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創作過程
2005年IFLA-UNESCO學生競賽的題目是“更為安全的城市和城鎮”。聯合國居住區協會實施了一項特殊的有關安全城市的計劃,并就該計劃尋求IFLA的幫助。因此,“更為安全的城市和城鎮”便成了今年IFLA學生競賽的主題,并希望其獲獎項目成為IFLA對聯合國居住區協會的幫助內容中的一部分,并激勵人們就“景觀怎樣使城市和城鎮變得更安全” 的問題進行探索。對于更加安全的城市,組委會將安全解釋為“可達的、活躍和安全的;居民和訪客感到有助于開展活動的;不同類型的使用者感到可以接近的;公共空間的使用不存在過度的限制和障礙的形態。” 將安全性詮釋為遠離犯罪;遠離由交通工具造成的各種形式的傷害;為各年齡段提供用于游戲和休閑的安全的地點和場所。提供安全性還意味著創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場地,在那里,年輕人可以檢驗自己面對危險的能力,學習怎樣在不危及他人或不把自己不適當地置于冒險之中的情況下跳躍、平衡和躲避危險。
面對這樣一個題目,面對諸多的可供選擇的安全問題,從哪里入手以什么樣的角度來闡述我們自己對安全問題的理解成了關鍵的問題。
由于我們開始組隊并著手工作已是四月中旬,時間比較緊張,所以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選定一個合適的主題,這樣才能有繼續做下去的可能。隨后在小組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各自談了對安全問題的理解和對選題的看法、意見,大家談到了城市中的交通安全問題、城市中的城中村帶來的安全問題、一些中小城市面對自然災害的安全問題等等,甚至考慮過構建一個虛擬的城市模型把所有的安全問題都加載進去然后去逐一解決,但最終大家還是沒有在選題上達成一致。
而在這段時間內我們正和日本千葉大學的章俊華教授有一些聯系,于是發了電子郵件詢問章老師能否提供些建議,次日便有了回信,信中章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從兒童安全的方向考慮。
隨后,在導師李雄老師的幫助下,大家把所有的問題作了分析和比較后,認同了章老師提出的兒童安全方向的建議。李老師還建議我們在北京的傳統胡同社區中考慮兒童安全問題,而具體的場所就是北京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有著它特殊的意義和地位,一方面,作為北京傳統胡同社區中的一部分,它集聚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載了北京城幾百年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初,由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設計的北京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工程,其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和建設部的優秀設計獎、亞洲建協建筑設計金牌獎和聯合國世界人居獎。在建筑師的試驗場上再進行我們自己的嘗試,再加上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就好比登高遠望,這樣的選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而且其大量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也為工作節省了不少時間。
緊接著,便開始了對菊兒胡同中的威脅到兒童安全的因素的分析。胡同和四合院作為傳統的居住模式,在現代居住方式的影響作用下,勢必會產生諸多問題。狹小的胡同空間內,機動車的行駛和隨意停放是對孩子們最大的威脅;社區中大量年久失修的四合院和隨意搭建的棚屋不但在本身的牢固性上存在問題,還極易引起火災;作為傳統的內向型居住模式,胡同和四合院中公共空間的缺失使得孩子們的活動空間不得不集中在車輛擁擠的胡同之中;社區中眾多的出租房屋,服務設施凌亂,居住與商業并存,導致人員結構的復雜,加重了本來就日趨冷漠的人際關系,增加了兒童的不安全因素。
經過對菊兒胡同中現存問題的分析之后,雖然有所收獲,但我們還是覺得對胡同中的兒童安全問題的考慮和分析太表面化了,總是針對眼前所看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如果繼續在這種層面上進行下去,那么最終的成果也會趨于平庸,而且對問題的解決也可能會是治標不治本。
面對這種疑慮和困惑,雖然時間越來越緊迫,但我們仍舊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因為與其這樣做表面的文章還不如停下來再思考一番。最終,大家在結合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大量的關于兒童問題的資料后,還是有所收獲: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而我們先前對兒童安全的考慮僅僅局限在目前存在的對兒童身體方面的安全隱患的解決上,而沒有考慮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所缺少的那些影響其心理和生理成長的因素。我們最終想達到的目標不僅是消除胡同中現存的不安全因素,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使生活在胡同中的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形成較為完整的人格。至此,消除目前現存的對兒童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利因素、增加能夠引導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架起了我們解決胡同中兒童安全的大框架。而我們對兒童安全的認識也上升到了又一個高度。
