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我國素有“竹子王國”之稱, 在北起遼寧、南至海南、東迄臺灣、西至西藏的廣闊領土分布著400多萬hm2的竹林和39個屬的500余種竹種,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竹國,竹類種質資源、竹林面積、蓄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1、2]。竹子在中國是一種圖騰崇拜,是一種精神。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愛竹子。北宋蘇軾的詩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人們對竹子的喜愛程度。在南方盛產竹子的地區,竹子在人們的日常的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竹樓、竹床、竹凳、竹籃、竹筏,到處都是竹子的身影。竹筍則是很好的食材。在古代,竹筍就已成為進貢朝圣的貢品;在我國佛教中,有不少名菜都是以竹筍為原料的。竹子全身可入藥,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竹子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園林,是同中國園林一同成長起來的,可以說竹子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色。竹子還被引種到國外許多國家,隨著對竹子物理化學性質的逐漸認識,全球掀起了一股竹子熱,竹制品更多地走向了尋常百姓家,竹子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1 衣
我國人民很早時候就開始了對竹子的利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竹簪、竹篦、竹冠等服飾用品。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以竹為衣則更為常見。時至今日,不少地區仍保留著穿竹戴竹的穿著習慣。例如毛南族的花竹帽,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人們時常佩戴的斗笠也是以竹為原料制成的。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由竹子加工而成的高科技產品也成為了新的衣著。將竹子制成竹漿粕, 再經過人工催化將纖維素含量35%左右的竹漿纖維提純到93%以上,就成為了可用來制作服裝鞋帽等的原材料——竹纖維[3]。竹纖維表面光滑,內部多為網狀結構,截面呈天然中空,大部分接近圓形,有的為梅花形排列,邊沿具有不規則的鋸齒形,縱向表面具有光滑均一的特性,呈多條較淺的溝槽,可以在瞬間吸收并蒸發水分,所以,竹纖維吸濕散濕性居各纖維之首,被稱為“會呼吸的纖維”,織物被稱為“會呼吸的面料”[3、4]。竹纖維這種抑制細菌滋長的性能優于經過后整理獲得的抗菌性,且抑菌性不會對人體皮膚造成任何過敏性反應,具有很好的保健性能[4]。因此,竹纖維紡織制品具有良好的穿著性能,吸濕、透氣性好,手感柔軟,懸垂性好,易上色且染色色彩亮麗,耐磨抗菌,穿著舒適。而且它能讓人們享受到回歸大自然的感受。竹纖維服裝一經推向市場,就受到了廣泛的追捧。目前,市場上已經可以見到竹纖維制成的內衣、睡衣、浴衣、T恤、襪子、西裝等。
臺灣研究人員以臺灣地區生長4年以上的成熟竹材為原料,用傳統土窯加溫700度將其炭化,并活化精煉,制成竹炭粉末,然后滲入原漿,經特殊抽絲、紡和混紡,制成紡織品。竹炭的多孔性結構,不但對苯、酚、甲醇等有害特質具有吸附、分解和除臭功能,而且還能調濕透氣和抑菌。竹炭紗遠紅外線放射率高,保溫蓄熱效果好,適合做保溫織物。目前,竹炭紗已經廣泛用來制作成衣布料、織帶、運動織物、保溫襪、圍巾、窗簾、隔屏、寢具布料和鞋墊等成品。現在臺灣竹炭紗每月產量可達20噸,年產值約7200萬元新臺幣(34新臺幣合1美元),為相關產業創造12億元新臺幣的商機。利用納米技術將竹炭粉化,再通過熔融紡絲程序把竹炭均勻地融入聚酯纖維中,從而制成竹炭纖維,竹炭纖維在日本市場有“黑鉆石”的美譽,不僅具有自然和環保特性,更有抗菌、負離子等多種功能,適用于生產貼身衣物和防護型紡織品[5]。
2 食
2.1 菜肴
竹筍是我國的傳統素食品種之一,是“一種全能型營養蔬菜”,營養成分比一般蔬菜高出1倍以上。其味鮮可口,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纖維含量高,具助消化、防便秘、減肥胖、防癌等功能[6]。竹筍被譽為“蔬食第一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大禹治水時代竹就被食用。《尚書·禹貢》中記載古代揚州和荊州的貢品中有“苞”、“菌”,專家認為是竹筍或其干制品。可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古代人就把竹筍作為貢品,成為貢王侯貴族們享用的美味珍饌[7]。
竹筍菜肴在我國的廣泛發展得益于寺院的素齋。兩晉,佛教傳入我國。作為我國素食主要原料之一的竹筍,也隨之融入了素齋。南北朝,梁武帝蕭衍以帝國之尊崇尚佛學,終身吃素,客觀上起了積極倡導素食的作用。唐代,除僧侶外,不少世俗之人常年在家吃素,素齋融入民間,民素、官素、齋素開始了相互滲透融合。宋代的素食之風尤為盛行,竹筍菜肴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宋高僧贊寧寫了一本食筍的專作《筍譜》;另一位著名高僧濟顛和尚還寫下《筍疏》一詩,稱竹筍為黃金;以寺院為起點,開創了“素菜葷作”的先河。竹筍因易于雕琢而被視了主要制作原料。明清是我國古代素食全面總結的時期,烹飪技藝日益精湛,特別是寺廟“香積廚”的“素菜”在做工上有了很大提高,竹筍菜肴在素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8]。隨著歷史的發展,竹筍菜肴日益發展壯大,其中不乏名菜名點。《中華飲食文庫·中國菜齋大典(素菜卷)》就收錄了110只竹筍菜齋。
人們在滿足以肉、禽、蛋、奶為主的副食品消費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崇尚更自然、更健康的飲食。于是,素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對動物的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素食主義的發展。竹筍作為一種完全營養的天然保健食品,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鮮筍除可食用外,還可加工成筍干、筍絲、筍罐頭、酸筍等制品,是獨特的美味佳肴。
竹子結的果實,我們稱之為竹米。竹米形如麥,通神明,輕身益氣,可以食用。竹子開花結實,多在大荒之年,竹米成了糧食的有力補充。據志記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 昌化箭竹(玉山竹) 開花結實,民賴以充饑。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夏旱,民饑,靠竹實、葛根充饑。1960~1962年,正值災荒之年,浙江天目山區,箬竹大面積開花結實,年產箬米100~ 150萬kg,其中桐廬縣采集竹米30~40萬kg,大大緩解了當時荒年糧食不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