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活動  /  正文
  • “社會設計在中國”系列公開課

    日期:2022-09-26---2022-12-12
    地點:線上
    是否收費:否     
    報名方式:

001-gooood-book-social-design-in-china.jpg



公開課初衷

Original Intention


 01     為配合目前正在實施的【社會設計在中國】多校聯合課程的實施,我們邀請了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用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社會化、跨學科共建的方式探討對中國“社會設計”的發展與共識。

 02     希望形成根植于中國經驗,符合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具有中國氣派的“社會設計”;以服務交叉學科融合發展的“新文科”建設。不是照搬西方的基礎理論,不是單一經驗學術話語,而是用行動來發展定義本身。

 03     探索中國“社會設計”學科理論、方法論與實踐的可能,通過跨學科交流,將系統化的社會學知識體系與藝術設計實踐相融合。

 04     辯證運用社會學系統理論,提升藝術設計領域解構社會事實的能力,以實現具有社會學想象力的藝術再生產,提升藝術設計的公共影響力與社會經濟價值。





第一部分
語境與時代



16.jpg


博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設計史、藝術史以及視覺文化研究。出版專著《現代設計倫理思想史》(2014)、《中國現代文字設計圖史》(2018)、《新中國美術家·周令釗》(2020),譯著《運動中的視覺:新包豪斯的基礎》(2016)、《20世紀的設計》(2012)、《為真實的世界設計》(2013,2020)、《綠色律令:設計與建筑中的生態學和倫理學》(2013)、《文字設計》(2017)等,主編《設計真言:西方現代設計經典文選》(2010)、《字體摩登:字體書和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的再發現(1919-1955)》(2017)等。獲獎包括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20)、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2014)等。


主題:行動的烏托邦:社會設計觀念探源





14.jpg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實驗室聯合負責人,生態設計研究所副所長。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專注于社會創新與社會設計、可持續設計,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食物網絡、廢棄物管理系統、社區創新等。


為人民、與人們、由人民的設計:

社會設計的對象、過程、與目標






19.jpg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清華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藝術學理論博士,廣東工業大學引進“青年百人”A類人才,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設計倫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鳳凰文庫·設計理論研究系列”執行主編、“設計與時代”譯叢執行主編。主持科研項目12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2項,國際設計史基金項目1項;出版著譯15部,發表CSSCI與核心期刊26篇。代表著作包括《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民國設計文化小史》、《思辨一切》、《對抗性設計》、《批判性設計及其語境》等。研究興趣:思辨設計、設計倫理、設計史與設計理論。


主題:設計如何促進社會變革:社會設計的學科史斷面








2.jpg


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系榮譽退休教授。曾任米蘭理工大學設計系博士課程協調人、意大利設計學博士課程全國總協調人。Ezio Manzini是全世界可持續設計的領袖性學者和先驅,近二十年來專注社會創新設計。2009年起,Manzini教授在世界范圍內推動建立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全球網絡(DESIS), 并擔任總協調人,成員機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中央圣馬丁設計學院、帕森斯設計學院等世界一流設計院校。


主題:社會語境與為社會創新而設計





第二部分
視野與視角




17.jpg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社會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組織社會學、財政/金融社會學,政府行為與治理,以及國企改革、單位體制變遷、公司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社科聯青年社科人才資助項目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在《社會學研究》、《社會學評論》、《社會》及《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權威期刊發表文章二十余篇,另有《社會學基本概念》等(暢銷)譯著若干種。


主題:中國人的三種社會理論

   






4.jpg


三農問題專家、教學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等。中國人民大學二級崗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農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屬科研機構負責人,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鄉村振興中心主任;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名譽院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


主題:社會設計的宏觀視角:底線思維與生態社會

   





3.jpg


東南大學建筑國際化示范學院教授、童寯講席教授,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城市論壇杰出研究員(IFoU) (2013-現在)。曾任南京大學宜興講座教授(2013-2016),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創新學院2015駐院思想家(2015),亞洲規劃學院學會(APSA)會長(2014-2016)以及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05-2011),城市與設計主編(1997-2012),臺灣社會研究社創社編委、主編(1990-1992)、社長(1993-95)。已出版十余本學術著作,包括《空間再現》(2020)、《異質地方之営造(123冊)》(2016)與《窺見魔鬼的容顏》(2015)等,編譯五本學術譯作,包括《曼威?柯司特的信息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2003)三部曲等。研究與專長領域為建筑、都市設計及規劃的理論與歷史、歷史保存、都市社會學。


主題:由現代設計轉向社會設計——教學與課程







7.jpg


同濟大學教授,同濟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創意學院院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世界設計組織(WDO)執委、第八屆國務院設計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致力于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實踐、教育和研究,積極探索設計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將“設計驅動式創新”應用到城鄉交互、產業轉型、創新教育、社區營造、政策研究等多個領域。先后獲得芬蘭總統獅子一等騎士勛章、光華龍騰獎建國70周年中國設計70人金質獎章。


