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前言
“文化大革命“,一種本只屬于中國六七十年代的人類歷史現象,今天以變異的一種方式在中國各大城市濱岸競相上演。幾乎每一個有河流經過的城市,無一幸免地都擁有幾道“引以為傲”的防洪大堤。試問,諸如此類被堂皇冠以“保障生命安全”的高科技河流渠化工程,是否真正科學地解決了民生?是否真正遵循了自然與生命的規律?再者,城市的記憶、美感、活力與生態循環又何在?大之,如此造成一個個形同枯槁的僵硬城市濱水形象,則“偉大復興、美麗中國”之夢想又焉存?
本著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在成都金堂的北河三角洲上,推崇用一種“反渠化”的新景觀方式,去嘗試解決城市濱水區域的相關問題。
簡介
金堂,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帶,歷史上的成都東大門。如今,是大成都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河三角洲景觀公園,地處北河南面的三角洲濱岸區域,周邊城市功能為居住、商貿、旅游等,這一地區是金堂城區近期向北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發展及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三角洲景觀公園,將作為城市濱水區域復興項目,推動城市的更新發展。
公園的整體設計針對三角洲濱岸地帶的自然基底和人文場所的土地發展需求,采用藝術與生態并行的設計手法,力圖創造自然景觀的戲劇化展示、人文景觀的戲劇化體驗、生態度假的戲劇化參與等獨特藝術場景,實現濱岸區域的活力再生與景觀體驗。在具體設計的處理上,提出在濕地技術的功能處理與設計技術方面實施綜合化策略,保證河岸防洪需求與旅游體驗的同時,要最大限度體現出生態濕地的創造與自然基底的回歸。故擯棄“渠化”的堤壩方式,選擇退臺式的護坡處理,有效保證生態化、群組化、區域化的節奏尺度空間,利用自然景觀的有效融入退臺,保護堤岸濕地生態的可持續性;復興碼頭文化的歷史存在,構建時代背景下的戲劇化新型景觀體驗;同時在這片基底空間上合理的放置旅游體驗及生態休閑行為,建立起人文活動與自然生態共生的場景體系,使原本荒涼的河灘濱岸升級成為極具城市活力的現代生態人文場所。
我們試圖建立這樣一個新型景觀公園系統,去解決成都市經濟發展升級和土地自然生態循環之間的矛盾。城市要安全、要環境、要發展;土地要生態、要自然、要循環,不能只是單方面的“渠化圍攏”或“綠化覆蓋”下的簡單狀態,應該是綜合城市發展與土地需求的因素而編織出來的科學場景。特別反對這種簡單“渠化”或綠化“修飾”的行為,提倡采用有效的設計手法,“去引導,去建立,而不是去破壞”這片土地的再生。在三角洲公園景觀設計里,“記憶的碼頭、共進的折線、呼吸的退臺、繁榮的濱岸以及返璞的自然”成為了這片土地未來的景象,同時也是編織這片科學場景的景觀手段。
實踐
①記憶的碼頭
“拉不完的趙家渡,填不滿的成都府”,碼頭文化是金堂歷史上濃重的一筆。昔日,穿梭的船只、繁忙的身影、燈影搖弋下的槳聲、鴛鴦、沙灘在水草中嬉戲,是歷史背景下這片土地的優美、鮮活場景寫照?!巴诰虮A艉驮佻F提升,城市與記憶共同成長”是對這塊濱水區域的文化定位,也是對歷史和地域特色的尊重。設計構建一個形態連續的現代碼頭場景,錯落分布在水與岸的交界處,串聯起城市與水的縱向聯系,編織出游船、沙灘、碼頭、野鴨以及水草相互融合的戲劇化場景,創造出文化體驗與景觀游憩交融再現的美景畫面,與此同時也對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與升級。
?、诠策M的折線
“與洪水為友,與漣漪共生”,選擇一組變幻流動的折線,塑造場地的形體靈魂。從橫向水平上根據水流的走勢設計與水紋進退吻合的波紋折線,在立體空間上依據不同時間段的水位變化形成與水位標高相共生的退級平臺,意在能讓洪水變化與人為活動可以相互尊重,實現有序和可控的景觀格局。從而在立體空間上構筑出一個兼具防洪功能與景觀體驗的復合空間,形成有良好視覺體驗的生態防護工事和有獨特親水體驗的景觀濱岸場景。有效地避免了單調死板的防洪堤壩的產生。促使這種原本危險、單調的城市邊緣地帶成為可供親近體驗的自然景觀公園。
?、酆粑耐伺_
折線和場地空間落差形成的濱岸退臺,展現出一個有序列層次的空間體驗界面,采用生態的手法對退臺空間進行設計塑造,使生態濱水形象形成。退臺的擋墻打破傳統的混凝土建造方式,利用河灘卵石砌筑而成,以生態的方式減少對自然系統的破壞。同時對應標高在不同平臺介入相應喜水性、耐干旱、固土防沖刷等特征的生態植物系統,促使生態鏈的循環貫通及可呼吸的退臺濱岸的形成。在這種城市與水域資源交接的地帶,起到真正的城市與水資源之間的生態紐帶效果,編織完整的生態格局,而不是表象綠化貫通實際生態隔離的生態斷層地帶。
?、芊睒s的濱岸
與時代同步,“筆墨當隨時代”。設計中融入可生長的體驗文化創新理念,在生態本底的基礎上,以組團的方式置入少量的旅游體驗服務設施(咖啡、茶室、酒吧、休閑餐飲,主題會所),增強場地的體驗維度,更重要的是完善現代景觀的游憩功能。立足生態與文化,結合旅游體驗營造一個趣味、復合的公共景觀空間,以極強的包容性讓體驗者樂駐于此,從而融入城市文化與品牌的展現,以生態繁榮濱岸的形式滿足城市時代發展需要的訴求。
?、莘佃钡淖匀?br/>
三角洲城市濱水公園同比其他的城市公共空間更注重對生態環境的利用和打造,嚴格意義上講設計提供的是一個更極致化的生態體驗場景,讓自然價值和體驗價值得到雙重最大化發揮。從技術上來說是生長型的公園空間形態,最終落地成生態型的景觀復合空間,一個返璞自然的城市空間。 生態、自然野趣的濕地景觀群落(大面積群植的蘆葦、蘆竹、千屈菜、鳶尾、再力花、梭魚草等天然植物形態),疏林花田景觀景象(基底以觀賞草、草花地被為主的花田,點綴種植蘭花楹、桃、木芙蓉、垂柳、水杉等景觀樹種),與其交織的城市文化、景觀行為、旅游服務呈現出以自然為底的在生態生長形象,形成返璞歸真的自然景觀空間。
后記“反渠化”
“神“的復活,人也將永續。地球是一個活的“女神”,她的生產、消化以及自我調節各種自然的盈余和虧缺等等,都是自然系統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生態服務。增強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妙方不在于用“高科技”來武裝自己;城市的經濟需求與擴張,也不應該以破壞土地的生命系統免疫力為前提。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讓土地生命系統活力再現,才是科學解決城市環境、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城市試圖用“渠化”的手段去獲取更多的土地經濟利益和生命安全保障,實則是在挑戰人類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