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著名民用建筑師塚本由晴
admin
2008-03-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因為小,所以要非常巧妙 在住宅面積狹小、人口擁擠的日本,怎樣為一棟最小的建筑設計出生動、多變的功能和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建筑師們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塚本由晴是個
因為小,所以要非常巧妙
在住宅面積狹小、人口擁擠的日本,怎樣為一棟最小的建筑設計出生動、多變的功能和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建筑師們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塚本由晴是個中高手,他也因此被公認為當今民用建筑設計的代表人物。最近,他又嘗試將自己的建筑理念運用到中國,為北京設計了“第四代四合院”。
這可能是全球大都會中最苗條的民用建筑。在周遭密麻麻全是住宅的縫隙里,它屏氣靜神地立著,長寬僅為4米、9米,高度16米。走進房子,內部格局完全不同于中國三室兩廳式的結構,被樓梯和樓板縱向隔成10個部分,左右各5個,高低錯落。于是,吃飯、睡覺、洗澡不是向左轉或向右轉,而是上樓或下樓。10個部分被分別賦予單一、獨立的功能。比如,看書可以去樓梯一側擺著沙發的休閑區,不用擔心有人在身邊大聲喧嘩、走動。人們可以在10個空間里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影響別人。
這座打破傳統民用建筑空間感的房子,是日本建筑師塚本由晴2006年在東京都品川區設計的。房子的占地面積僅為18.4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65.28平方米。“建筑不論大小,對我來說,建筑的意義就是如何表達人生,這更重要。”?塚本由晴說”
2月29日,應文筑之邀,值國際權威建筑雜志《a+u》中文版3周年之際,塚本由晴來到上海舉行講座。晚上,慶祝酒會在外灘6號舉行。塚本在酒會結束后,接受了本報專訪。晚間,在霓虹迷離的外灘,塚本臨窗而坐,窗外隔江對面,就是云集了好多中國最龐大建筑的陸家嘴,那里還即將誕生新一任“中國最高建筑”。而記者在塚本的履歷里,卻沒有找到一件投資浩大、外表眩目的地標式建筑。他在日本、法國、德國等地設計了許多民用住宅,小到豆腐干,就像上文提到的“House?Tower”,大到位于德國的占地面積為5.5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
塚本由晴今年43歲,1987年畢業于東京工業大學建筑系。這是他第3次來上海。前兩次是為2002年上海雙年展設計裝置作品“Furnicycle”。Furnicycle是一件融合桌椅和自行車功能的作品,騎上它,在大街上隨時可以停下來喝杯茶。塚本制作這件作品的初衷和他的建筑觀是一致的,他強調人在建筑中的適宜度。在一部塚本考察上海時拍的短片里,上海的男男女女穿著睡衣在街上溜達,民工推著黃魚車慢慢走過。這派市井氣息是塚本喜歡的,“上海人與自行車的關系和諧,而在新的開發區,自行車非常少。我想是否能在新城區里,誘發一些行為、一些有趣的事件,讓我們的城市更多活力?比如通過自行車和家具結合,誘導城市發生行為,在街道上形成起居室的功能。”
怎么在“兔子窩”里做道場
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王伯偉教授告訴記者,塚本由晴承襲了東京工業大學關注民用建筑的傳統:“東工大幾代建筑師致力于民用建筑,該校的前輩、大師級建筑師筱原一男、坂本一成都是民用建筑的倡導者。近幾十年來,致力于探求空間與人之間關系的‘筱原流’,在日本建筑界舉足輕重。他們的作品善于適應不同的地段和生活方式。”王伯偉說,優秀建筑師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民用建筑上,民用建筑麻雀雖小,卻綜合了各種技術。衡量民用建筑師的價值,不能“以貌取人”。
東工大的民用建筑傳統,與日本國情有關。東京沒有足夠多的空間讓建筑師揮霍,這座“全球住房價格最昂貴”的城市,因住宅面積最小、人口最擁擠,被日本人自嘲為“兔子窩”。東京的標志建筑不是高樓大廈,而是獨門獨戶的小住宅。小住宅的平均壽命為30年,所以現在日本正在大量翻新老房。另外,日本遺產稅非常高,人們寧愿再分割原有的土地,于是城市越來越擁擠。
塚本由晴出示了一張駒澤的俯瞰圖,那是東京的一個密集住宅區,重建于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駒澤經過了三代住宅的開發,其狀態已經非常混雜,我們對此無能為力,解決辦法就是用第四代住宅區重塑城市景觀。”塚本由晴說,“東京的城市狀態是無秩序、自發性的,乍一看很混亂。如何在這種高密度的環境中,與周邊鄰街的住宅形成關系?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非常重要。”
