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1968年的一句話,開始了一場千萬人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我與無數(shù)十七八歲的老三屆也就無可選擇地成了插隊知青。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段煎熬和歷練,是我們?nèi)松鸩矫鎸简灥牡谝淮嗡ご颉kx開父母、離開城市,插隊的歲月,我們與很多農(nóng)民結緣。今天偶與友人談起往事,翻看我?guī)啄昵皩懙募o念下鄉(xiāng)四十周年的文章《給毛主席三鞠躬》,呼啦啦想起插隊的后山根和四叔一家,不能自已。幾十年的思緒泉水般涌來,迫使我寫下知青歲月里我和他們的故事,以求尋找靈魂的歸宿。
一
四叔叫吳恒仁,兄弟六人都住在后山根村,想必是老輩闖關東定居在那深山更深處的傳人。四叔四嬸育有兩女一子,在我插隊的1968年,我18歲,他們的大女兒吳秀花17歲,二女12歲,小兒子5歲。四叔的丈人家姓姜,我們知青隨孩子叫姥爺姥姥,他們前后院住著干打壘的土房,草苫的房頂,東西廂房,大鍋做飯,火炕取暖。院子里是劈柴和雞鴨,種著青菜,陽光照過來暖洋洋的,典型的東北農(nóng)家。
四叔四嬸年近四十,農(nóng)村人顯老,但很友善慈祥,面容體態(tài)特別像電視劇闖關東那兩口子。四叔為人豪爽仗義,嗓音洪亮,在屯子里很有擔當,很有威信。四嬸方臉大眼,和氣愛笑,待我們知青極好,見我們十七八歲的城里孩子下了鄉(xiāng),處處照應關心。每當看見我們知青下了工,在屯子里閑逛,就喊我們進院子,摘架上的黃瓜西紅柿給我們吃。離開以后幾十年了,在全世界再也沒有吃過那樣清爽甘甜的頂花帶刺的黃瓜,掰開起沙的柿子。趕上他家吃飯,不管自家夠不夠,四嬸也要給我們盛上一些,農(nóng)家新糧食,青菜沾雞蛋醬,那個香啊!
二
吳家兄弟六個都是種莊稼的好把式,村里無人能比。最能干的是老五,總說家里太窮,渾身的力氣沒地方用,讓我們知青給他在城里找個扛包出大力的活,掙錢就行,不怕累。老五兩口三十出頭,人高馬大的,連生了五六個孩子,最大的不到十歲,幾乎一年一個,分不出大小男女。早上下田前吃飯不用碗筷,直接用飯盆給娃們填鴨式地挨個用手往嘴里塞。喂完關上門就走,任憑娃們哭睡拉撒。晌午回來撿起滾到地下哭夠了睡著了的孩子,擦一把屎抹一把尿,再喂吃喝,喂飽了再下田。豬一樣的孩子豬一樣的壯。
東北鄉(xiāng)下的土炕上都有一個煙笸籮,大家圍著說話,卷煙抽。知青不抽,只覺得嗆得慌,大人孩子的一屋子,很是熱鬧。四嬸很愿意問我們在城里的家境,她17歲的姑娘秀花已經(jīng)出落成人,常常躲在門外聽我們說話。姜姥姥家的大兒子叫姜春華,只比我們大一兩歲,都是孩子呢,他卻已經(jīng)成了親。姜春華是農(nóng)村難得一見的好小伙,會說會笑會玩兒會干活,我們是極好的朋友。我下鄉(xiāng)臨走時爸爸把他的手表給我戴上了,瑞士產(chǎn)羅馬牌帶日歷的那種,那年月在北大荒戴瑞士表比現(xiàn)在大款帶個幾十萬的名牌還扎眼。姜春華看見我戴手表,新奇的不得了,眼珠子離不開,磨蹭讓我借給他,說好戴七天。那七天比他娶媳婦還高興,舍不得還,還是姜姥姥罵著才遞給我。
還有一個二十多歲的清瘦青年,四叔家的鄰居,是個地主的兒子,好像專科沒讀完趕上文革跑回來的,我們又不好問。他成分不好又說不上媳婦,我們得保持距離,從來不去地主家,只是從門前過看著院子里很整潔。他讀過一些我們知青沒讀過的書,干活的姿勢又特別帥,我們也就劃不清界限了。拔草鏟地時,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聽他講《西廂記》,張生與崔鶯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聽他講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覺新、覺民、覺慧。文革時期講這些就是放毒了,但他放的毒我都牢記在心,每句話我都恨不得吞到肚子里去,就像高爾基在上社會大學。老人家讓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實際上地主階級也在教育我們。
三
我們插隊的地方是大山溝里,幾近原始,到處的野生蘑菇、木耳、榛子。夏天轉過一個山梁,會有一眼望不到邊的野生黃花菜,可比美術館的油畫美多了。山里是無盡的紅松和白樺林,挺拔茂密,巧手的村民用樺樹皮編織出各種器物,藝術品一般。沒有廣播沒有報紙沒有電燈電話,鮮有世外消息傳來,我自己裝的636型單管半導體是我唯一聯(lián)系世界的寶貝。山村民風古樸,家家院子都不上鎖,人走了,用根繩子一套。下田干活,北大荒的地壟長得沒有盡頭。晚上收工,犁杖鋤頭就仍在地頭,明個兒接著干,沒有外人會光顧。
村前有一條石子路,往回走二百多里有火車站可以回家,往前走是什么地方,我們都不知道。村里人說這是戰(zhàn)備公路,山里有軍隊,我們從來沒見過。有一天我們下工沿路往回走,草叢中突然驚起一只鵪鶉,慌亂一飛撞到樹枝上,我們撲上去捉住,歡天喜地回到知青點,一只小鵪鶉燉了一鍋湯,十八個知青喝湯都說沒味兒。
農(nóng)村人土生土長,皮糙肉厚,蚊蟲就專咬城里來的白嫩知青。白天蚊子不算厲害,小咬厲害。比小咬更厲害的是瞎蠓,就是牛虻,沖上來就叮,打都來不及,牛皮都能叮透,當時鉆心地疼,馬上紅腫起包。晚上臭蟲不算厲害,跳蚤厲害。土炕土地陰涼潮濕,到處都生那東西,天黑了咬腳咬腿,到夜里身上亂竄。一片片的腫包一片片地撓,撓破了就生黃水泡再結痂,再咬再撓,苦不堪言,女同學為此直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