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城市街上看到很多的現代建筑,甚至我們看到央視大樓也是極其現代的,我們看到的大劇院也是現代形式的, 但是它們決不是現代建筑的本質,它沒有現代建筑精神,它們只有形式。哪怕是最現代的形式,如同舊傳統和古典 的形式一樣,如果沒有現代精神,實際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識、封建帝王意識、以及帝國意識的體現。一百個 國家大劇院或一千個央視大樓這樣看似“現代西方”的建筑,一萬條“世紀大道”、十萬個巴洛克式的“市政廣場” 和百萬個以展示政績為目的和移植堆積大樹而形成的“中央公園”,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和景觀離平民越來越遠, 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離現代化愈來愈遠,離和諧的人地關系愈來愈遠。因為,它們是古典西方君主意識和暴發 戶意識以及古典中國封建士大夫意識的幽靈附體。”
“危機意識是一個民族文化復興的基本條件,社會經濟與文化邊緣上的中國面臨兩大危機:民族身份危機和人地關 系危機。這兩大危機意識是當代中國設計創新的動力也是評價中國現代設計的根本標準。八十五年前的新文化運動, 特別是白話文革命,給當代中國城市景觀建設以許多啟迪,......現代設計學必須抱有“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 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設計和創造白話的城市和白話的景觀。這種新倫理體現在尊重平常與平民,回到人性與公 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以獲得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關系的和諧。........”(俞孔堅 李偉,續唱新 文化運動之歌: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建筑學報,2004,08, 5-8)”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其中央視大樓被點名,一時間“奇奇怪怪的建筑”迅速成為輿論熱詞,引起一片贊同與熱議。
各類“奇怪建筑”、“奇怪景觀”在當代城市中的橫行值得人們思考。俞孔堅認為,當代中國面臨兩大危機,即中 國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與中國人地關系的危機。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到底何在,是什 么?是每—個設計師所應該回答的問題。在傳媒時代,央視大樓相當于一個民族最權威的象征,一張不可誤認的民族 身份證,這是中國人正在準備要認同的。作為接受了這種建筑的人們,實際上是用一種“暴富”的心態來接受一種 “帝國”的建筑。當今,任何一個經歷過現代化發展的國家都不可能再蓋這種建筑,因為,它們違背了基本的現代 精神——理性,科學與民主。功能服從形式。(俞孔堅 李偉,2004)
八十五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特別是白話文革命,給當代中國城市景觀建設以許多啟迪。提倡城市景觀的“白話文”, 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讓城市平民化、地方化,生態化,正是科學與理性,自由與民主,反帝反 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真正體現。這是一種現代設計學必須抱有的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正是平民的、日常的、適 宜技術的景觀,正是尊重和適應土地及土地上過程的設計,構成城市景觀的“白話文”。(俞孔堅 李偉,2004)
40多年前,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兩個學生發出了《我們要現代建筑》的呼吁,可惜時代的錯誤卻讓他們懷壁其罪。幾 十年過去了,歷史已經還他們以公正,“能夠表達我們時代的建筑”曾是他們的出發點,景觀何嘗又不是如此呢?能 夠表達我們時代的景觀,提倡城市景觀的“白話文”,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讓城市平民化、地 方化、生態化,正是科學與理性,自由與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真正體現,正是平民的、日常的,適宜 技術的景觀,正是尊重和適應土地及土地上過程的設計,構成城市景觀的“白話文”,也是景觀和城市特色的源泉。 設計白話的城市和白話的景觀無疑是中國現代設計學,特別是景觀設計學所面臨的艱巨而令人激動的任務。 【詳細】
當我們尋找千年古跡和傳統形式,以求地方文脈和精神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種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在城市
改造中,那些被視為丑陋的鋼鐵廠棚,生銹的鐵軌和吊車,斑駁的煙囪和水塔,卻給每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多
少回憶,又給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多少想象的空間。
岐江公園的景觀設計通過視覺與空間的體驗傳達三個方面的含義:
1、足下的文化,即在一個普通造船廠所注釋的那片土地上、那個時代、那群人的文化。
2、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設計而美。
3、人性之真。小時穿越鐵軌時的快感,在這變為一種沒有危險的游戲;使冒險、抗戰和尋求平衡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對水的向往、對空間的探幽天性等都通過親水棧橋和平地涌泉、樹籬方格網的設計而得以充分體現。【詳細】
白話的建筑,白話的景觀和白話城市,決不等于西方現代建筑和景觀的形式,而是科學、民主、平民化的精神。一 百個國家大劇院或一千個“央視大樓”這樣看似“現代西方”的建筑,一萬條“世紀大道”和十萬個“市政廣場” 這樣的巴洛克城市景觀,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和城市景觀離棲居越來越遠,離詩意越來越遠,離現代化愈來愈遠. 離和諧的人地關系愈來愈遠。因為,它們是古典西方君主意識和暴發戶意識以及古典中國封建士大夫意識的幽靈附 體。
這是一個告別帝王和英雄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帝國和封建主義的時代,科學和民主,人文生態理想在催生設計學 科的革命,它將使我們徹底拋棄異常景觀,重新回到土地。尋找尋常的景觀,那里潛藏著無窮的詩意,它將使人重 新獲得詩意的棲居。 【詳細】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cesses
The two models, namely the conventional urban growth model and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model, are
incompatible. One of the obvious reasons for this incompatibility is that the conventional urban growth is
often a horizontal process, while the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alysis is essentially a vertical process.
