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實質上源于城鄉磁體的概念,描述了城市與鄉村的相互引力。事實上,我們理解的城鄉磁體應當指的是廣義上的城鄉磁體,涵蓋自然與文化兩方面的含義。霍華德在他給出的三塊磁體中,人們往往會選擇它的田園城市磁體。這不單是喜愛田園城市字面上的生態意義,而是在田園城市中所能兼顧享受到的舊有城市和鄉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即復合的城鄉文化體驗。" />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實質上源于城鄉磁體的概念,描述了城市與鄉村的相互引力。事實上,我們理解的城鄉磁體應當指的是廣義上的城鄉磁體,涵蓋自然與文化兩方面的含義。霍華德在他給出的三塊磁體中,人們往往會選擇它的田園城市磁體。這不單是喜愛田園城市字面上的生態意義,而是在田園城市中所能兼顧享受到的舊有城市和鄉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即復合的城鄉文化體驗。">
1、全球化語境的文化維度詮釋
全球化語境下的城市空間文化更深刻地表現了城市文化的內涵。當代城市在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下,各系統要素高度自由流動和緊密作用,城市空間文化生態系統的創造性、內部空間文化生態網絡聯結的微妙與復雜程度已遠非歷史的城市所能比擬。城市的天性使得城市生態系統對城市社會生態位不斷地進行創造和再分配,隨著創造過程邊際效益的降低,城市內部集聚、競爭與協同的各種要素自然向外尋求擴張。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為城市空間文化生態系統的繁衍推波助瀾。目前世界上幾大跨地區、跨國界城市帶的存在與發展即是重要的標志。
2、當代中國城市空間文化的歷史與時代背景
2.1 歷史背景:中國傳統城市空間文化特征及其景觀
區別于西方商業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中國古代的城市更多的源于政治布點,軍事防御或自然經濟發展的需要。城市的要素構成基本對應于這些需要,簡單而自成體系。歷史城市空間的中觀層面上,各種空間要素的布局通常依據自然風水定位,模擬“天人合一”的宇宙結構模式,圍繞宮城、府衙等政治中心按一定的等級秩序展開,并以厚重的城墻層層環繞,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
2.2時代背景:全球化影響下的世界城市空間文化動態
概括全球化影響下的世界城市空間文化動態,可以總結為:城市社會文化聯結性的空前復雜化導致了城市空間景觀的高度復合。全球化的潮流推動了世界城市社會文化網絡聯結的復雜化進程,具體表現在兩方面:首先,全球化進程引發的城市社會分化導致城市社會的異質性增加。其次,全球化也在努力實現城市空間文化的同質化。
世界城市社會文化的同質化與異質化就是這樣在各自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又交織在一起共同增加城市文化聯結的復雜性。從現代建筑革命到其國際化潮流,直至世界城市空間文化的后現代、解構主義特征,以及近來的新城市主義傾向,這一歷史充分展現了全球化世界城市空間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及空間文化異質與同質變化的復雜過程。當代高度復合的城市空間景觀也反映了這一復雜進程,類似中國南京秦淮河邊的傳統城市空間與全球化空間文化物種—五星級酒店并置的空間景象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普遍存在的。
3、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空間文化變遷及其空間景觀
3.1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文化宏觀結構的變遷及其空間景觀
回顧中國傳統文化的網狀空間結構,它是一個柔性體系。在與外圍文化發生沖突的時候,頂多是網絡的邊緣或某一節點的消解,整個龐大的體系仍然按慣性擴展,自我修復,直至形成中國文化大同的局面。位于網絡節點的城市文化與其腹地的鄉村文化是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這一鏈狀結構的節點,依次為中國各個等級的城鎮。上海、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處于鏈條的頂端,中國諸多的小城鎮則普遍位于鏈條的末端,整個鏈條與鄉村完全脫離。全球化的強勢性決定了全球化文化強烈的主導性,這個鏈條因之有了明確的方向性,即文化要素從結構頂端至末端的單向流動。
單向的鏈條狀區域空間結構顯然是一種不利于中國城市文化的長遠發展的區域空間結構。鄉村傳統文化的萎縮,直接導致小城鎮傳統文化的萎縮,自下而上的文化流被阻斷。紐約、倫敦、巴黎的城市文化經過中國所謂的國際大都市的吸取后,他們的實踐經驗漸次傳及下級城鎮,或是由東部傳至西部城鎮。中國城市的文化實踐過程在這樣的潮流中要么被同化,要么被邊緣化。空間景觀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體現出被同化的特征,西部城鎮的邊緣化特征則較為明顯。
3.2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文化中、微觀層面的變遷及其空間景觀
具體到城市個體的中觀層面,當代城市規劃普遍以現代經濟理論和原則為核心思想,與傳統城市的建設理念徹底決裂。新城建設或新區開發大多直接效仿西方現代城市進行建設,深圳、浦東的建設模式具有代表性。與之相應,歷史城市高速、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亦表明他們與傳統文化割裂的堅定決心。在這一發展階段,全球化時代的城市要素組織與殘存的傳統城市肌理并置的強烈反差,體現出中國城市文化轉型期的景觀特征。
