今也有十九年,主持技術行政工作,當一把手。我是一再推托,最后沒辦法,才不得已干了四年院長。那四年,正好趕上設計院改制。雖然改制是個方向,但牽涉面很廣,關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難度極大。再加上當時我們頂頭上司肆意作梗,最后因貪賄被判刑。所以那幾年特別辛苦。

  《設計家》:現在在一線城市,國營設計院面臨著來自海外設計事務所、民營設計院等力量的沖擊,“大院”內部的機制也會有靈活的變化。在您所在的福州這樣的二線城市里,設計院的情況是怎樣的?

  黃漢民:情況其實都一樣。國有的體制有很多弊病,尤其是建筑師的價值在這里得不到真正的體現。我們院后來體制改革進行不下去,不少年輕的骨干建筑師跑去開個人事務所,收入當然會比吃“大鍋飯”多得多,這對設計院的壓力非常大。但由于現在我們國家建筑設計的體制還沒有理順,市場還是相對認可國有的體制。同時,國有設計院的綜合實力相對還是比較強,雖然流失了一些建筑師,但其他工種的骨干基本都沒有走。目前還是國有的事業單位,但維持不了太久了,肯定逐漸要改。

  《設計家》:您現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黃漢民:現在我還沒退休,主要抓建筑方案設計。不像年輕人那樣畫施工圖,主要是指導、審核、把關。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還是傳統建筑研究。最近參加了“中國傳統建筑細部裝飾”系列圖書的編寫工作,我負責其中一本傳統門窗裝飾的撰寫。中國各地的門窗裝飾太精彩,太豐富了。我老交不了卷,因為調查和研究做得越深入,就越覺得不足。這些東西破壞得很厲害,很多都被撬走、倒賣了。文章很難做,但很有意義。

  “土樓存在幾百上千年,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任何破壞,因為它所使用的材料是生土、石頭、木頭,它們都來自土地,房屋倒塌了又可以回到土地中去。因此建造土樓應用的是可循環的建筑材料?!?[NextPage]

  《設計家》:在土樓研究方面,您做了哪些開拓性的工作?

  黃漢民:我跟土樓結緣已經27年。其實早在1956年,南京工學院的學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福建永定的客家住宅》,介紹了永定縣的客家土樓。90年代以前,大家只知道永定土樓、客家土樓,還不知道福建還有一半是非客家的閩南人居住的土樓。當時做研究生論文的時候,到福建農村調研。1981年我來到漳州,偶然遇到一個老紅軍,我說我還要去永定看土樓,他說,去永定干什么?我們漳州也有土樓啊。去了南靖縣,才發現原來這里也有土樓。南靖縣和永定縣交界,這里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土樓,所以我在研究生論文里還是只寫“客家土樓”。我的論文1984年發表在《建筑師》雜志上,當時調查并發表的幾座土樓,如南靖懷遠樓、和貴樓,如今都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東京藝術大學的茂木計一郎教授看到文章后,1986年來到福建,看的也是客家土樓。

  到1987年,上??平屉娪爸破瑥S要來拍土樓專題片,叫我帶路,才發現閩南漳州市所屬各縣都有土樓,它們在外觀上跟永定的客家土樓差不多,但建筑平面布局完全不同,是單元式的,沒有客家土樓的內通廊。當時漳州文化局文物科曾五岳科長帶著我們來到華安縣,第一次見到了二宜樓。二宜樓在1996年成為第一個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民居。對臺灣開放后,1988年臺灣《漢聲》雜志的編輯到福建來,我們一行四人16天跑了70多個土樓,做了測繪、調查。1989年,臺灣《聯合報》副刊整版發表了我撰寫的?《走進圓樓世界》一文,提出“圓樓的根在漳州”的觀點,這引起了很大爭議。在客家人的意識里,圓樓是客家人的專利,怎么圓樓的根在漳州?我以實物例證和可靠的文獻記載,論述了圓樓在漳州的出現比永定客家人更早,這是漳州這個地區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的產物。

  臺灣《漢聲》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了我的專著:《福建土樓》(上下冊),這本書在臺灣榮獲《中國時報》1994年度?“十大好書”獎。但一直到2003年,我在這本書的基礎上補充、改寫的《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才在中國大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然而至今人們對福建土樓還是誤解多多,一說土樓,就認為是客家土樓。我每次在傳媒的采訪中都糾正這個誤解??图彝翗呛芫剩皇恰案=ㄍ翗恰钡囊话?,還有一半是“閩南人的土樓”,它也很精彩,二者的建平面布局完全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的形式?歷史、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的原因都很值得深入探討。

  《設計家》:現在國內土樓研究的情況怎樣?