Green space based on the layering model can not only protect the horizontal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species movement in the system, it may actually become attractor for intensive urban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land surrounding this green space will increase and
development may eventually encroac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whi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atterns, horizontal processes and change, provides the fundamentals for setting up a green
infrastructure that will help to integrate the horizontal processes of urban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mo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struggled with natural forces to survive, and as a result created a landscape that reflected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at recorded people’s hardship and happines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associated with this authentic relationship sustain people for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give people their identity, and provide their lives with meaning.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make up the essence of the profession call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art of survival, however, has been buried and submerged in the high art of gardening, which only reflects a fal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people.
At the new era, the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en broken again, and the survival of humanity has again become critical so that a ne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must be built. This is the opportunity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recover its role as an art of survival, and to take the position to recreate a new type of land of peach blossoms, that sustains humanity, gives people their identity, and makes their life meaningful. In order to do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ust break with the art of gardening, and return to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and people, and must lead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by preserving and integrating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s into the infrastructure. [more]
面對城市化、工業化背景下的生態與環境危機、資源與能源危機、文化身份危機和人地精神聯系的破裂,田的藝術 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生存機會與繁榮的希望。田的營造告訴我們如何用最少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收益;田的灌溉技術 告訴我們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資源;田的種植藝術告訴我們如何適應于自然的節律配置植物;田還在礦物能源 面臨枯竭的形勢下,承擔起生物能源生產的重擔;田的形式、田野上的過程,告訴我們美的尺度與韻律;田所反映 的人地關系,告訴我們如何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獲得文化身份與認同。 【詳細】
設計在保留和顯現場地原有肌理、樹木及記憶的基礎上,力圖營造生態化、人性化、具有場地特色,同時又有時代 感的景觀,為中央黨校這一非常的校園創造出一處新時代的新的體驗和教育空間,體現新時期一個執政黨的開放務 實、面向未來、倡導節約、不求奢華的精神狀態。
這個尋常景觀設計的實現是值得加倍慶幸的,不但因為它是可持續景觀和節約型綠的一種尚算成功的探索,更因為 它在一個非常之地,被一群非常主人所接納,并期待更多非常之人將其精神帶到各地,使中國大地能盡快擺脫“花 石綱”式的非常園林之悲哀。 【詳細】
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作為城市設計者的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以下分別從價值觀、城市設計的定義與實踐、設計
方法論等角度提出三個策略:
第一, 價值觀的改變:重新定義城市性,重視鄉土性,回歸土地與人的真實關系。
第二, 城市設計的重新定義與實踐:回歸城市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
第三, 規劃設計方法論的改變:“反規劃”,圍繞生態基礎設施進行城市設計。
【詳細】
在當今中國這股裹足般的“城市化妝運動”大潮下,城市設計逐漸迷失了方向,轉而追求毫無意義的風格、形式以 及華麗的異國情調。如今中國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重現“花石綱”的造園工程、揮霍鋼材的鳥巢、華麗而駭人的CC TV新樓、不惜浪費大量能源的國家大劇院等等。所有這些城市的標志物,都折射出從那些消失的所謂上層貴族文化 那里所繼承的、腐朽的價值觀,而這些只會加速生存環境的惡化。
如果我們想要生存下去,作為設計者的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出路只有一條: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戰略有 兩條:“反規劃”和新美學。 【詳細】
