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應尊重自然
admin
2008-02-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訪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周婕教授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周婕是一位研究城市規劃的教授,在這場武漢50年一遇的大雪災中,她不僅是見證者,也是受
訪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周婕教授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周婕是一位研究城市規劃的教授,在這場武漢50年一遇的大雪災中,她不僅是見證者,也是受害者之一。
武漢城市生命線在哪里?
交通擁堵、停水、停電、菜價上漲……在她的眼中,災難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災難的發生影響面很廣,我們都受到了重創。”
在學術上,專家們把防災工作稱為城市生命線工程。通俗地說,就是把武漢比作一個機體,由交通、水電、能源等各部分組成,一旦其中一部分出了問題,那么這個生命線也就“病”了,需要修復。比如這次的大雪災,它讓武漢的交通、水電等受到重創,大家就需要抗災,恢復這一條生命線。”
城市發展應尊重自然
周婕說,在災難面前,人性充分展示出了自然氣候和環境帶來的災難,城市建設薄弱帶來的不便,“這都與環境密不可分”。
尤其暴露了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的協調發展。“我們真真實實感受到了兩者之間協調發展中,環境的重要性。”
周婕教授通俗地說,人類進步中,人之所以要住進房子,是因為安全、舒適,一旦遭遇了不安全因素,那么問題就出現了,這次的大雪災就是如此。
“這說明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缺陷,我們的城市建設往往看重數量,忽視了質量,一場大雪就讓武漢人城市生活陷入困境。”
雪災帶來的警示
盡管武漢的這次雪災是50年一遇的,但是誰又能保障幾年后不會頻繁出現呢?
周婕教授認為,首先要建設城市綜合減災防災體系,系統里包含基礎設施等更廣泛的內容,未可見的事件。
其次是完善每一個板塊的設施。“每個區要是各種基礎設施都健全,大家也不會過江,也不會在交通高峰期造成擁堵。如果武漢建成了環行供水系統,遇到宗關水廠取水難時,不至于幾十萬人遭遇停水事件。”
8+1武漢城市圈也應建立一個“群體防災體系”。在圈內形成一個對外、對內的轉換機制,并提高城市設防的標準,把“歷史的欠賬”補上來,基礎設施建設時多考慮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
本報記者 羅道海
【對話】
對待雪災
武漢人不缺乏承受力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
長江商報:對于雪災,武漢人缺乏必要的承受力嗎?
劉玉堂:武漢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強的,這是因為武漢這個城市有“受災經驗”。作為江城,我們會受到洪水的威脅,應對突發災害有心理準備。
長江商報:這次雪災對于各行各業都是考驗,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劉玉堂:這次的雪災更多的是考驗國家應急機制,因為鐵路電網都是壟斷體制,在雪災面前如何處理好電和水、電和鐵路的問題。有時候這些部門受省級干預并不大,這就需要能及時協調,同心協力。目前老百姓在議論用電問題,歸根到底凸顯了我們一種應急機制的缺陷。
長江商報:對于武漢這個城市的應急預案您有什么看法?
劉玉堂:在雪災面前,最脆弱的可能是一些應急預案,如果在災害發生后要開會再決定如何應對,那么這個就不叫應急預案。最理想的狀況是達到防患于未然。
本報記者 楊春
建筑要注重人性化
城市人行道要改造
——武漢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李百浩
長江商報:這場雪對城市建筑有多大危害?
李百浩:南方城市是很少面臨這樣的大雪的,所以我們的建筑和建材也面臨了考驗。水管爆裂,房屋倒塌,這樣的事情發生得不少。從地理上劃分南北鮮明,所以在建筑設計上基本考慮普遍性,很少考慮特殊性。比如公共建筑中體育館倒塌,就是在設計上沒有考慮屋頂荷載的問題。
長江商報:撒鹽是一種好的方式嗎?
李百浩:對于撒鹽這個做法,我感到深深憂慮。因為水無孔不入,當雪水被鹽化成鹽水后,滲入建筑或者道路的連接處和縫隙之間,影響很大。鋼結構的橋梁容易被鹽腐蝕,降低沉重強度。就算是混凝土中也有鋼筋成分,所以在重要的公共設施中千萬不能撒鹽。
長江商報:這次暴雪冰凍天氣對老建筑有威脅嗎?
李百浩:武漢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筑,對于老建筑我很有感情,但是擔憂并不多。因為老建筑的設計很傳統,考慮也周到,排水防凍能力也強很多,不像現在的設計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長江商報:您對城市建筑設計,有什么好建議?
李百浩:在這次的雪災中,我深深遺憾武漢的人行道設計,很多為了追求好看,都選用花崗巖,而這種建材是最容易在雨雪中打滑的。我自己都被滑倒過一次。
本報記者 楊春
給Ta打個賞
相關訪談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