有了對兒童安全的重新認識和解決胡同中兒童安全問題的大方向,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景觀手段加以解決和實現了。
(1)消除菊兒胡同中現存的對兒童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利因素。對于機動車和交通問題我們想通過將地上交通轉為地下交通來加以解決,在胡同與外界城市干道的結合處設置機動車出入口,在胡同社區中選擇適當的位置設置出入口,并結合出入口在其地下部分設置停車場,使胡同社區內部以步行交通為主,而將機動車完全轉移到地下;對于火災隱患問題則盡可能通過拆除違章建筑和棚屋加以解決。
(2)增加能夠引導兒童安全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首先必須了解生活在胡同中的孩子們都缺少哪些有利于其成長的引導因素,而這其中的哪些因素又是我們能夠通過景觀的手段來營造并展示給他們的。在參考了許多的關于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建筑競賽的獲獎作品之后,我們決定以方形盒子的形式來營造胡同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并向孩子們展示上面提到的8個方面的因素,并將其命名為“安全盒子”,盒子的放置位置則是由從多個方面的分析數據疊加出的結果決定的。
盒子的形式受四合院建筑、人和樹這3種胡同中的構成元素的啟發。
帶著對兒童安全的重新認識、總體的構想以及一些具體形式的想法,我們又與李雄老師進行了交流,李老師肯定了我們的想法以及“安全盒子”的概念,并幫我們進一步確定了題目:安全盒子——北京傳統社區中的兒童安全成長模式。
至此,整個方案的框架結構已經成型,時間也已經過半,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頭腦中的構想轉化成圖紙中的內容。
2、作品介紹
參賽作品(圖1)主要包括4個大的方面:第一部分為背景,即問題的提出,主要闡述選題和對題目的理解;第二部分為現狀場地分析,也就是分析問題的過程;第三部分是設計概念,也即如何針對問題并以我們的方式進行解決;最后是結語部分,對整體構思進行總結并進一步回扣主題。
2.1 背景
2.1.1 兒童安全問題
我們認為城市和城鎮的安全歸根結底是人的安全問題,而兒童又是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是每個家庭的核心,是社會發展的未來,他們的成長安全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但是兒童受心理與生理條件的限制,致使他們對危險的認識不足,自我保護能力弱,極易受到來自外界的人身傷害,而任何一個傷害都會波及其健康發展。這就需要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良好的環境引導他們健康地發展,但實際上在很多社區中極度缺乏兒童健康成長的引導因素。給兒童一個安全成長的環境,使其遠離身心的傷害、健康成長是我們的目標。
2.1.2 北京傳統社區---菊兒胡同片區
北京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在北京可以找到幾乎所有的社區形態,作為國際競賽,我們希望表達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社區形式,并且希望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傳統的四合院社區模式承載了北京上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至今仍是北京市居民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圖2)。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大片胡同與四合院的居住模式的沒落,與此同時,中國的建筑師們正在就如何保護和發展它進行著探索和嘗試,菊兒胡同片區正是這種嘗試的代表。我們選擇該地塊進行兒童安全問題的研究,希望通過我們的探索和努力,能夠改善傳統社區中的兒童安全問題,進而提高整個社區的安全,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對傳統社區的保護和發展有所幫助。
2.2 現狀分析——問題的提出
對于四合院改造,菊兒胡同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塊(圖3),對于菊兒胡同中的部分四合院的新形式的探索和研究曾在業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是菊兒胡同以前的改造僅僅是對整個菊兒胡同片區的一小部分進行的試驗,同時也帶來了新舊四合院模式的差異和居住人員的差異。同時,現代化城市發展本身也帶給傳統四合院形式諸多問題。這個地區問題的復雜性激發了我們的研究興趣。通過對現狀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
