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Budge (2006)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 。近年來,更多的是將海綿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
在《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俞孔堅和李迪華提出把維護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作為建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十大關鍵戰略,指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俞孔堅,李迪華,2003);在臺州、威海、菏澤、北京等一系列城市生態規劃中,俞孔堅及其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提出并實踐了用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城市水問題和綠色城市的構建(俞孔堅,李迪華,2003;俞孔堅 韓西麗 朱強,2007;俞孔堅,張蕾,2007;宋云, 俞孔堅,2005;俞孔堅, 王思思 等2010;)。較早的實踐案例包括天津橋園濕地系統,通過簡單的填挖方,形成海綿體,收集雨水,在解決城市內澇的同時,利用雨水進行城市棕地的生態修復和公園營造,發揮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俞孔堅等,2006; Yu,2010),類似的綠色海綿工程也在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中得到成功的應用(俞孔堅等,2009)。董淑秋、韓志剛,其在《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中提出“生態排水+管網排水”的“生態海綿城市”規劃概念,主要針對規劃區的雨水利用問題 。
[詳細]
在海綿城市建設和推進的過程當中,如何來構建政策來保障基礎數據不足的問題?
海綿城市走公私合營,PPP模式的發展道路,一方面會給行業帶來機遇,但另外一方面會不會出現新的利益輸送,損害公眾的利益?
張悅:現在政府的信息不對稱,主要是基礎數據不知道從哪兒來。這是一個我們也想力圖解決的問題?;A數據需要專家和研究學者的努力來克服這部分的不足,才能構建出海綿城市的技術體系。
李俊奇:海綿城市建設是多目標的,污染控制、內澇防控,以及水資源的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水文影響最小等等都包含在內。所以該如何去完成?如何去選準的問題非常重要。
[詳細]
韓輝:某種程度來上說這是屬于一種表面邏輯上的分析。如果仔細的去研究一下各個部門的文件就清楚了。未來所有的PPP模式的合同、跟私人資本的關系、占多少股權比例、國有資產怎么抵押,所有都是對外披露公告的。所有的PPP項目,除了涉及國家機密之外的部分,全部都要披露。不存在損害公眾的利益的問題。
[詳細]
海綿城市建設恰恰與政府要降低GDP的增速、縣政府要減縮財政的收支、土地經濟的轉型等等國家大的宏觀政策調整遇上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海綿城市建設會做得更好,還是從一開始就要打折扣?
海綿城市建設,在多數情況之下可能還是通過與城市規劃項目結合來實施的,是否有保障機制或者其他方式,讓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更好的與規劃結合?
車伍:中國未來還有20%城市化率,所以政府的錢是肯定要花的。關鍵是未來的錢應該怎么花,現在看來是會大量的投入到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里面。
韓輝:地方財政支出額度我不認為會有太多的變化,但與過去不同的是,錢是透明化的了。這也是新預算法條的一個重要方面,財政的支出跟你的事項一一對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才是做那些更理性、更有意義的事情的最好的時機。
[詳細]
謝映霞:海綿城市建設現在還是分割的狀態,規劃師做規劃,景觀設計師做景觀,別看咱們的導則寫了這么多,但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的融合起來,確實需要一個機制保障能夠融合起來。不過對于我們設計人員來講,第一還是要有這個理念,各個專業想達到的最終目的是一體的,是要達到一個綜合的目標。
佘年:從國內這些項目看,規劃院真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個海綿城市豎向畫不對的話,水都不往那里流,所以說規劃如果不轉變的話,其它的免談。如果因為豎向不對,那LID也全部白做了。
[詳細]
隨著4月初試點城市名單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在全國興起。熱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綜合的巨大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許多問題有待深思。海綿城市的實質就是用現代雨洪管理來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態問題,實現像自然界那樣的平衡。城市化區域對雨洪的綜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傳統的城市水網管道的建設,還包括城市的發展模式、規劃、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個專業的配合。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車伍:“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為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更面臨著諸多有待探討的現實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的符號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認識不到問題的實質,并且不能踏踏實實地將其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可能會半途而廢。”
策劃:韓韞嬌 崔燦
設計:馮 超
制作:劉 影
E-mail:news@landscape.cn
編輯部:010-62747825
廣告合作:010-827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