全球化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當代建筑創作,表現出的是混亂的景象。北京長安街的建筑符號特征高度概括了當代中國建筑文化創作的現狀。透過像國家大劇院這樣反映全球化文化與中國文化直接沖突的標志性作品,可以對中國建筑文化所處的尷尬局面一目了然。
4、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空間文化實踐方向及其宏觀結構體系建構
4.1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空間文化的實踐方向
可以肯定地說模仿西方現代城市的發展模式對中國來說是不長遠的。《關于城市未來的柏林宣言》指出:世界不再僅僅是國家的組合,更是城市相互聯系構成的體系。這揭示了全球城市網絡化發展的趨勢。令人遺憾的是,在全球城市體系構成的生態系統中,西方城市已經儼然處于能量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如果按照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態勢進程,本世紀的上半葉城市人口就將增加一倍以上。在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中,近鄰印度以及發展中國家另外那20億人口將面臨同樣的發展趨勢。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水資源以及能源危機顯然不可能支撐這種城市模式的持續發展。在全球資源稀缺的現實狀況中,發展中國家借用這種模式進行經濟起飛尚可,若按此模式謀求進一步發展,與西方城市爭奪金字塔結構的頂端位置,將引發的沖突及其后果就難以預料了。
以上分析或許也暗示了中國城市文化應當走生態的、地域的、技術創新或其它某條具體的全新道路,闡明了當代中國城市文化的實踐方向決不能在全球化城市文化的影響下亦步亦趨,首要的任務是致力于將現有的單向鏈條狀宏觀結構作根本性的改變。
4.2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城市空間文化實踐的宏觀結構體系建構
欲建構良性的宏觀結構以適應中國城市空間文化實踐方向的要求,必須首先加強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聯系,縮小城鄉文化差異,逐步恢復歷史上中國城鄉文化的一體化格局。這一格局的建立可以最有效地提升中國城鄉文化的整體水平,并將其作為最基礎的文化交流平臺參與全球化文化互動。小城鎮界于城市與鄉村的邊緣,是促成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交流與轉化的關鍵樞紐,也將是成為中國城市化加速進程發展的生力軍。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實質上源于城鄉磁體的概念,描述了城市與鄉村的相互引力。事實上,我們理解的城鄉磁體應當指的是廣義上的城鄉磁體,涵蓋自然與文化兩方面的含義。霍華德在他給出的三塊磁體中,人們往往會選擇它的田園城市磁體。這不單是喜愛田園城市字面上的生態意義,而是在田園城市中所能兼顧享受到的舊有城市和鄉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即復合的城鄉文化體驗。
既然城鄉文化磁體中鄉村的一極已經開始表現出它自然的引力,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居民對異于自己現狀的一種“回歸式”的文化追求與消費已經開始。那么,中國的城市文化實踐,若在現代大中城市周邊培育起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鎮,依靠文化磁體的功效可望興起城鎮的文化產業。
欲建構良性的城市空間文化宏觀結構,在重視城鄉文化磁體,恢復歷史小城鎮文化復興的同時,還不能忽略大城市這一塊分量頗重的文化磁體。許多大都市本來就是中國傳統城市文化的集中代表,譬如北京。在過去的20余年中,中國的大都市以其前所未有的氣概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化進程。這些大都市在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中,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一度十分突出,并得到重視和緩解。
按上述思考,若這樣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磁體建立起來,中國的區域都市文化圈建設則已顯現雛形。可以想象,最終形成且通過現代的交通和通訊方式所展現的中國城市文化宏觀結構,將是一個立體的,開放的網絡結構。位于這一結構底部的將是為數眾多的小城鎮,是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堅實的交流平臺所在,而其上部的區域都市文化圈支撐著最頂端的區域國際化大都市。這一結構兼有傳統平面網狀結構的柔性和文化雙向流動性的優勢特征,同時亦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現代城市體系垂直分工協作的經濟構成方式。
文章在此認為,中國城市空間文化以如此的宏觀結構體系為母體參與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與實踐,也許不再會困于被同化或被邊緣化的兩難選擇;中國城市的空間文化更能以其傳統的地域特色為本,真正走向世界文化和不同的多元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