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踐行生態園林需突破傳統觀念完善教育體制
admin
2008-10-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4年原建設部正式發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通知,得到了業內很多專家的支持和城市的響應。從之前倡導的創建園林城市到生態園林城市,雖兩字之差,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4年原建設部正式發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通知,得到了業內很多專家的支持和城市的響應。從之前倡導的創建園林城市到生態園林城市,雖兩字之差,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生態”觀念并沒有真正深入人心。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他認為,對“生態”的不理解、傳統落后的價值觀以及園林教育體制的落后是導致這一思路未得到落實的主要原因。
突破傳統植物應用觀念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生態,以為綠色就是生態,把應用觀賞植物當成生態。還有的地方是假生態,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堆砌,功能無從判斷,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極大的浪費。”俞孔堅認為,植物的應用要重視通過植物營造環境與空間,進行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考慮生態與節約性。后期運行與維護,最大限度地節能、節水、節材。而目前我國的植物應用研究大多偏向觀賞性,集中在微觀的層面,導致很多設計師在植物選擇上局限性很大。
俞孔堅提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觀賞植物和非觀賞植物之分。突破“觀賞植物”的界限,利用野花、野草等來彌補城市中地被植物的缺失是上策。除了有特殊要求,對一般綠地的野生植物只修整而不拔除,使其與人工種植的樹木花草共生共榮。在整個生態系統的營造中,看似“無為”,實則“有為”。這樣的綠化方式才稱得上有生態意識。
樹立符合當代的價值觀
景觀是價值觀的反映,俞孔堅對當前城市建設中很多斥巨資來擺花,建尺度超常的廣場等所謂“美化”行為深惡痛絕,“斥資數億建的花壇需要施肥、澆水,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勞力、物力,這是最不生態的做法,是城市文明不成熟的表現。”俞孔堅說,“在人居環境極度惡化的今天,我們要的不是粉飾太平,而是去尋找一門生存的藝術,如何用最少的工程獲得最大收益;如何與自然的節律相和諧;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如何使人在景觀中體會到舒適和放松,找到精神歸宿。”
俞孔堅強調,設計既不能模仿古人,也不能模仿西方。優良的民族風格應該繼承、保護,而對于毫無價值的歷史垃圾也要堅決摒棄。在建設先進性、現代性并存的開放城市的同時,也要將國外先進的理念、規劃原則與開發價值結合起來。俞孔堅表示,我們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確切地說是每個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閑和娛樂的需求來衡量、評價和締造城市景觀。城市建設者、設計師要樹立理性、科學、平民化的價值觀念,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生態意識的培養很關鍵
俞孔堅指出,沒有大的視野就不會有系統的生態建設。當前中國的園林綠化設計很多只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往往成為建筑的附庸,要從區域和大地的尺度來研究長遠的發展戰略。作為景觀設計師和城市設計師,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擔當起設計國土的責任。
從中國城市建設的實際來看,城市的決策者、地產商、設計師們對生態的理解和實施決定了這一地區生態園林建設的成功與否。俞孔堅認為,景觀規劃設計是一個可辯護的過程,尤其要考察決策者的行為。教育決策者,不斷向他們灌輸生態的觀念,改變他們的價值觀是當前進行生態園林建設最有效的措施。而對于設計師的培養則要從高校教育改革開始,目前很多高校所傳授的只是一些技術化、表面的生存手段,怎么畫圖漂亮,怎么運用觀賞植物、景觀元素,很少從生態的角度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系統培養設計者正確的生態觀念很重要。俞孔堅表示,中國的園林教育體制存在很大問題,要徹底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尚需時日。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