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費爾南多?查塞爾(F e r n a n d o C h a c e l)在巴西景觀設計史上是一位德高望重、承前啟后的人物。在過去的4 0年間,他的大多數時間都花在里約熱內盧和其他巴西城市的景觀優化上,他的設計生涯集中體現了景觀設計融藝術、社會和生態于一體的理想。他曾經是巴西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巨匠羅伯特?布雷?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和生物學家梅洛?巴拉多(Me l l o B a r r a to)的助手,并成為至交,充分吸收了布雷?馬克斯的設計思想和巴拉多的生態觀。后來,他與生物學家路易斯?埃米格迪奧?德?梅洛?費霍(Lu i s Emy g d i o d eM e l l o F i l h o)和建筑師阿爾米爾?德?利馬?馬卡多(Almir de Lima Machado)合作,創建了A P a i s a g em公司,專門處理大型景觀和環境項目。他力主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群體工程,與藝術家、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建筑師、工程師、開發商和政治家廣泛合作,一起為了修復巴西在現代化進程中失去的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而努力。他提出了“生態核(E c o g e n e s i s)”的設計哲學,通過重新引入由本土動植物組成的核心配植,來重建棲息地和植物群落、重續自然生態鏈接、修復被建設活動(城市、路橋、礦山、伐木等等)破壞的環境。盡管有別于自然進程,這種人為設計的“亞”自然進程將人的活動納入自然之中,旨在將環境的生態和社會價值通過自然記憶保存下來并傳承到未來。查塞爾相信任何建設活動都是不可逆轉地對原生態的破壞,單純夢想返回到原始的狀態是無濟于事的。明智的做法在于人為地培育一個新的替代進程來彌補自然界失去的生態健康。因此,“生態核”概念提出了一個不僅是基于環境的設計和管理,同時也是基于自然界生態進程的城市景觀新模式。查塞爾強調景觀設計的任務不僅僅是在美化環境,更在于啟動這樣一個良性的生態再生的過程。著名的巴蒂茹卡再生計劃集中體現了他的這一設計哲學,“生態核”被應用來療治里約熱內盧海灣長達16km的廢棄的瀉湖岸線、原生紅樹林及沙丘群落。
總體規劃中確定了關鍵性的“生態核”,包括沿海16km長的生態瀕危區
設計場所
與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巴西面臨著高速城市化與環境問題的雙重挑戰。巴蒂茹卡是一處新近才納入里約熱內盧城市擴張版圖中的土地。“蒂茹卡”是當地的圖皮印第安人對沼澤和瀉湖的叫法,他們世居于此,直至該地區16世紀60年代被歐洲殖民者占領。巴蒂茹卡位于林木茂盛的山地和大海之間,牧場和咖啡種植園遍布。20世紀60年代,隨著沿海高架路的建成和貫穿巴蒂茹卡與里約熱內盧之間的山嶺隧道的通車,巴蒂茹卡也被逐漸城市化。
里約熱內盧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城市,卻被613個貧民區(Fa v e l as)所包圍,這些貧民區對居民的健康、安全,乃至整個城市都構成嚴重威脅。隧道和高架路的建成使城市涌入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接踵而來的是貧民窟對水源的污染,導致瀉湖的嚴重退化,同時也使現存
的原生動植物群落遭到嚴重破壞。查塞爾認為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可以向人們展示景觀設計的力量,創造一個全新的城市,塑造人與自然的嶄新的生態關系。同其合伙人一起,他與當地居民、政府和開發商合作,開始了一個龐大的整治工程。