The CCTV Tower will become a complex system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 the hole of the “underpants,” several wind turbines will generate electricity.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easily transformable into a greenhouse, will grow various fruits; its
basement will grow mushrooms. The Bird’s Nest can become a national vegetable market. Its great
steel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hang vessels holding a kale yard in the air. Tiananmen Square can
be converted into a sunflower field. While producing oil, it will offer citizens the chance to enjoy the
daily movement of the bright flower heads tracking the sun. Transportation tools will be high-speed
railway trains, connecting compact pedestrian communities, where people can pick up public bicycles.
Outmoded parking lots can be used to grow wheat and vegetables, or become fishponds that collect
rainwater.
The new garden city is a mark not of utopia bu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an art of survival.
[more]
景觀設計師不僅僅是要恢復自然,而且要恢復人跟自然的和諧,同時考慮到人的使用。我們不是環保運動人士,我 們有環保情懷,但要為人服務。利用自然,讓自然做功,去進化和發展,讓人的干擾最小,同時人能享受到它提供 的服務。
城市,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想那就是以人為中心,達到天地人神的和諧,同時這個城市要讓人產生認 同感和歸屬感,它歡迎每一個人,而不是把人視之為螻蟻。比如房價這么高,實際上是不能產生認同感的,很多人 會覺得北京不是我的北京,會產生破壞欲,這是社會不安定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產生認同感,最后會上升到一種精 神,你會為之付出,并信任、崇拜和依賴它,這就是城市之“神”。 【詳細】
The tradition of using non-productive ornamentals as a measure of aesthetics has a long history both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Productive plants and agriculture carry a connotation of being banal and utilitarian, because productive landscapes are how human life began to prosper in our early beginnings. However, as society advanced, the upper class wanted a way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 lower classes and as a result ornament and artificial forms transformed into the upper echelon of beauty. Concerns of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were cast aside. Large sheep were once valued in primitive society, but have long since been devalued in China’s 2000-year history and this remain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oday’s cities. The disfigurement of the human body,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s has come to define aesthetics. [mor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or rather City Cosmetic Movement), the arts of urban
desig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guided by the Little-Foot aesthetic,have lost their way and
succumbed to banal and conventional style with meaningless wild forms and exotic grandeur.
Excessive
use of foreign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assets has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wo thirds of China’s 662 cities are short of water; 75 percent of the nation’s surface water is polluted,
and 64 percent of cities’ aquifers are also polluted. A third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is threatened with
drinking polluted water and almost half of wetlands have disappeared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
How will we survive in the future? What values do we hold as designers? Both global and local
conditions compel us to embrace an art enmeshed with fostering survival, promoting land stewardship,
and making ornament subservient to those goals. We need a new aesthetics of big feet—beautiful big
feet, and we need to recover the Good Earth and practi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the Art of Survival.