2.2.1 新四合院的引入帶來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新四合院帶來的主要問題是人員結構上的變化。現在大多數傳統四合院的居住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同時也有外地打工者的租用。而新四合院的建成引入了一些中高收入人群和單位租用。人員流動的復雜帶來的較多不安定因素與公共活動空間的缺少帶來的鄰里交流的匱乏,缺少互相關懷與信任,群體分化較嚴重,帶來了兒童缺乏協作和與人交流的能力等問題。
2.2.2 城市化發展給傳統四合院帶來的問題
(1)交通安全問題 在傳統四合院地區,其主要交通工具由其最初形成時期的人力車為主發展成現在的以機動車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內機動車數量迅速增長,原有狹窄的道路系統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車輛的行駛和停放要求。車輛的隨意停放加重了胡同的安全隱患,尤其成為了匱乏交通安全知識的兒童的最大的威脅(圖4)。
(2)火災隱患問題 社區內一些年久失修的四合院、部分私自搭建的雜亂棚屋,加上出租店鋪的服務設施零亂,電器、天然氣設備老化和安全措施不完善,形成了嚴重的火災隱患。兒童又恰恰是那些小店鋪的常客,再加上他們躲避危險的能力較差,一旦發生火災,他們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2.2.3 四合院本身帶來的問題
四合院固有的內向型空間結構和胡同的布局限制了公共空間的存在,也限制了兒童的活動交流空間。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看到門口的大樹就是兒童活動的場所,孩子們放學之后往往只能在小食品店周圍聚集,他們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協作精神和避險能力。
2.3 概念構思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認為兒童安全問題不僅存在于身體的傷害上,而更多存在于兒童成長的過程本身。我們將影響兒童安全的問題歸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現存的對兒童構成人身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是缺乏引導兒童安全成長的有利環境。我們分別對這兩方面問題以風景園林設計為手段加以詮釋和解決。
2.3.1 減少現存的對兒童構成人身傷害的不安全因素
(1)對交通問題的解決方案 對機動車通行的主要胡同采用地下交通模式,創造完整的地下交通體系,結合我們設計的安全盒子設置地下停車場,設計合理的服務半徑,把交通改在地下的同時,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社區內部以步行交通為主,進而減少交通隱患(圖5)。
(2)對火災隱患的解決方案 通過交通體系的完善,以及對危舊四合院和棚屋的拆遷,對供電系統及天然氣系統的維護和管理,降低火災的發生率,同時交通系統的完善也使得救火救災變得更加方便。
2.3.2 創建“兒童安全成長環境模式”
在我們的設計中提出“安全盒子”的概念,通過合理設置“安全盒子”,形成“兒童安全成長環境模式”。“安全盒子”形成豐富的兒童公共活動場所,對其安全成長起引導作用。
步驟1:在社區中,尋找并選擇合適的位置放置“安全盒子”。“安全盒子”的設置是以兒童游戲習慣的調查為前提的,通過分析道路交通、保護現有傳統四合院建筑和植物,疊加得出適宜位置(圖6)。
步驟2:通過對社區中兒童的調查分析,我們根據兒童生活環境中缺乏的因素以及兒童安全成長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賦予每個“安全盒子”不同的主題。分別是冒險、自然(分為兩部分)、運動、個性、協作、智力、想象力和道德,最終形成9個“安全盒子” (圖7)。
2.3.3 關于“盒子”的形式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對它所做的任何改變都應該是建立在尊重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也希望 “盒子”的形式能夠表達四合院元素和精神。
我們看到:建筑、人、和樹構成了傳統的四合院的空間模式,他們是四合院的靈魂。我們提取了這3種元素作為盒子的外形,結合設計內容變化其形式(圖8)。
2.3.4 盒子內容的表達
“智慧盒子”(Intelligence Box)
通過富有趣味的兒童活動設施使兒童在游戲活動中學到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智力潛能。在游戲中設置不同的障礙,每一個障礙都需要孩子們用智慧的手段想辦法解決,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可以是多種的。通過游戲充分發揮孩子們的聰明才智,使他們懂得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如何想辦法克服。
“協作盒子”(Cooperation Box)
現代的獨生子女缺乏互相協作的精神,盒子內部活動的安排以促進兒童互相幫助,比如傳統游戲中的蹺蹺板、秋千,拓展游戲中的浮橋等,在游戲活動中學會與他人互相關心和合作。
“個性盒子”(Character Box)
建立一個室外的大舞臺,給兒童一個展示才藝和個性的空間。同時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場所,在這種溝通和交流中,不僅培養孩子們的個性,同時也加強了鄰里之間的了解和溝通。
“想象力盒子”(Imagination Box)
通過營造一個充滿夢幻色彩和奇特造型的場所來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在場地中設置夢幻通道,由于通道的扭曲和鏡面反射以及設置的奇幻影像,如宇宙、星象等,給孩子們一個無限遐想的空間。