城市貧民區鳥瞰。巴蒂茹卡海岸位于右上角山后方。
設計標的
里約熱內盧通往巴蒂茹卡的公路和高架橋完工后,當地政府才開始意識到不受控制的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危害,因此委托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師盧西奧?科斯塔(Lucio Costa)制訂一個區域性發展規劃。該規劃提出土地利用結構要與未來交通網絡相結合的理念,尤其強調要嚴格保護馬拉彭迪。馬拉彭迪屬于沙質海岸地區,瀉湖中分布著紅樹林和當地特有的野生沙丘生態群落(Re s t i n g a)。然而,這一規劃不能阻止后來由于非法用地而造成的生態破壞。當羅伯特?布雷?馬克斯受邀設計時,他建議在馬拉彭迪附近建造一個由各種典型的巴西生態景觀組合成的植物園;沒有從保護的角度入手,他著眼于呈現一幅關于巴西自然美和生態多樣性的圖畫。這個希望以美觀的設計來激發對本土自然尊重的項目從未建成。不管是生態保護主義,還是宣揚大自然的美麗,似乎都不能抗衡城市化的惡果。費爾南多?查塞爾發現城市的擴張已經破壞了海岸的紅樹林。他意識到,只有紅樹林能維持河流兩岸和瀉湖周圍的生物鏈,必須進行及時的修復工作,才能避免生態災害的發生。他也很清楚經濟和政治勢力可以左右環境問題,因此覺得自己有必要同經濟和政界人士合作,引導他們走向合理的方向。同時,他要代表大自然而工作,增強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力。查塞爾把景觀設計設定成在人與自然之間起協調作用的一種角色:一方面使自然界形成動態發展,讓大自然在城市中自我恢復;另一方面城市發展要有利于城市大眾的生活,在居住上更加貼近自然。
相比紅樹林和巴蒂茹卡的天際線,一簇簇的鹵蕨使隔水相望難以進入的紅樹林變得格外醒目。背景處的城市標志著人類在自然中的存在。
為Gleba E的紅樹林和瀉湖保護區種植初始的植被
設計方法
巴蒂茹卡的再生計劃不同于普通的保護計劃:它沒有把城市活動與保護區隔離開來,而是大力促進居民、城市和大自然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又為通過大自然的自我再生能力奪回退化的土地提供可行性。因此,費爾南多?查塞爾的干預對象集中于位于城市急劇擴張的邊緣地帶的脆弱的自然環境。設計團隊通過協商設立了一個城市發展界限區,并在其外圍規劃了一個自然再生區,即“生物核”。“生物核”的設計思想從土地原有的群落生境中獲取靈感,充分利用當地的原生動植物種以及微生物。應該指出的是,這絕不意味著自然的復原,想使環境重新回到人類改變它之前的狀態是不可能的。“生物核”是一種科學的設計方法,它著眼于建造一個類自然的多物種的交換鏈條,以及一個能動性的規劃使城市居民以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方式接近大自然,并培養對自然美的享受。因此,它為后人保存的是生物物種之間系列聯系的信息,而不是大自然的外在面貌;同時它使人與自然關系的話題上升至城市生活討論的焦點。彼得?雅各布斯曾寫道:“查塞爾承認開發商、企業家和城市居民的態度不會在一夜之間轉變。他的項目宣揚崇敬自然的思想,引導人們去發現熱帶植物純粹的美。”①
人行步道穿行于“生態核”地帶之中
具體的景觀設計
在與合伙人西德尼?利尼亞雷斯、市政官員和開發商的合作中,查塞爾提出了一個精心選擇的覆蓋整個建成區的干預計劃。此計劃特別將16k m長的沿海岸線包含進來,通過與不同開發商的持續談判,在允許各種形式的城市建設的同時,為發展為大自然的自我再生做出讓步,提供可能的空間和時間。自然與城市結合的最終形式是不可能由規劃事先決定的。恰恰相反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不連貫和有差異的:有的區充滿大自然的氣息,有的區人口稠密喧囂,還有些地區則可能形成公共與私人空間相混合的局面,甚至由鄉土自然和再生生態資源所構成的綠帶網絡在所有權上都將分屬私有和公有。因此,公園并非重建生物鏈的唯一因素,人們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享受公園的,有些基于社區生活,有些則建立在經濟或私人活動的基礎上。同時所有這些并沒有把人口稠密城市的發展排除在外。G l e b a E便是其中的一個社區,它擁有兩萬名常住居民,人口及其活動密集程度高居巴蒂茹卡首位。它位于一處曾經荒廢的海岸,此地的生物鏈已經被徹底破壞,原有土層上遍布碎石和垃圾。如今,這些碎石已被鏟除,并進行了臨時的植物覆蓋,為以后重新引種紅樹林和野生沙丘生態群落奠定了基礎,在都市化地區的中心形成持續的自然再生區。
