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廣場、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黃帝陵祭祀大殿、法門寺……這些都是當代西安引以為榮的標志性建筑,是古都西安名揚世界的標志性符號,因為數不
陜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廣場、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黃帝陵祭祀大殿、法門寺……這些都是當代西安引以為榮的標志性建筑,是古都西安名揚世界的標志性符號,因為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和這些大氣磅礴的仿古建筑,全世界都記住了西安這個獨具魅力的十三朝古都,都了解了陜西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把歷史與現代進行巧妙融合建筑的設計者是一位女設計師。她就是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弟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張錦秋。四十多年的光陰,讓四川來陜的這位外鄉人,由當年的英姿勃發變得兩鬢斑白,張錦秋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陜西這片熱土。
唐詩中的陜西 1936年10月,張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學生時代的張錦秋特別迷戀文學。在誦讀唐詩宋詞的過程中,張錦秋萌生了對古都長安的濃厚興趣,她想著有朝一日能真正目睹古都的神韻。
記者:首先是從唐詩中對陜西有了個大概印象?
張錦秋:對,有一些印象。因為父親也給我們講一些古詩,像當中還有駱賓王的詩,我記得特別深。他說:河山千里國,城闕九重門。就形容唐代國家是很強強盛的。“不睹皇居狀”就是說你要是沒有看到過皇宮的話,“豈知天子尊”?就是說要是沒有看到唐代長安宮殿,你就不知道唐代帝王有多大的威嚴和尊貴。小時候就是對于陜西的山川,對于漢唐長安盛況,腦子里就有一些朦朧的歷史畫面。
初到陜西 1966年,張錦秋從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別了清華園,在西北建筑設計院,開始了她的建筑設計師生涯。
記者:以你當時的條件,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是為什么選擇來到陜西,我想當中肯定有很多故事?
張錦秋:當時我畢業分配的時候,全國處于一種備戰的形式。三線建設如火如荼在全國開展了。西安是三線建設的基地,領導問我,分配你到西安,你愿意不愿意?那我首先是服從國家需要,那個大的形勢是決定我的選擇的最主要因素。當然同時,我的先生、我的愛人也在西北,所以我很高興接受這個分配,來到了西安。
記者:真正來到西安的時候,又是一番怎樣的感受?
張錦秋:我記得坐火車從北京出發,越坐越遠,越坐好像離首都,離大城市越遠。上了黃土高原了,有一點蒼涼的感覺。
記者:可能跟您小時候詩句中描述的有一些落差?
張錦秋:是的,那樣的終南山,還有渭水啊什么的,覺得,到了陜西來看不是那樣的。
盡管古長安與唐詩中的描寫有很大的不同了,然而張錦秋還是喜歡上了這塊黃土地。她很快就適應了陜西的生活習慣,迅速投入到建設陜西的事業當中。不久,一個機會擺在她的面前。
我在陜西落腳,第一個設計的作品是華清池大門。當時是陜西革命委員會的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西北設計院,西北設計院當時有一位洪青。可是當時他還沒有解放,因為還在文革后期,她還不能正式出面做工程。所以我們院長找了我,我斷然拒絕,我說:院長,洪總為了做這些民族風格建筑,受到嚴厲批判,你怎么現在還讓我做呢?我不敢做,我不做。
記者:您當時處于謙虛還是擔心?
張錦秋:不是謙虛,真的擔心以后還會批判。因為洪總批判還沒解放呢,這又讓我做了。我們院長說,張錦秋,你放心,現在發展旅游也是國家的需要,這是革委會讓做的,我們西北院擔這個責任,以后要批判也是批判我,你放心做吧,就這樣我就做了。
唐風唐韻給了我設計靈感 充滿古韻的華清池大門設計風格讓陜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他們開始對這位師從梁思成大師的清華高材生刮目相看。初露鋒芒的張錦秋從此在西安尋找著傳統建筑之根。不久,周恩來總理指示,陜西要建一個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西北設計院,張錦秋被委任為項目的負責人,這是她接手的第一項重大工程。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么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
記者:當時這么簡單的設計宗旨,您看了之后心里有底嗎?