  黃漢民:這幾年關心土樓的人多了,不光是建筑界,研究歷史地理、民俗和人類學的學者也都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了,福建土樓的研究不斷深入。但說實在的,我們在這方面投入得太少,過去不覺得它重要。在福建,有些縣比較重視,比如永定縣、南靖縣、華安縣,而其它一些縣的博物館和文物部門甚至連電話費都付不起,怎么可能去做普查?即使做了普查有的也不準確,因為對土樓的概念界定不明確不統一,有些人把那些小型的夯土建筑都叫土樓。這個縣說,我們有一萬多座土樓,那個縣說有兩萬多座土樓,好像就比誰的數量多,這很不確切。我粗略統計,整個福建省的土樓不過3000多座。所以福建土樓的研究還是很初步的,還有待深入。

  《設計家》:研究土樓,對當代建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黃漢民:現在我們對土樓的認識跟過去相比又近了一步。如今從生態的高度來看福建土樓就會發現,福建土樓存在數百上千年,它并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絲毫破壞,因為它所使用的材料生土、石頭、木材都來自于土地,土樓倒塌后又可以回到土地中去。福建土樓的建造用的是可循環的建筑材料,因此,福建土樓是原始生態型的建筑。生態建筑理念是最新的了,現在我們提倡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都要盡可能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包括房子拆了之后建筑垃圾的回用。我們提倡使用可循環的建筑材料,生土就可以循環。在這方面我們的研究得不多,也不夠重視。最近看到一本國外翻譯過來的書,書名叫《新鄉土建筑》。?現在美國、日本不少建筑學者已經動手在建造試驗性的新生土建筑。?“生土”不像過去一樣用模板夯筑,他們用大面粉口袋似的長口袋,把土裝在里面,壘起再夯實,做成一個個很有意思的生態型生土建筑。這可能預示了一個發展方向。別看它是一些土的東西,它可以解決問題、保護環境。土樓的熱舒適性非常好,人住在里頭冬暖夏涼。現在農民到城里打工,學會了澆混凝土、用鋼筋,回家用最少的錢、很薄的磚蓋起來了質量很差的房子。跟土樓相比,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怕火。但是一到冬天,那么薄的磚墻防寒不好,山區的氣候晚上又很冷,人們又搬回土樓來住,因為土樓里很暖和。到夏天最熱的時候,人們也受不了,還是搬回土樓來享受陰涼,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前幾年我的一個研究生去做了一個這方面的研究,用先進的儀表去測試室內的熱舒適度,就發現跟那些新蓋的小洋樓相比,還是土樓里熱舒適度好。所以要去引導農民就地取材探索新型的夯土建筑,不要再蓋平頂貼白瓷磚的小樓,破壞土樓村落的整體環境。可以還用生土,但不用過去的夯法,用機器來夯,或者用土坯去蓋一些新的土樓。好好設計,配套現代的衛生設施,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此外,還可以改造舊土樓,使之現代化,但仍然保留聚居的傳統,不搞獨門獨院的小樓以節省山區本來就緊張的土地資源,又可延續傳統土樓內部鄰里的交往的空間,創造和諧的居住環境。把過去好的東西繼承下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現在我們就是沒有人去做。 [NextPage]

  《設計家》:對土樓的研究,除了梳理其發展歷史、剖析它在形態、技術、居住方式上的特點之外,也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它的保護與開發。在這方面,您認為有哪些問題是亟需關注?

  黃漢民:現在土樓游升溫,申報世界遺產成功,福建土樓名氣更大了。到土樓旅游的人最近猛增,游人多了,保護就是一個問題。首先是觀念問題,一些人熱心申報世界遺產不是首先從保護文化遺產、保存歷史記憶出發,而是指望名氣大了開發旅游多賺錢。旅游開發可以增加收益、促進保護,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往往會走偏了,過度商業化導致傳統的鄉土氣息、人文氣息變了味,把歷史文化遺產這個寶貴旅游資源給毀了,還怎么可持續!

  現在我們福建土樓不同于一般的古建筑遺存,它是一個活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還有人居住在土樓里,住在土樓里的人當然也有享受現代生活的權利。現在土樓里頭沒有現代衛生設施,怎么幫他們改造,又不造成破壞,把人留住,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不然的話很多人都搬出土樓,土樓里沒人住,空了,活的遺產就變成死的遺產,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設計家》:根據您的實踐,哪些當地傳統民居里的一些智慧和技術可以運用到新建筑的設計里?

  黃漢民:如果在建筑空間上做文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氣候的適應。雖然現在社會在變,什么都在變,但氣候相對比較恒定。適應當地的氣候,這是體現地域特色很重要的一方面。關于這點,我們從地方傳統民居里可以吸取很多營養。傳統民居是千百年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它就是適應當時當地的現實需要,就地取材,不斷改進,不斷優化,并適應自然環境、氣候環境的產物。比如福建閩南傳統的“手巾寮”民居、“竹竿厝”式民居,面寬小、進深大,院落、天井層層深入,并以窄巷串通。大小天井日照時數差異所產生的溫差,形成空氣的對流,窄長巷道的“拔弄風”,加強了穿堂風,有效地調節了室內溫度。這是傳統民居適應地域炎熱氣候的一個典型實例。