[more]
人類是如何判斷棲居地的適宜性的,這需要從人成其為人的漫長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生態經驗來理解,人類卜斷“宜 居”性的心理能力已經烙印在我們的基因上了。在自然環境方面,一個場所或地方能否獲得認同并產生歸屬感,關 鍵的因素是景觀中包含的生存資源,以及對生存資源的幻覺。有庇護功能的山洞、大樹和屋舍;與食物有關的溪流、 湖泊、濕地(地球上最高產的棲息地類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預示可食根莖的草地野花、茂盛的禾本科植物、 預示秋實的彩色樹葉;水中游動的魚、草地上奔跑的食草動物、天空中的飛鳥甚至炊煙,都或真或假地喚起人們對 自然環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因此而變得親切。 【詳細】
本建筑群由兩個功能體塊構成,位于城市的致密肌理內,并與古城內的文廟相鄰。如何將大體量的現代建筑與致密 的古城肌理及毗鄰的古建筑群相融合,以及如何在一個嘈雜的當代市井中營造一個靜謐的博物館環境,是本案的最 大挑戰。方案用透明的室內街巷走廊切割展覽空間體塊,來解決建筑內部的交通組織和采光,同時化整為零,形成 與古城肌理相融的建筑群;通過兼具展覽媒介功能的圍墻,呼應相鄰的合院式古建筑群,同時屏蔽了周邊嘈雜的80 年代后新建的民宅和店鋪招牌,創造了一個城市中的展覽環境。 【詳細】
規劃設計旨在營造一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大學校園,一個富有現代氣息的大學校園,一個體現地方文化、自身特 點和環境特色的大學校園,一個經濟實用的大學校園。遵循以下設計原則:設計遵從自然特點,發于自然,融于自 然。“化零為整”的相對集中式建筑布局、院落式空間布局。建筑朝向東西,減小南北視線通廊上的視覺障礙。半 覆土建筑形式,建筑與地形的有機結合,建筑融于自然。架空建筑形式,減小建筑對植被的破壞。 【詳細】
規劃用地位于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大慶療養院舊址,南北約260米,東西最長處約300米,面積約6.8公頃。場地內部豎 向總體上很平坦,現狀有大量的樹木及年久失修的建筑物,場地東西兩側有兩個池塘。項目從尊重場地資源,遵從 生態設計原則出發,通過現狀構筑和植被的留存,延續場地承載的歷史意義。 【詳細】
本方案充分利用場地的特征,營造生態的濱海濕地景觀,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場地中,可以體驗生物的多樣性, 根據棧道的設置和形式,給人以多樣性的景觀體驗。在海濱的南部、中部、北部分別設置服務休憩驛站分中心,提 供完善的標識系統、平臺休息系統及自行車停放系統、鳥類教育體系等服務設施,人或坐、或臥、或觀、或攝,構 成一個完善的濱海休閑系統。 【詳細】
在俞孔堅眼里,過度修飾的城市是畸形的城市,過度修飾的景觀就像封建時代纏足的“小腳”一樣。當今中 國許多城市都犯了“小腳病”。俞孔堅呼吁,中國環境與生態危機的巨大現實背景要求,城市設計應該重歸 “生存的藝術”,一種土地設計與保護的藝術。
每年,中國13億人口中的1%都會涌入城市。20年內,全國65%的人口都將生活在城市中。所影響的是,奔騰 的河流被大理石包裹成溝渠;充滿野趣的濕地變成了光鮮的池塘和噴泉;鄉土的野草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 的常綠外來草坪所替代。 【詳細】
土人景觀促進人和土地和諧關系的理念是如何體現在您的設計之中,并解決現代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自然資源匱乏的生存問題? 為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們需要一場革命:“大腳革命”。改變的時候到了,必須解開腳上的束縛。 “生態城市化”是生存的藝術。現在,必須實施兩種戰略來為未來的可持續城市提供指導。基于生態基礎設 施(以下簡稱EI)的多尺度城市開發是城市開發規劃的空間戰略,要求規劃者把土地理解為一個活生生的系 統,識別能夠指導城市開發的EI。 【詳細】
“我們迫不及待地將鄉土城鎮化,結果我們不斷毀掉美麗的鄉村。我們耗費了大量能源和資源,結果看到很 多城市的土地卻是如此不適合我們生存。” 俞孔堅既有來自中國鄉村的樸素情感,又有留學哈佛的國際視 野。他提出兩大戰略:一是“反規劃”,解放和恢復自然之大腳,改變現有的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模式,建立 一套生態基礎設施。第二大戰略是“大腳美學”,認識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態過程與格 局之美,豐產之美。 【詳細】
在俞孔堅看來,大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偉大的景觀規劃設計師,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城市和建筑規 劃設計師,正是大禹“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觽庶稻,可 種卑濕。