2003年,塚本在東京都世田谷區設計了一個“GAE?house”,他稱之為“第四代住宅”。在這幢占地面積79平方米的宅子里,屋頂被最大化,在屋頂下做一個箱子,自然光從它們之間投入屋內,形成住宅的自然生活狀態。屋內全是白色,一輛自行車像被雜技演員騎著轉圈那樣倒掛在頭頂上。它的下面是一間封閉的書房。光線經過金屬板反射到室內,沒有陰影,形成非常柔和的室內光線。
“由于房子小,所以設計必須很巧妙,必須考慮到每個開口的部分,還有采光、周邊景觀。”塚本指著房子上的窗戶說,“在室內,從窗戶看出去,看不到雜亂的外景,只會享受到柔和的光線。”
近年,塚本一直從事“建筑行為學”的研究。2000年,塚本為一對夫婦在輕井澤設計了一棟一居室的house?Asama,就是遵循這一理論。輕井澤距離東京2小時高速公路車程,是日本最有名的避暑勝地和別墅區之一。房子的西側是水田,東側是高15米的茂密樹林。
house?Asama內沒有一根柱子,一道下垂的墻被用作大梁,從而把屋頂分成5份,也決定了室內的空間分割。根據飲食、起居、學習、睡覺等各種日常行為所需空間的大小,通過組合決定了下垂墻體的位置。house?Asama的窗戶很有意思,通過窗戶可以截取窗外樹影斑駁的風景,也可以通過屋頂的天窗將藍天、樹梢、陽光引入房間。這是一棟擁有9個外側面的房子,每個面上都有窗,經由9扇窗射入室內的光線,隨著時間、季節、角度的不同,傳達出各種自然的表情。日落時分,在天頂的一部分被染成橘黃色的同時,其余部分卻沉落在灰灰的影子里。“隨著自然光的移動,生活起居和周圍的樹建立起了某種關系”。
漢堡包一樣的“第四代四合院”
塚本認為,建筑應該一邊承襲傳統的血脈一邊創新。他把這套思路用到了北京。在紫禁城偏西、靠近故宮的一大片四合院集中區,雖然歷史悠久,但建筑已經老態龍鐘,塚本應邀參與設計新四合院。“我關心的是四合院還有什么進化的可能。如何在保留四合院、胡同的建筑形式的同時,為下一代創造新的生存模式?”塚本說這個項目和GAE?house有點像,都面臨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在城市不規則的自由狀態、新舊狀態中,可以感受到時間的作用力。這種自發的狀態不是由某人決定的,而是由城市在原有環境中自我形成的。這種作用力會啟發我的設計靈感。”
塚本把以往的四合院劃分為3個時代:最初有一個內院的時期,是第一代;文革時改造四合院,內院變小,是第二代;現在有的四合院被改造成酒店,是第三代。他稱自己的方案是第四代。在他的方案里,四合院像個漢堡包,變成多層,地下設計了停車場,可以容納800輛車。地上的各層分別是咖啡廳、庭院。屋頂有太陽能發電裝置。“我是在四合院的形式基礎上,設計了這種圍合形的新模式。”塚本還設計了不同空間形式的四合院,其中有動物園、水池、樹。另外還有一座鳥籠狀、玻璃造的四合院。看到塚本這些設計時,現場一片嘩然。塚本承認自己對老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了解得未必很透徹,但他希望把不同功能引入四合院,在四合院形成公共空間。
目前該方案還停留在紙上階段,沒有任何付諸實現的消息。
建筑只能解決最單純的問題
B=《外灘畫報》
Y=塚本由晴(Yoshiharu?Tsukamoto)
B:你特別強調建筑和人之間的和諧感,那么怎樣讓人在建筑里從容、優雅地生活呢?
Y:人和建筑之間應該保持恰當的協調關系。如果建筑太“跳”,就不協調。我希望住在我設計的房子里的人能安心、舒適、不受干擾地生活。怎樣讓人們在建筑中更長時間地存在,是建筑師必須考慮的。時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要素。現代人對時間的理解一塌糊涂。大家抱著很大的興趣去了解、設計空間,但卻忽視了時間。建筑必須得到時間延續性的存在,這是最重要的。同時,時間必須成為人的一部分。土地、房子用錢可以買到,空間可以買到,時間是買不到的。對時間的認識,應該放在首要位置。
B:現在設計外形搶眼的地標建筑似乎成了趨勢,而你的建筑非常實用。你的建筑觀是什么?
Y:住宅沒有必要做得很“跳”。一頓飯如果太過奢華,怎么下咽呢?味道是最重要的,不一定用金刀叉。住宅和吃飯
一樣,只要能用,滿足人的要求,就是好的。非住宅,如果需要,我一定會把它做得“跳”。
B:你設計的建筑很“貼身”,你如何體會使用者的需求?你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嗎?
Y:建筑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而是處理共性的。比如不同業主的生活方式盡管各有不同,但總有相同點。迎合個性不是建筑師的工作重點。我們關心的是業主為什么要造房子,為什么選這塊地造房子,今后怎么使用。其實建筑只是簡單的形骸,只能解決最單純的問題。
B:你的作品往往面臨諸多限制,比如面積很小等,你如何理解限制?
Y:限制并不是壞事,看你怎么消解。有的人因為限制而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么限制就是壞的,而我可以很好地利用限制,實現我的設計,這就是好的。以沖浪為例,浪就是限制,但浪也是推動我前進的力量,如果要滑得更遠,就要利用浪。
B:你被認為是“輕建筑”的代表,你如何理解建筑的“新”與“舊”?
