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水體是中國園林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山、石、路徑、樹林、亭臺樓閣一起組成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中國園林景觀文化。同時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和思想家又賦予水多種理性主義精神,贊美水的高潔和積極向上的意義。水孕育了生命,生命創造著世界。
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中國園林景觀中水體的人文情懷和理性主義的象征意義是對水景園林景觀認識理解最好的切入點。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段關于水的精辟論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樣,滋潤萬物;水性柔弱,明其自然不與人爭,又能去別人所不愿去的地方。若一個人能做到這般樣子,便是悟到了道的真性人。老子還進一步列舉了水的各種善良,如:心善淵,說水清照,淵靜莫測;言善信指水真誠,水照萬物,各如其形,誠實不妄;政善治夸獎水為政有績,洗滌污穢;動善時表揚水順時,不妄為,不妄言等。老子在稱贊有道德的人都有如水的性格,給予水以極高的人格化的評價。不僅如此,歷代哲人對水還具有較深的辯證認識。可謂水性至柔,是瀑必動,水性至勁,是漂必靜。動與靜,剛與柔都是辯證的。水是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即所謂水滴石穿的堅韌和剛柔一體的表述。及時警告人們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等具有哲學思想性的言論。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水體作為一種文化辯證的形象依據所給予人們生存理念的啟示是多么的豐富和人情入理了,亦可以說在園林景觀中各種水體的欣賞思維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慣性。猶如《韓詩外傳》中對水的理性懷念和人文主義解釋一樣,水體在中國園林景觀中已不是單一的自然屬性的名詞,是一種文人士大夫的水性親和力在五千年文化的潤物中誕生著中國式的水體園林景觀文化。但是在這種文化內涵中,水自然屬性的優勢是體現這種人文關懷的母體。石濤在《畫語錄》中說:夏地樹常蔭,水邊風最涼。的確夏日里水分蒸發可使空氣濕潤涼爽,水的功能和其審美要素配合,可以產生豐富的變化。園林中只要有水,就會顯出活潑的生氣。非山之住水,不足以見乎周流,非水之住山,不足以見乎環抱,石濤這些精辟的語句道出了山水相依才可使園林景觀動靜相參,豐富完整。由此看,求得一個完善的理性主義水體還要有水之形態發揮作用。
猶如帶狀水體給人以流暢、曲緩、變化通靈的視覺心態,塊狀水體大的可求得納千頃之汪洋的藝術效果,小者帶給人以安寧、靜穆的氣氛。這便需要對天然水體進行有目的的整合,或對人造水擬自然化改造求得神似,而非形似,創造情景兼得,物與神游的理想水體。
中國園林中的水體依這種理性精神構建設計營造出特定的文化氣氛,水在各個環境中體現著一種關懷,不知不覺中凈化了靈魂。不難看出中國園林中的水體景觀是在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懷下的理性主義解構。水體不單是個體欣賞的去處,而且是寄托著豐富文化內含的審美實體。其功能遠遠超出了水體自身的自然屬性,而進入了審美理想的情景中。水的性情,水的精神,水與人的共鳴,是文人士大夫們借喻人格的媒介。配合著園林中的樹木、建筑、花卉、植被等,構成一幅完整的人文主義的圖形,園林的意義被大大的拓展了。作為中國園林中重要的景觀水體,負載著文化傳播的信息,不管這種信息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給予的,畢竟已成為園林景觀中具有多重性的理性精神。無論中國人和外國人走進中國園林景觀內都有一種不自覺的文化自醒,或低聲交流或注目凝思,即使那種個性張揚的人在這種靈靜的環境中也表現的溫文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