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中國建筑學會、慕尼黑博覽集團、中聯慕尼(北京)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首屆建筑設計博覽會2018(北京)定于10月31日-11月3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舉辦。本次博覽會作為中國建筑學會成立65周年系列活動的重磅之作,以"傳承與新生"為主題,將從建筑設計理念、建筑文化發展脈絡及建筑解決方案等角度,為建筑師打造一站式全產業鏈溝通交流平臺。20世紀建筑遺產將在本次博覽會上展出。
20世紀建筑遺產--建筑篇
20世紀初頁是中國現代建筑崛起的年代,這恰好也是西方現代建筑步入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許多中國城市中,大型建筑設計項目主要由外國人把持——建筑變革隨西方的思想、文化進入中國,外國建筑師將本國的建筑設計思想和方法帶到中國,對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鄔達克、墨菲、司馬等外國建筑師的到來, 馬可·波羅廣場、徐家匯教堂、上海外灘、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及醫院等建筑的出現,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設計變化。中國建筑處于被動的輸入和主動的發展狀態。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的《首都計劃》以及同時期的上海《市中心區域規劃》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本位”的思想,從而提出 “中國固有之形式”,加之中國建筑師對中國建筑的探索,形成了一股與外國建筑師相抗衡的建筑設計力量,在建筑民族化、建筑與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結合等方面做出了前無古人的突出貢獻。莊俊、呂彥直、柳士英、陳植、童雋等建筑師的表現,以及中山陵、中山紀念堂、國立紫金山天文臺、南岳忠烈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南京國民政府建筑群經典項目的涌現,標志著中國建筑師的崛起和成長。他們將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現代建筑思想相結合,不僅帶有中國建筑的種種印痕,還展示了超長的技巧與能力,為中國現代建筑及新民族形式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受政治及經濟環境的影響,以“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為創作指針,提出了“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筑方針。中國建筑師在前輩開創的現代建筑風格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中國建筑風格的探尋與實踐,不僅清除廢墟、建立秩序,也堅守民族形式的主觀追求。這一時期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出現了許多令人矚目的建筑如人民大會堂、北京友誼賓館、電報大樓、西安人民大廈、泮溪酒家、成都錦江賓館。中國建筑師如張镈、戴念慈、林樂義、洪青、莫伯治、徐尚志等為之貢獻。必須承認,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思想的固步自封和停滯對中國建筑發展的沖擊很嚴重,中國建筑在艱難的前進中探索。
改革開放,學習國外的先進思想和技術,不僅打開建筑界視野,也為建筑創作帶來新氣象,出現了有當代意義的中國現代建筑,空前繁榮的時代,造就出一大批如:白天鵝賓館、香山飯店、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家奧林匹克中心、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新建筑。與此同時,吳良鏞、齊康、張錦秋、程泰寧、何鏡堂、馬國馨、柴裴義、唐玉恩等中國建筑師的出現,為中國現代建筑的地域創作提供了多方面、多色彩的先鋒“示例”。雖面對出現的盲目模仿、良莠不齊的現象,但20世紀建筑先驅們艱苦卓絕努力下的中國建筑總體的現代化前進腳步是值得敬畏的。
附:首屆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列表
(共計98項)
建筑設計博覽會2018(北京)專業觀眾在線掃碼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