  再有你要體現建筑的地域特色,就要利用好當地的建設資源,創造性地利用地方材料。當然我們并不排斥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但傳統建筑對地域建筑資源最佳利用的精神理念要很好地傳承,就能創造出新時代有地域特色的新建筑。

  《設計家》:請您結合幾個設計項目,來具體談談您在這方面的探索。

  黃漢民:80年代初,福州西湖整治改造,我們院分配到了一個景點的設計工作,叫“古堞斜陽”。基地在西湖邊,文革時這里是一個豬圈,基礎立在水中。新建筑要利用原有的基礎,又不能把水都排干了來施工,限制條件很多。我把之前已備好料的黃琉璃瓦屋頂的方案徹底否定了,采用仿福州最有特色的曲線型風火山墻的形式設計了一個新景點。我記得當時回清華參加一個活動,我放映了這個景點的幻燈片,學生們都挺感興趣,說這個很后現代嘛,其實很多是仿古的地方形式。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們沒見過福州民居的風火山墻是什么樣。

  80年代末,我設計“福建省物資貿易中心大廈”。大廈位于地段十分窄小的十字路口,建筑后退,形成前廣場,為避開微波通道,建筑取高低錯落的形式,為達到規劃對建筑總高度的要求,客房標準層巧妙地作挖空處理,既避免了西曬,又增加了層數。屋頂女兒墻采用變形與簡化的福州曲線型風火山墻。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在高層建筑中表現地域特色。用最簡單的小方窗馬賽克貼面外墻,用最低的造價完成了一個三星級酒店綜合樓的設計,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設計家》:新建筑地域特色的探索,在您的設計中能完美地實現嗎?

  黃漢民:說實在的,一個“難”字貫徹始終,能如意實現的十分有限。比如說做福建省圖書館設計,第一輪投標時我們入圍了,當時也想探討福建地域特色的現代處理。后來我們發現業主比較喜歡玻璃幕墻,所以只好違心地做一個玻璃幕墻的方案,其實是最不合適的,但它中標了。后來省長指示:現在90年代了,要有90年代的水平。我就趁這個機會把它都改了,不搞玻璃幕墻了,應用一些地方特色的符號和建筑語言,適應地方的氣候條件特點做了一些探索,只遺憾因造價太低,又由第三方代建,改用廉價的替代材料,景觀施工更不到位,效果當然大打折扣。當時也有不同意見,也許北方人看這個建筑,覺得怎么這么花哨?但在福建閩南、莆田一帶,就喜歡花哨濃艷的色彩,可能受東南亞文化的一些影響。所以不能用個人的喜好來評價,要看當地老百姓喜歡不喜歡,因為畢竟是他們在使用。設計一幢建筑,要使你覺得它只能生長在這個地方,搬到別的地方就不合適了。這就是我的原則。

  《設計家》:當地建筑業界的生態,是不是也影響這種設計上的探索?

  黃漢民:福建比較閉塞,觀念比較落后,經濟發展受制于兩岸關系又被邊緣化,建筑投入不足,制約條件很多。建筑創作,一個要有好政策,一個要有好的業主,再加上好的建筑師才能出好的作品。所以我們說要善于抓住機遇,或者想方設法去說服業主接受你的觀念,費盡口舌之后能實現多一點就不錯了。前兩年《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過程就是一例,我們考慮了閩臺的傳統習俗、審美心理與特殊喜好,利用閩南特有的紅磚、白石、瓷片等地方材料,沿用地方獨特的傳統工藝,如紅磚拼貼、瓷片剪粘、“出磚入石”等等傳統做法,以現代的手法加以表現。從建筑總體布局到單體建筑形象,近二十輪修改真是“過五關斬六將”才得以通過。然而由于個別籌建處領導為創政績,不顧質量趕工期,室內外裝修設計被無端篡改,種種的不盡人意可謂“還沒累死先被氣死”。如今不得不再花大錢整改挽救。好在建筑大輪廓還是守住了,建成后的大效果還是得到廣泛的認同。泉州人把它看作標志性的建筑而引以自豪??扇藗冊趺粗榔渲薪ㄖ煹乃崽鹂嗬薄R痪湓?,建筑創作的生態環境不改善,建筑精品的出現就是不可能的。

  • 給Ta打個賞

12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訪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北条麻妃大战黑人|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蜜汁肉桃h全篇|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桶|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差视频| 高潮内射免费看片| 4p高h肉辣古代|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肥胖 | 日本成本人视频| 手机1024看片|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视频30分 |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尤物网站在线播放| 日本久久免费大片|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一级片| 女人扒开双腿让男人捅|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 动漫美女人物被黄漫小说| 亚洲色欲或者高潮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图片激情小说| 久久99精品视频| 视频二区调教中字知名国产|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 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 清纯校花被色老头糟蹋| 男人和男人一起差差| 污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人强jizzjizz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在线视精品麻豆|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