主題:學科視角下的社會設計





第三部分
過程與方法



6.jpg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教育方面的研究,重點致力于綠色設計與裝備設計的研究及實踐。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重慶市設計學學術技術帶頭人、首屆重慶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專家庫成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成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國家級一流專業(產品設計)負責人,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重慶市一流學科(設計學)負責人等。


主題:以農民的方法






18.jpg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清華社會學評論》執行主編,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城市文化與治理,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最佳論文獎,著有《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學問的冒險》、《城市的張望》等著作。


主題:社會設計的社會學視角與方法






15.jpg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方向」召集人。地瓜社區創始人。專注于中國本土的社會設計與社會創新的實踐性研究。先后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陶藝學士,中央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碩士,英國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敘事空間設計碩士。2006-2010年曾擔任中國美術館設計指導與策展人。2014年創辦地瓜社區。2016年,地瓜社區獲得由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大獎。2018年,地瓜社區入選倫敦設計博物館的Beazley年度最佳設計之一。2019年,兩件作品入選全國美展進京作品。


主題:曲折的過程就是建構意義的核心




第四部分
行動與研究




12.jpg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聘副教授/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德國洪堡學者,院長助理,《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雜志責任編輯;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及鄉村振興中心主任。擔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建筑學會城市設計分會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及韌性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中心專家等。出版有《城市更新制度建設》《城市設計運作的制度與制度環境》《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更新》《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等10余部中英文著作。核心主持或參與的規劃設計項目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二等獎,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評選一等獎、二等獎,河北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編制成果一等獎等。


主題:再探以人為本:城市規劃挑戰與社會設計的興起






9.jpg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建筑學學士,中央美院文學碩士,中央美院建筑學院藝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建筑學院研究生部主任(2016-2020);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城市與歷史保護學院訪問學者(2012-2013);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20-);教育部高校建筑學專業教指委室內設計教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2019-);以北京為基地的THANLAB(裝置研究所)的創立者與主持(2000-)。韓濤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主要集中在“建筑學、設計學的學科范式”、“現代性歷史條件”、與“三元裝置理論”之間的關系場域。他組織了近百場與“現代性”有關的學術講座,建構了“建筑與現代性”、“設計與現代性”兩個有相當影響的研究平臺,發表多篇研究性學術論文。


主題:從建筑設計到社會設計






10.jpg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社會與策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型設計師、文獻編輯、獨立策展人與評論人,《城市中國》雜志創刊主編(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設計與媒體學院課題導師(2010-2011),牛津大學ESRC中心訪問學者(2011-2012),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2014),“蛇口議事:2025”策展人(2015),《原鄉》(烏鎮國際建筑論壇,2018)總策劃,《天問:世界觀的對話》(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杭州分場,2020)總策劃。


主題:設計·學院·社會







13.jpg


眾建筑/眾產品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出生于浙江金華,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開放課設計導師。眾建筑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創立,分別于北京和波士頓設有辦公室。以“設計為大眾”為原則,在教育、辦公、居住和城市更新等領域,通過城市、建筑、產品等多學科交叉的創新設計方式實現社會影響力。眾建筑是亞洲首家獲得B Corp認證的建筑設計機構,成為社會創新的一個范本。Domus將眾建筑列入2019世界最佳建筑事務所名單,快公司(Fast Company)將眾建筑評為2018世界十大創新建筑公司。作品屢獲世界大獎,入圍2019年阿卡汗建筑獎,入圍2018年瑞士建筑獎,獲2016年意大利Archmarathon年度大獎等。曾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鹿特丹國際建筑雙年展、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展覽。


主題:社會設計的規模化




第五部分
主體與網絡





5.jpg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主編,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生于1969年5月,199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2年以《清代北京宮廷宗教建筑研究》獲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方向博士學位。并入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至今。2007年任《裝飾》常務副主編,2009年5月至今任主編。方曉風的建筑史與設計史研究,以追問成因為切入點,從發生的角度,將造物活動置入文化系統之中進行考察,以物見人。方曉風主張以系統整合的方法進行設計,長期從事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論與技法的研究。著有《中國園林藝術:歷史、技藝、名園賞析》、《建筑風語》、《寫在前面》等專著,是環境審美理論的研究者與倡導者,是杭州西湖雷峰新塔的主要設計者。歷年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主題:設計的社會意識與反饋機制






20.jpg

DEMO聯合創始人,《被誤解的包豪斯》作者,羅伯特博世學者獎學金獲得者。DEMO是“Design for more, Design by more”的縮寫,從一開始便希望探討設計為大眾服務和設計的去專業性。DEMO是中國第一本面向大眾的設計學術類刊物,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撰稿人,從社會學、人類學、生態學等多個角度拓展設計的外延,并從第三方媒體視角,提出建設性思考和批判。


