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摘 要: 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即是對濱水區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過對城市濱水區的規劃,使該中介景觀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亮點,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濱水景觀規劃是在尊重濱水區特有的自然規律,考慮其所處城市環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核心,通過把濱水區的景觀有機融入城市整體景觀規劃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動達到統一和諧的境界。
關鍵詞:濱水景觀;規劃;類型
1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的分類及特點
按照地域環境的景觀形態,現代城市濱水景觀一般可分為以下4類。(1) 濱江型:是較為常見的濱水景觀類型,以江、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濱水景觀。4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國際化大都市亦是沿著大江大河而逐漸發展繁榮起來的。此類城市濱水景觀通常依據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規劃布局,屬于自然流域型景觀格局,在未來城市發展建設中,如何順應這種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證水系的生態循環、防治水系污染、凈化水體,是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2)濱海型:很多著名的現代濱海城市,如美國的邁阿密,阿聯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澳大利亞的悉尼,我國的上海等均屬此類。其城市濱水景觀一方面具有優越的“3S(陽光、海水、沙灘) ”自然旅游資源和潛在的人類聚居環境的吸引力,同時也面臨臺風、土壤的鹽堿化等不利的自然條件,尤其是土壤的鹽堿化,極大地阻礙了這些濱海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以及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如何發展綠化是現代濱海型景觀規劃面臨的最大難題。( 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或經濟發達的旅游觀光勝地,我國的杭州西湖、蘇州金雞湖、張家港暨陽湖等許多環湖而建的城市濱水區均屬此類。這種城市濱水區具有典型的中國園林格局,自然水體多居于城市中心,對于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這種城市濱水區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我國的太湖,由于匯集各種工農業和生活污水,水質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重,水生態環境急劇退化, 治理要經歷一個漫長的修復和穩定過程。(4)洲島型:以島、半島或洲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圍的城市濱水區,如上海的崇明島、橫沙島,浙江的舟山群島,廈門的鼓浪嶼和寧波灣頭地區,均屬此類。與大陸相比,島嶼生態環境脆弱、物種貧乏、資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環境。因此島嶼最適合暫時性的人類聚集活動,可將其規劃成集旅游觀光、休閑療養于一體的度假勝地或作為自然環境保護區。
2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理論基礎
2.1.1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人各種需要的同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一種發展模式。該理論強調一種永續發展,不能只顧及眼前利益,片面考慮問題,應著眼于全局,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用長遠的眼光進行濱水景觀的規劃,合理處理各種景觀元素之間的關系,協調各種不同性質景觀之間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固有規律來規劃景觀,力求規劃出的景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順應時代潮流,經受住歲月變遷的考驗,最終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1.2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基于生態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生態規劃”是指運用生態系統整體化的觀點,對規劃區的自然生態因子和人工生態因子的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應的重視,研究區域內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等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對策,以促進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持續共生、協調發展,實現社會文明、經濟高效和生態和諧。
2.1.3 旅游游憩學
科技的進步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給人類帶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當今很多城市都面臨如何處理好市民閑暇時間的去處這個現實問題,具體表現在體育設施少、公園綠地少,業余愛好難以實現,想散心找不到娛樂場所等需求與設施供給之間的矛盾上。城市濱水景觀承載著人類的活動,包括物質層面和文化層面兩方面內容,并常常具備旅游與游憩的雙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論在城市濱水景觀規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1.4 環境行為學與場所分析理論
環境行為學也稱環境設計研究,是研究人與周圍各種尺度物質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環境行為學不僅為建立環境秩序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城市環境的個性特征提供了判斷方法,是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場所分析理論是研究城市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論,它以現代社會生活和人為根本出發點,注重并尋求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深層理論。隨著以人為本觀念的深入人心,現代濱水景觀規劃越來越關心人的需求,探求人與環境的共存關系,追求生存環境的特色性,不斷呼喚人性場所的出現。
3 國外濱水景觀規劃案例賞析
3.1 哥本哈根濱水景觀規劃 哥本哈根濱水景觀規劃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使市民接近、體驗、享受濱水,從而達到一種新的生活境界為宗旨。
3.1.1新海濱公園
阿瑪島與瑞典城市馬爾墨(Malmo)隔海相望,馬爾墨大橋將2個城市緊緊相連。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瑪海濱公園(AmagerStrandpark)是規劃師在遵循風向、海浪及氣流的規律下設計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島,曲折的海岸線自然延伸, 最東的觀景點把島嶼分成南北2塊———從南向的海灘上可以欣賞通向馬爾墨的大橋和對岸高樓及哥本哈根機場;從北向則能欣賞巨型圓塔、彩色煙囪,以及聳立在海上一字排開的白色風能發電機等工業景觀。島上的觀景點、服務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為人工景觀建筑,海灘和沙丘則在設計上使其趨于自然。公園的內海淺水區是游泳者和皮劃艇愛好者的樂園。整個公園的設計沒有任何歷史與政治的痕跡,而是當代人生活方式的體現。它提供了城市中人與自然對話的空間與平臺,成為市民青睞的休閑場所,體現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觀規劃發展方向。
