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 自然景觀的重要性
濟南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因其泉水多而出名,被人們稱為“泉城”。南部山區是泉水的涵養區,也是城市的綠肺,關系著濟南城市的生態健康,然而,近幾年,隨著城市的開發,南部山區正逐漸遭到破壞,人們的濫采山石,濫伐樹木,及大量石灰窯的興建,正加速了這種破壞程度。這些石灰窯嚴重啃食了南部的青山,嚴重破壞著城市的“后花園”,這簡直是在犯罪,“城市綠肺”都被破壞了,將來子孫后代怎么生存?
2. 童年記憶中的青山綠水
記得童年時期,自己經常與幾個小伙伴經常去爬山玩耍,那時山上樹體郁郁蔥蔥,時而還會有潺潺的水聲,那時,天空是藍色的,水是清澈的,山體是綠色的,并且,時而會看到老翁在山上放羊,他的神情是怡然的,因為這一切顯得都是那么的和諧,有時在山上走著走著還會看到很多蟋蟀在草叢中蹦跳,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時而還會看到野兔在亂石間飛奔,那是一幅漂亮的如風景畫般的景觀。
3. 嚴酷的現狀
然而,現實中的場景令人麻木、心痛,山體灰蒙蒙的,沒有一棵樹、沒有一股泉,連天空都是灰色的。現在已經沒有幾個兒童會爬到山上去,因為這里已經沒有什么可供他們欣賞游玩的景觀,有的只是放炮的雷鳴聲、石子機的攪動聲、開山機的轟鳴聲及那道路兩旁的石灰窯的濃濃的黑煙(圖一、二)?,F在道路已被拉石塊的拖拉機軋的坑坑洼洼,兩旁的楊樹葉上也早已披上了一層煙塵,更不用說道路兩旁的莊稼和居民了,那地里的莊稼也已經披上了一層石灰粉末的“衣裳”,土壤已經開始變得板結;附近農戶的屋頂上也是一層灰,平時居民連窗戶都不敢開,如果刮風,這一帶都成了霧蒙蒙的一片,走路都要捂上嘴,否則根本喘不過氣來。這里完全是一個石灰粉末的世界,就連公交車行到此路段時都會急忙把窗子緊閉,更不用提那些騎摩托車和騎自行車的人受的苦了。
山上的石頭一天天的在減少(圖三),假如以一個石灰窯每天燒出50噸石灰,這至少需要50噸的石頭。如果光旅游路周邊存在200個石灰窯的話,那么一天就需要1萬噸的石頭,一個月就是30萬噸石頭,一年360萬噸石頭,這不知要蠶食南部多少青山!現在山腳下道路兩旁又新增加了很多石板場,石灰窯,而現在的山體則在有的地方已經被削成平地了,甚至被開采到地面以下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規模較大的幾家石板場都是外資企業,他們在這兒利用廉價的材料、廉價的勞動力將成品石板運到日韓等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正如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一次性筷子問題,中國人是肆意砍伐自己的樹林,然后做成一次性的筷子,供應到大江南北的飯館去;而日本則為了保護自己的樹林,保護自己的生態,禁止砍伐本國木材而到我們中國來進口。在經濟、利益、與生態面前,中國人首先選擇的是利益,而日本人則首先選擇的是生態,當終有一天我們真正覺醒,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重要性的時候,那時,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這些山川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長此以往,我們將不會再擁有這么豐富的山川資源,這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是可悲的!
4. 關鍵點:利益
在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雖然有些城里人批評這是一種惡劣的行徑,但又有誰去仔細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呢?為什么這些農民不去保護這些山川呢?關鍵還是利益的驅使。你也許會發現,開采山石的人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平時除了靠種莊稼掙錢外還能做點什么掙錢呢?因為孩子要上學是需要很多錢的,光靠地里的那些糧食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當有自然恩賜的山川出現在身旁時,“靠山掙錢”的觀念自然就會產生,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指引,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了最差的、且最具毀壞性的靠山吃山的辦法——毀山采石,于是便出現了上述那些令人心碎的現狀。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缺乏指引直接導致了這種嚴重的后果。
5. 解決措施——正確引導,合理規劃
首先政府部門應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及政策法規,不能任由人們肆意開墾這些山川。其實,政府最重要的是要改變這種經營模式,采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辦法來為利用這些山川的農民增收,而不是現在這種采石毀山的方式。大家也知道,山川基本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毀山之后,我們的后代又該怎么辦呢?我們不能只為我們這一代著想,還要盡可能的多為后代留點青山吧!
最主要的還應該是進行合理的規劃,使其成為一處吸引人的景觀。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西方景觀設計中對于廢棄采石場的合理規劃(圖四、五、六)。當有一天,這些采石場真正成為了一個講述地域故事,講述當地人民拼搏奮斗的場所時,它們才真正完成了角色的轉變。例如圖四、五、六為狄俄尼索斯采石場景觀規劃改造圖。這個采石場總面積有3500平方米,該采石場原來也是被人們開采用,后來政府則為了保護這塊已經被破壞的自然景觀,而禁止人們繼續開采。為了紀念這塊為人們作出貢獻的土地,人們將其改建規劃為一露天博物館,給來此參觀游覽的人以警示、教育意義。
6. 責任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約翰.O.西蒙茲先生說:“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
同樣,今年IFLA國際學生景觀設計競賽的主題就是:“被破壞的景觀:處在危機邊緣的空氣、水、土地”(圖七)。這也說明了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說明了環境問題的不容樂觀!
記得自己去年在北京大學參加土人八年年度論壇時,開始報告前一直在大屏幕上打著兩個打字,那就是“責任”,一種對設計負責的責任,一種對土地負責的責任,更是一種對人們生存環境負責的責任!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多一份這種責任感,我們的景觀可以做得更好,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會變得更好!
注:文章有多處引自齊魯晚報。
作者簡介:李先軍,2002—2006在山東農業大學學習,期間整理讀書筆記70余萬字。現有十篇論文在網站上發表,其中的八篇已經分別在《藍天園林》、《現代園林》、《建筑時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另外有一篇最近被錄入《2006廣州公共藝術論壇論文集》;有一件作品入圍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征集大賽,曾經兩次參加北京大學國際景觀教育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