主題:直面社會設計的影響







8.jpg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三聯書店,2000,2018作為“中國社會學經典”之一再版;英譯版,Brill Academic Publisher,2005);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8年度美國人類學協會安東尼利茲獎。中譯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Making Money,Making Order,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即出。合編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杜克大學出版社,2013)。論文多篇,獲2012 William L. Holland獎,英國科學院中期職業發展獎等。

主題:最初500米:設計與發現






2021【社會設計在中國】

聯合課程參與院校及單位

(按首字母排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湖北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內蒙古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

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溫州理工學院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云南藝術學院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

中國社會學會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平面設計/楊雅婧

字體設計/宋霈霖

責任編輯/周子書、吳林昊、趙雪霏

網絡支持/林丹、武立凡

學術召集人

Academic Convener


周子書、鐘芳、嚴飛、王海宇、宋煜



公開課主持

Course Principal


周子書、鐘芳



學術主持

Academic Principal



 宋協偉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藝委會副主任、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 (AGI) 成員、中國美術館特聘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評審委員、文化部職稱評審專家。他致力于知識持續更新的藝術實踐者和設計推動者,關注設計新學科、啟迪學術新思想的創新教育者,始終以全球化的思維視角、國家的頂層戰略和社會化問題的系統研究推進著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張欣榮


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家。199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1999年至2002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深造,德國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構成她精神世界的主角。回國后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同時進行藝術創作,多次舉辦個展和參加國內藝術群展。其作品在形態上蘊涵著雕塑-裝置-觀念的語言特征,即一種富有詼諧、幽默和苦澀的思辨語言。她強調藝術創作要糅入造型學的視覺功能、藝術學的思想功能、文化學的先鋒功能、社會學的革命功能,藝術構建著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主要研究方向為造型藝術、藝術設計基礎教育、藝術治療、設計思維。


聯合課程工作方法

Cooperative Working Methods


 01     以學校/學院/系所/機構為主體或個人自愿參與到本課程的設計,實踐與成果產出全過程。目前有24所高校和單位正在組織此次聯合課程的教學中。

 02     各院校結合各地方自身實際情況,成立藝術設計+社會學/人類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的研究小組。

 03     通過集體討論與小組內部討論,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地方性產業”+“地方性知識”的研究主題,并將其轉換成符合當地語境的中國“社會設計”范例。

 04     針對該議題展開相應的研究工作,形成相應的教學成果展,學術研談會,教學經驗分享會,學術出版物,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并形成較為有影響力的跨領域學術共同體。



研究議題

Research Theme


 01     各參與院校需在“新發展階段”與“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探尋符合當地“十四五規劃”社會轉型需要的具體議題。

 02     結合社會學想象力的系統理論,關注于不同地域“地方性產業”+“地方性知識”之下藝術設計的可能切入點。

 03     選題需著眼于具體的機構/企業/組織/群體,有具體的田野點支撐,關注于研究對象的“主體性”。

 04     通過課題組的集體討論,形成半結構化的研究提綱,為研究操作化提供支撐。

 05     集結各地區的實證材料,包括一手調研資料與研究團隊的研究過程記錄,形成“社會設計”的學科理論與方法框架。



社會設計方向


在過去三年里,我們致力于用跨領域的系統思維和方法,為當代中國在全球語境下,人與社會、城市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策略性研究和系統解決方案;并不斷在政治、經濟和技術的「社會過程」中實踐迭代。如何在不同的規模尺度下,洞察具體問題在“社會過程”中的系統運作,找到并時刻關注影響其變化的杠桿點,將各種資源創造性的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推動力和生產力,并用美學加敘事的設計語言進行傳播,從而務實的達到社會改良的目的。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獲批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與科技、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交通工具設計、社會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系統設計、生態危機設計(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級學科。同時,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范圍優勢下,設計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立場和全球意識的頂尖人才為目標,以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

面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局、產業變革、危機與挑戰,深刻研讀新文科建設內核,設計學院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并研判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化,以人類既有的社會組織結構、生產與消費方式為課題研究切入點,以學科專業劃分為工具與方法,構建危機意識主導的全新學科教育架構與學科資源整合平臺,全面聚焦應對人類未來生存模式的思考與行動。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聯系電話:010-62747757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实的国产乱xxxx|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窝窝女人体国产午夜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乱码一乱码二乱码三新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在线播放| 强行扒开双腿猛烈进入| 把水管开水放b里是什么感觉|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观看| 免费又黄又爽1000禁片| 亚洲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一线| www天堂在线|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野花高清完整在线观看免费8|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观看 | 高清对白精彩国产国语| 黄页网址大全免费观看12网站| 荡货把腿给我打开视频| 色老头永久免费网站|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教师未删减版| 日本性生活网站|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试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