Y:我并不是非得把東西變得很輕,但現代主義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建筑越來越輕,現在做重房子挺難的。新房子用現代建筑的語言做,相對容易些。近期我們發現了一個新問題,如何把很重的東西用很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我比較喜歡用生物學的術語來說:大海中生物的棲居環境和它們生活的習性、體形是一一對應的,比如一只躲在石縫里的寄居蟹。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在建筑發展歷史上,當然總的趨勢可能是變輕的。房子與生物是對應的。房子的輕和重并不是完全可以比較的,而是在某種環境中顯得輕還是重。
B:在你的背后,即將建起一幢樓,刷新中國最高樓的記錄。你愿意設計這種高大、奢華的建筑嗎?
Y:當然。(笑)
B:而你現在設計的都是小型、民用的建筑。
Y:設計方法差不多的。我肯定會做。(笑)
B:你是怎樣走上建筑之路的?
Y:小時候,我喜歡動手做東西。那時,我哥哥在家里畫建筑圖紙,我看后以為建筑只是一份畫畫的工作,我想不用到處跑待在家里畫畫也不錯,于是就開始從事建筑。一開始我只是畫畫,后來事情多了,不可能總閉門畫圖,必須出門工作。其實現在我仍然希望只畫圖,但已經不可能了。
B:怎樣形容你和你身處的城市的關系?比如你在街頭漫步的感覺,你不開心時會去的地方……
Y:我出生在海邊的神奈川縣,高中在藤澤市的湘南高中就讀。我心情不好時,就去海邊;心情好時,喜歡去像東京澀谷那樣人多熱鬧的地方。我特別喜歡澀谷,那里有很多交通線路,有地鐵丸之內線、銀座線等,地面上還有電車、鐵路等各樣線路。線路的動感讓我興奮,不同的動感交織在一起,我很喜歡。
B:2002年你在上海雙年展上做了一件自行車裝置作品,那件作品的靈感來自上海市民的市井生活。你關心普通上海人的生活,而不是奢華上海。為什么?
Y:我關心城市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必須滿足人們在其中活動的各種要求,而這種活動具有不定性。這種不定性是我關心的。在東京,這種不定性越來越少了。比如在東京的娛樂、交際和商業中心六本木區,那里的商店窗明幾凈。消費者只要付錢就可以買到他想要的。所有的東西都被準備好。消費者對公共部分沒有任何責任。連干預公共空間的權利都被剝奪了,還有什么意義?
比如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公共場所,在路上隨機地發生不同事件,這些事件是因為人而產生、變化、消失。對動態的公共空間的定義,是我最關心的。那些走在路上的人,雖然不是非常有錢,但在我看來,他們定義了道路,定義了某個時間、某個事件的發生。我能夠理解他們對生活的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非常從容。馬路、公共空間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發生在道路上的“時間”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B:你曾經尖銳地批評六本木區的建筑沒有生命力。
Y:六本木剛造好時,有一段時間非常有人氣,大家覺得新鮮,過了一段時間就門庭冷落了,因為邊上又出現了新的熱點。像六本木這樣的地方,正在韓國、上海不斷地出現。相比其他建筑,那些建筑的規模實在太大了。
B:你在上海發現了哪些沒有生命力的建筑?
Y:越來越多了。我現在很難判斷,還要看上海的發展。但不是把老建筑的外形保留下來就夠了,而要用一種新的形式去經營它。
B:你曾說日本大都會建筑存在一種荒謬性,你如何看待這種荒謬性?這種荒謬性在上海等其他地方是否存在?
Y:大都市建筑都有荒謬性。最重要的是,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是我覺得最荒謬的東西。當然,這種荒謬性有時會產生優雅的愉悅感。比如單杠,人在杠上不停地轉動,還可能受傷,這很荒謬,但會讓人產生愉悅。再比如足球,不懂的人會想,那些人為什么用腳而不用手去碰球。當然,在既定的規則下,在公平的條件下,戰勝對手,也會帶來愉悅。
B:當你初到上海、北京,你如何去尋找跟陌生城市的關聯?
Y:我并不在意那些突發的事物,我更希望看到城市里的家長里短、平常日子,因為這些東西具有城市的基本特質。生活和生命力往往蘊含在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里,而不在曇花一現的東西里。
B:這就是你所說的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非日常性?
Y:對。非日常性就是我設計的源泉。
B:你正在設計一個新型北京四合院,方案極具顛覆性,讓我很吃驚。
Y:為什么感到吃驚?
B:方案的外表雖然勉強有四合院的“形”,但完全沒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精神氣質。
Y:我對北京四合院的理解究竟能到什么程度,我自己也不清楚。總之,我想做新四合院,也許這是一個好想法,在某些方面讓新四合院和老四合院保持一種聯系。
B:這個方案會實現嗎?
Y:如果政府認可,開發的可能性成立,就可能成真。但時間會比較長。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