位于新建居住區和被保護的瀉湖岸線間的休憩廣場
文化變遷
對比費爾南多?查塞爾的設計方法與他的兩位前任—盧西奧? 科斯塔和羅伯特?布雷?馬克斯—差異是十分明顯的。現代主義的景觀規劃師盧西奧?科斯塔著眼于確定基礎設施的結構形式,希望以此來統領近遠期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在現代主義設計之外,他并沒有通過規劃來傳達某種特定的文化標的。相比之下,費爾南多?查塞爾著眼于文化的變革,同時又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對待城市發展和土地使用。他與羅伯特?布雷?馬克斯的不同在于,他并沒有嘗試建造一座堪稱巴西植物博物館的花園,在有限的空間里復制出來自全國各地的生物群落,為趨向審美的游客提供一場藝術性極強的視覺盛宴。查塞爾的規劃在形式上十分平和,它只是彰顯出正面臨消失的本土植物群落的美麗,并創造多種多樣的,人與自然“不期而遇”的可能性,使居民們從日常生活活動中轉換至對花草之美的沉思,或是對遠景的冥想。同時,它又嚴格控制人們對紅樹林的破壞,強制性地保護這一脆弱而敏感的鄉土景觀。因此,這項規劃提高了公眾對自然之美及其脆弱性的認識,意在掀起一場關于城市與自然之關系的廣泛討論。這便是費爾南多?查塞爾所追求的文化改變形式。他并不是推廣一種全新的生態理念,他的目的在于推動和形成居民們針對人類都市化生活與自然界其他生命關系的倫理討論。
居住區中心也是本土野生植物的天堂
新的設計途徑和審美原則
在受西方重藝術形式傳統影響的設計師們極可能被誤導而認為費爾南多?查塞爾的作品沒有一個強烈的景觀審美理念。誠然,各種醒目的花草植被(沙丘生態群落和獨特的紅樹林)的美源于大自然本身的生機與活力,而非人意所為。多樣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多樣性體現的是當地活的動植物生態的多樣性,而非人為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同時,設計通過營造豐富而千差萬別的城市化場所,使居民直面大自然。這是一種非常前衛的裝置藝術形式,它建基于人們對記憶中的自然環境的依戀上,也建基于人們對巴西鄉土野生植物的共同熱愛以及對城市綠帶網絡中的植物的純粹好奇心。因此,相對比以往缺乏與自然接觸的日常生活,這項規劃引導城市居民們通過個人體驗去感受自然之美。人工與自然的對比是這一景觀設計的中心審美原則。第一個把整個城市和日常生活看作是藝術的現代畫家,法國人費爾南?萊杰(Fernand Leger)曾說,他不是在用色彩作畫,而是用對比。查塞爾的景觀設計就是在為都市創造一種全新的對比。如果把他的規劃方案的核心看作僅僅是使毀壞的脆弱的生態環境康復再生,那將大錯特錯。事實上,費爾南多?查塞爾在可自我再生的自然區和快速發展的城市之間建立起互動關系。這導致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對比,更重要的是,它在城市居民的整個生活經歷中加入了各種形式的標志性的對比經驗。無論是其設計標的還是其處境的針對性,這項規劃都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景觀美學。從諸多方面來看,這種美學符合當今社會的審美原則,相對于西方源于古地中海的對形式美的膜拜,它更接近于中國古代文化中對萬物“生氣”的追求。(申為軍 譯,吳欣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