3.1.2 體現現代風格的創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區濱水地帶,成片的傳統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邊的傳統建筑成為哥本哈根最為耀眼的濱水景觀和城市觀光地帶。體現現代風格, 位于霍爾曼(Holmen)島上的國家大劇院(National Opera)和內海邊的新皇家圖書館(Royal Library)以及諾迪銀行總部(NodeaBank)與緊鄰的傳統建筑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哥本哈根水上游覽的新景點,而位于阿瑪島上哥本哈根大學校園內運河邊的新學生宿舍( Tietgen Hallof Residence) ,也成為該校最具創新意識的建筑。
3.1.3 展現運動主題的體育景觀
在不斷變化的城市空間中,運動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海邊的海港公園(Havne Parken) 是最受市民歡迎的濱海景觀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頭造型的跳臺是城市年輕人的親水場所,成為哥本哈根獨一無二的體育風景。位于阿瑪海港(Amagerhavn)邊的青年水上訓練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與周圍環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來濱水景觀將以拓展新濱水旅游、創建親近濱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適應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為主進行發展,以實現城市濱水景觀的和諧與繁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創新的景觀規劃,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觀和新形象。
4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類型研究
4.1.1 生態保護型規劃
由于面臨的是城市濱水地帶,尤其是像洲島之類的濱水區域,其自身的景觀和自然生態系統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調節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強烈或持續性干擾,其生態系統極有可能受到破壞而永遠無法恢復。因此,這些城市濱水區景觀不適合過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開發強度也應避免“密集化”,還應嚴格限制各種人為活動,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反之,我們應當對城市濱水區獨特的生態、自然景觀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濱江地帶就可以建設成“綠道”這種景觀形式,既保護了自身的生態系統,同時通過連接其它各種類型的城市綠地,形成更大范圍的生態網絡,從而維護了整個地區的生態平衡。對于這種城市濱水景觀的規劃理念不應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觀的大量堆砌,而是朝著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發展,體現生態優先的原則。
4.1.2 生態修復型規劃
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類型的濱水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目前,生態破壞突出表現在河流被裁彎取直、攔截隔斷,“渠化”現象嚴重。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除了立即阻止各種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對被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外,還需要更為深入有效的進行生態修復。生態修復是指遵循生態學規律,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對環境或生態系統本身進行修復。它強調大自然的循環再生能力,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生態修復既有利于減少人力、財力、物力的投資,又能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給生態系統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生態修復是現代濱水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的濱水區規劃出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濱水景觀已成為各國景觀規劃師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4.1.3 高密度開發型規劃
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還有一種高密度開發的發展趨勢,由于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寶貴的景觀空間,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諸多綜合效益,這是其它景觀空間無法比擬的,因此,城市濱水景觀總的發展趨勢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開放性,它必須面向大眾,服務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來客,而不再是被某些個人,小集體所占有的私人空間,成為他們的“后花園”。要想提升濱水景觀的公共性與開放性,需要更多的戶外活動空間、植被綠化、開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觀環境,如在日本東京海灣區都城新中心開發規劃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區規劃、商業區規劃、市政設施規劃、防災規劃和交通規劃5部分,旨在創造一個具有良好濱水景觀、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安全抗災的城市。因此,這些城市濱水區將朝著高密度的景觀環境建設的方向發展。
4.1.4 旅游游憩型規劃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不斷增加,放松身心,緩解各種壓力是現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濱水地帶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比其他地區擁有更為有利的娛樂游憩環境。蜿蜒曲折的濱水岸線,浪花翻騰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蔥蔥的小島,都是令人賞心悅目,極其向往的自然風光;在城市濱水區還能開展各種水上娛樂游憩活動,滿足人們的親水天性,因此,城市濱水區往往被建設成城市公園為全體市民服務。城市濱水區無論對于城市居民還是外來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場所,是城市形象的點睛之筆和城市名片,隨著休閑文化時代的到來,以RBD為標志的娛樂休閑商業區必然會成為當今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又一大趨勢。
5 結語
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憑借著臨水聚居活動,人類創造了優美的濱水景觀。隨著現代人類文明智慧的加速演進,現代與未來人類對于濱水景觀及其承載的濱水聚居環境的偏愛必將與日俱增。從濱水而居到濱水而聚,伴隨著當今全球化的城市轉型,景觀環境生態優先,景觀環境建設的高密度、復合功能與公共性等,這些以城市濱水區景觀化為標志的城市濱水區發展理念已經為世人所矚目,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