俞孔堅呼吁設計倡導新的美學,即白話的美學、大腳的美學和低碳的美學,這是基于土地與環境,基于可持 續理論和生態學的美學,旨在倡導一種新的生活。因為只有新的建筑、新的城市和新的景觀,才會有健康的 新的生活。 【詳細】
在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注意處理好哪些問題? 最好的東西往往最早消失。因為我們不懂得欣賞平常的美、尋常景觀的詩意,因此就不珍惜和保護田野之 美、傳統的農耕文化之美,大量沒有絲毫特色的建筑垃圾取代了美觀實用的傳統民居,古建筑、古道路及堤 壩、橋梁、河道、池塘、風水林、祖墳山等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新農村建設必須從“生存的藝術”出發,首先關注農村居民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保護好鄉村的田 野、山坡、水系、植被等生態環境,保護好良好的村莊選址、村落布局和重要傳統文化遺存。 【詳細】
有時候,一些所謂的“人的需要”很可疑,比如現在城市景觀里經常出現的草坪,究竟是誰需要那些草坪? 草坪是歐洲的景觀元素,白種人需要草坪是因為他們需要曬太陽,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維生素D,黃種人是不 需要這樣的。 從需要來講,中國人對草坪是沒有太大的需要的,它在中國已經變成了一種展示、一種觀賞 性景觀,它是不讓上去坐的。氣候不適宜;沒有真正的需要;中國本來土地資源就很緊張。所以草坪是不適 合中國國情的。 【詳細】
為什么我們急于拆掉舊的,急于抹掉自己的歷史記憶,急于在白紙上畫最美的圖案? 這里由三種落后的價值觀決定。第一個是長官意志,長官意志是不考慮平民的日常生活的,或不能深入到平 民的日常生活去考慮。第二個是暴發戶意識,就是拜金主義,有錢就是老大,有錢什么事都能干。第三個是 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是小農意識。 【詳細】
“我們現在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時期,全國各地都在高速發展自己的城市。但可悲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 ‘為了城市而城市’,而不是‘為了家園而城市’,因此我們正在遠離自然、遠離文化的根基,而未來土地 將在聯系人類與歷史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詳細】
在所述項目中,除北京市郊的濕地公園外,其他皆在通常的旅游圈之外或不為西方人所熟知,它們展示了從廣東省 的馬崗村到位于香港面對的廣州中山市被遺棄的造船廠,再到東北的沈陽建筑大學校園,都表現了設計師對場地高 超的解讀和駕御能力,這些項目作為優秀的正面案例帶給大家更多的啟示。在以往對中國的六次訪問中,筆者從未 見過在項目中對植物有如此簡約而大膽的配置和創造性的將水與景觀如此巧妙融合的案例。相反,無論大多數中國 主要城市中的新開放空間表現的多么完美,也只能讓我感覺有種“模仿”的痕跡在里面。 【詳細】
中國需要一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之前誤解了什么是發展的意義。我們必須發展一個新的本土化的系統,去理 解人地關系的變化。景觀設計師不能只是園林藝術家。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當我們建設城市的時候,我們 是盡可能地讓他變得跟農村不一樣。我們討厭野草,我們喜歡看到高樓大廈,我們逃避自然。要建設一個真 正的城市,中國需要對“土”有一個新的認識。 【詳細】
我們這個時代是個造城的時代,在這個急速的城市化時代,城市將往往快速形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 要一個具有高容量的市政基礎設施,如高速干道、水電管網等。而更重要的,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續依賴于一 個大地生命系統等必須有一個生態的系統,這個生命系統能經久不息地為城市居民提供免費的生態服務,如 新鮮空氣、食物、安全和健康保障、藝術靈感、生理于心理的再生等等。而在城市快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 往往忽視這個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和建設,這是目前中國人地關系危機和國土安全危機之要害。 【詳細】
E-mail:news@landscape.cn 編輯部:010-62747825 廣告合作:010-827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