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上海的走火入魔,也許就是從石庫門開始的…… 石庫門心態
石庫門住宅最初是為一家獨門獨戶居住而設計的,由于人多房少,后來逐步分隔成由多戶人家群居雜處的大雜院。每家五六口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一指厚的木板隔開的半間屋里進行。長期居住在這樣環境里的人們,從心理到靈魂都會不自覺地產生變態和扭曲,上海人的“石庫門心態”就這樣無可選擇地形成了。近年來,上海人居住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紛紛告別了石庫門,但沉積在上海人心靈深處的長久形成的“石庫門心態”卻不會隨著石庫門的消失而消失。
上海人的表情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沒有表情。大街上,男人們總是西裝革履,表情嚴肅,一身正派的模樣;女人們個個時尚端莊,一臉平靜,洋溢著充實而幸福的激情。他們嘴巴緊閉,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在暗中使勁,他們目不斜視,一直望著遠方一個不確定的方向,那是他們心中的目的地。一個人們總是敬而遠之的城市,要想讓大家喜歡它進而熱愛它,大家顯然失去了耐心。
上海人的偽貴族氣和偽紳士風度從上個世紀初就開始有了雛形并逐步泛濫開來。許多上海人家把舊家具、老照片、老式手搖唱機等東西擦洗得干干凈凈,擺放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似乎這樣一來,就會變得很優雅、很貴族、很文化。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名聲一直不好。最讓外地人容忍不了的是,上海人說并不好懂的上海話時那種旁若無人且嗓門極大的架勢。到過上海的朋友都知道,所到之處,幾乎所有的人都講上海話,少數服務質量高的窗口行業除外。“外地人”三個字在上海人眼里,已經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人的等級劃分。用“外地人”罵人是上海人的發明,在全國絕無僅有。上海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蘇北人,居然張狂到這種地步,是不是找踹啊?
上海人是小市民,膽子也小,缺乏探索精神,計劃經濟占主導地位時間之長就是明證。在上海,面對入室搶劫的歹徒,主人一般都是給錢了事,很少發生流血傷亡事件。如果你聽見上海人說“不得了”,你以為真的不得了,那你就老土了,這只是上海人的一句口頭禪,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不得了的。上海這個城市充滿著矛盾,而且似乎也是一個悖論:一個銜接中國古今、吞吐世界風云的大都市,居然有著那么多的小市民。這些小市民的“小”和大上海的“大”,實在不匹配。
上海是國內最早叫喊著要建成國際大都市的城市,甚至自以為是地認為上海已經是國際大都市了。的確,建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優勢是明擺著的,但上海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上海的國際性還遠遠不夠。上海也似乎認識到了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是接二連三地申辦和舉辦一系列國際性的重大會議和展覽。問題是一個城市的國際性,絕不是可以靠幾個國際會議和展覽就能解決問題的,一個城市的國際性不僅是經濟的更是文化的,是一個城市的整體素質和魅力的綜合體現。上海“貪大求洋”的性格聞名海內外。上海是一個“不管誰搞第二,自己只想當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對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斜拉橋要建世界上最長的,金融大廈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列車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不一而足。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歷史往前翻閱100年。上海的歷史太短了,上海灘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風景,上海灘寬闊但不厚重。因為沒有多少文化積淀的歷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許多高檔大氣的西洋建筑外,沒有什么名勝和古跡供人游覽。
上海似乎要“橫下一條心”來改變這一局面。又高又大各具特色的建筑物隨處可見,但卻沒有讓人看見中華民族的風骨;各種版本的《天鵝湖》一演再演,市民再也難以看到其他芭蕾經典;上海大小公園都豎起了各式各樣的雕塑,然而看雕塑的人比雕塑本身的表情還無動于衷;酒吧里常年放的歌曲還是《夜來香》等幾張老唱片。有人說上海是經濟一流政治二流文化三流的城市,更風趣的說法是,上海的文化并沒有衰落過,因為它從來沒有興起過。
上海的確是塊寶地,既可以擁抱世界,又可以南北聯手。將近一個世紀的輝煌,使上海沒有理由也極不情愿輸給別人。許多年來,上海對外界的批評總是采取兵來將擋的辦法,甚至懷疑“來者不善”。對上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陶醉和得意忘形總是孿生姊妹,其結果總是可怕的。那么,在未來的日子里,阻礙上海發展的軟肋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