張錦秋:說真的,關于功能等要求都是硬杠杠,都是比較好解決的。就是這個藝術創作的主題,是難以把握的,難以體現的。當時設計院發動了全員做方案,全員一共做了12個方案。我們有些同事,有的做了窯洞的方案,有的做了四合院民居的方案。
在參選的十二個設計方案中,張錦秋設計的一組唐代宮殿式建筑,最終脫穎而出,得到國內專家的一致認可。
張錦秋: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著重思考象征問題。方案里怎樣體現象征?我想陜西悠久的文化,可以上推到3000年前。我想做為歷史文化頂峰、鼎盛時代是什么時候呢?是唐代。我覺得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我設計的方案并不是模擬一個具體的宮殿,比如大明宮、北京的故宮。我就把傳統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
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歷經四年建成,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它成為了西安和陜西的標志性建筑,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個高度概括的唐代宮殿,整個建筑體現出了唐代建筑的簡潔和大氣。它還打破了皇家建筑慣用的紅墻黃瓦,而以黑、白、灰為主色調。這一大膽設計,當時曾經受到了很多質疑。
張錦秋:色彩上,我想沒有必要完全拘泥于古建筑,古建筑是比較絢麗多彩的,紅啊、黃啊、綠啊,我覺得還應該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又要和傳統的審美意識相結合。傳統審美既有欣賞色彩華麗的那種美,也有像中國山水畫、水墨的這種素雅之美。所以我當時想應該走素雅,以黑、白、灰為基調的,即使中國傳統,又能被現代人審美觀點所接受。
“不好合作”的設計師 張錦秋盡管才華橫溢,但對不符合建筑設計規律的事,她一絲不茍,從不妥協。1988年由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和日本三井不動產合作建設了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廳、唐代藝術博物館和唐華賓館。日本方的最初設計方案遭到了中方的拒絕,質疑的聲音正是來自于張錦秋。
張錦秋:我當時看到過方案,一方面我覺得它是日本賓館的類型,紅磚、但是也有一些“和風”的手法。我覺得在大雁塔這個環境里蓋一個日本賓館不是很合適的。我就在下面跟我接觸到的領導反映了我的看法,當時這個意見一直反映到省上領導。張斌省長說大雁塔是我們陜西歷史悠久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在它周圍蓋房子,風格應該和標志性建筑相協調,由中國自己的“唐風”,還應該由中國自己的建筑師來設計。由此,這個項目就交給了我。
按照建筑業的常規,應該是誰投資誰說了算,況且這又是個招商引資項目。在當時的情況下,張錦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張錦秋:我提這個方案,我是傾心而為,我就想應該理解環境,對歷史要理解,要保護環境。當然我想這個方案拿出來,日本可能不高興,但是因為是省政府讓我做的,所以我沒什么顧慮就去做了。但是沒有想到他們三井不動產馬上就開工建設,他們覺得在情理之中,他們也喜歡這個方案,覺得好。
張錦秋的堅持收到了成效,按照她的設計,建成后的唐華賓館既有大唐之風,由于周邊的大眼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終連日本人都對這位陜西的建筑設計大師豎起了大拇指。由于張錦秋把自己設計的建筑當作了西安這座城市的背景。因此凡是她認為會破壞西安風貌的建筑自己一律不做。在陜西建筑設計界有這樣的說法:張錦秋是位不好合作的建筑師。
張錦秋:有個開發商他要在鐘樓的附近,他要我替他設計一組“新、奇、特”的建筑,就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奇特建筑,我一聽我想,要理解環境、保護環境、創造環境,那你怎么在鐘樓旁邊搞新奇特,不是把鐘樓的環境給破環了嗎?作為建筑師的良心,我是不能這樣做的。我說你要做新奇特的建筑,在城外你找個地方我給你做,行不行?他說那不行,那靠鐘樓好,鐘樓這兒有名,借鐘樓的光,我說我無能為力。
三秦大地滋養了我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設計師就是作曲家。上世紀90年代末,西安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城市究竟該怎樣融合?新的矛盾擺在了張錦秋、這位建筑設計大師的面前。對此張錦秋有著自己的思考。
張錦秋:因為我是在陜西,在三秦大地,在西安這個古都。我碰到的設計課題,它就和陜西的歷史文化分不開,和古都的歷史分不開,那我為什么一定要無視這樣的沃土,而把它擯棄掉這樣優秀的文化傳承,而去追求西方的那些東西,在古都建一些西方流行的結構主義。我覺得我那樣做,我一定是錯誤的。
2004年張錦秋榮獲西安市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市委市政府獎勵她個人50萬元獎金。這筆巨款怎么花?張錦秋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
張錦秋:當時西安市委市政府給我這筆重獎,我是非常激動。從來沒有得過這么巨額的獎金,那怎么用這個獎金呢?是不是把華夏設計所的建筑師們、工程師們聚在一起,大家犒勞犒勞,吃頓飯,或者有別的形式給大家買點紀念品呀,我曾經有這樣的想法。因為這個工作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是要靠團隊的。但是,我后來想,吃頓飯過去不就完了嗎?我想如果把這個錢拿來,把我們所做的工作,能夠很好地總結,把它寫成書,出版成書,把大家的勞動成果作為陜西西安建設的一個片斷,把它在書本上保存下來,同時和全國的建筑師們做一個交流,我想可能更有意義。
張錦秋說:一個建筑師的最高理想,就是當人們談起她的名字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座城市。她說自己40年前與古都西安的邂逅仿佛是命中注定。她自己最快樂的事就是與老伴二人漫步在午后的鐘鼓樓廣場,或者徜徉在周日的省圖書館、省美術館里,看著自己親手設計的建筑能被老百姓所享用,張錦秋這三個字被人們記得不記得就無所謂了。
張錦秋:說成就,絕對不是個人的成就。我認為是這樣。我認為三秦大地確實給了我豐富的營養,她的積攢就像一個植物生長在這個沃土一樣,給了我無窮無盡這樣的,取之不盡的營養,應該是這樣。同時,三秦大地、西安古都,她的新時期的發展又給我們建筑師,或者說我個人提供了很好的創作平臺。要是沒有這樣的平臺,你建筑師就是像這樣,想那樣,也是空中樓閣。所以,我覺得我是非常感謝這塊沃土,非常感謝這座古城,她給了我這樣的機遇。
在西安整整生活了四十二年了,張錦秋每年都在西安過年,陜西這片黃土地已經成為建筑大師人生的歸宿。
張錦秋:正值新春佳節,祝我們陜西省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祝我們三秦父老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