“自然盒子”(Nature Box)
對于四合院這樣一個人口和建筑密度極高的居住形式,孩子們對自然的認識極度匱乏,同時他們對自然充滿強烈的渴望,一棵大樹就可以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利用相互關聯的兩個盒子充分展示這個主題。通過對風、水、陽光、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提煉,使孩子們能夠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珍惜自然、向往自然。
“冒險盒子”(Adventure Box)
培養冒險精神對于兒童安全至關重要,在這個主題中我們設置了如攀巖等活動,在各種冒險活動中,需要孩子們克服畏懼心理,樹立自信心,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當然在冒險活動中我們設置了有效的保護措施,也使孩子們在冒險活動中了解自我保護的重要意義,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
“運動盒子”(Sport Box)
通過營造特定的兒童運動場所達到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利用地形分割空間,孩子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不同的有趣地形進行如輪滑、捉迷藏、跑、跳等運動,同時,緩和的坡道和彈性材質也可以為殘障兒童提供簡單的活動場所,使他們能和普通孩子一起健康地成長。
“道德盒子”(Morality Box)
通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展示,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雖然生活在復雜的社會和人群中,但是通過觀看展示過程中父母對傳統美德故事的講解,可以培養孩子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增進孩子與家人之間的感情。
3、結 語
通過這個競賽,我們期望我們的“兒童安全成長環境模式”一方面能夠解決傳統社區中兒童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在滿足現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同時,使傳統社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續。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一系列“安全盒子”的作用,以兒童為紐帶,恢復和諧的社區鄰里關系,給雜亂的社區注入新的秩序,使社區更加安全與和諧。期望我們在菊兒胡同中對 “兒童安全成長環境模式”的嘗試能夠在北京其他傳統胡同片區中起到同樣的積極作用(圖9)。
致謝:
感謝北京林業大學李雄老師、梁伊任老師和日本千葉大學的章俊華老師給與我們的指導,感謝何華老師在翻譯過程中給予的熱心幫助,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過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們。
參賽者(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共同分享)
余偉增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導師:梁伊任)
高若飛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導師:李 雄)
耿 欣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導師:李 雄)
魏菲宇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導師:李 雄)
高 欣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導師:李 雄)
作者簡介:
余偉增/1977年生/男/廣東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3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高若飛/1981年生/男/內蒙古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3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耿欣/1980年生/女/北京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3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魏菲宇/1981年生/女/遼寧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4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高欣/1981年生/男/貴州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3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參賽作品 (高若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