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內涵與途徑

admin 2007-07-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對農業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服務首都、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

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對農業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服務首都、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對北京農業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提出:著眼踐行科學發展觀

中央提出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實際。立足于首都城鄉統籌全局,跳出農業看農業,北京農業的地位、價值、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對大城市地區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積極探索,是實現北京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途徑。
第一,農業地位的再認識——少數不等于小數。
在全市經濟總量中,農業增加值僅占1.3%;農業從業人員62萬人,僅占全市從業人員的7%。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值,都是少數。但是應當看到,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農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愈發重要和明顯。從首都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城鄉產業依存度增強,城市對農產品的數量要求越來越大,品種要求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業承擔的食品供給、健康營養和安全保障等任務越來越重;城市休閑產業正在向農業轉移,農業觀光、農村度假已經成為全市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從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離不開生態,都市型現代農業正是以保護生態為前提,與構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發展現代農業既能滿足生產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溝通了城鄉,促進了和諧。由此不難看出,農業雖是統計中的少數,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
第二,農業價值的再認識——隱性價值顯現化。
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首都經濟發展呈加速趨勢,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親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首選,特色優質安全農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給北京農業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農業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滿足人們“胃”的需求,而且體現在社會層面,其生態服務、生活參與的隱性價值也開始顯現,滿足人們“肺”、“眼”、“腦”的需求。據有關研究顯示,北京農田總服務價值為120億元,其中生態價值90億元,是產品價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高達2100多億元。農業的社會價值通過各種途徑顯現,農業科技園區成為中小學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農業觀光采摘園使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享受豐收的喜悅。通過科技手段的應用,農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其經濟價值也不斷提升。在拍賣活動中,一個西瓜賣到19000元,一個大桃賣到6800元,一個蘋果賣到66000元,一條魚賣到236000元……從過去時角度看,農產品的價格與價值確實發生了背離;但從未來時角度看,正是這種背離使我們看到農業的多元功能,它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實踐證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城市功能的延伸,隨著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農業的隱性價值將會不斷顯現,而且不斷增值。
第三,農業環境的再認識——優勢得天獨厚。
其一,市場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農副產品需求量超過800億元,特別是北京擁有潛力巨大的高端消費市場,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其二,科技資源豐富。中央在京農業科研單位有25家,全國18個國家重點農業實驗室11個在北京,市農業科研單位也有44家,農業科研人員達2萬人。其三,政策支持強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部門聯動、政策集成的機制已經確立。2006年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111.8億元,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改善。未來5年,全市人均GDP將從60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居民到郊區消費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
總之,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首都城鄉和諧的必然條件,是服務首都、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著力開發農業功能

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是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為載體,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大農業系統,目標是形成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
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都市型現代農業具有一些突出特點:
一是發展導向的差異性。傳統農業側重于以生產者為出發點,都市型現代農業,更加突出了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和市民消費需求的導向,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這種發展導向連接了城鄉,拉動了消費,促進了生產。
二是農業功能的多樣性。傳統農業主要是滿足食品需求,體現的是生產、經濟功能。而都市型現代農業除生產、經濟功能外,同時具有生態、休閑、觀光、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而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生態、生活功能將會日益突出和強化。
三是產業之間的融合性。傳統農業是封閉循環的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是開放循環的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城鄉要素流動,一產業必然向二、三產業延伸,二、三產業自然反哺農業,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互促,恰恰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必須發揮首都科技、人才、信息、市場和資本方面的優勢,整合資源,揚長避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關鍵是要著力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實現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統一。
1、開發生產功能,發展籽種農業。
  生產功能是農業的基本功能,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產業基礎。開發生產功能的核心是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突破口是發展籽種農業。北京是全國種質資源中心,育種機構眾多,每年新育成各類作物品種400個左右,建有我國唯一的肉用種雞原種場,擁有我國唯一自主知識產權的蛋雞品種,鱘魚和虹鱒魚良種繁育水平全國領先,其中鱘魚種苗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發展籽種農業正是揚北京科技資源之長,避土地少、成本高之短的正確選擇。
 2、開發生態功能,發展循環農業。
  近16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面臨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它既有生態修復的作用,又為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可能。具體實現形式就是開發生態功能,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資源循環、能源循環、產業循環。注重資源化,充分利用各種廢棄物,最大限度地向能源轉化,如發展沼氣、秸稈氣化和生物質能燃料。注重減量化,發展噴灌、微灌等節水設施,擴大中水回用,減少農業耗水量。注重再利用,節約使用生產資料,提高農業設施、設備的重復使用率。注重生態效益,采取適宜品種和技術實現耕地的四季全覆蓋。
3、開發生活功能,發展休閑農業。
  到農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在人均GDP6000美元的階段,已經不再只是一種時尚,而是一種生活需求。農業已經不僅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市農業觀光園已發展到1230個,觀光采摘年收入達10.5億元以上。發展休閑農業,既滿足市場消費需求,又實現農民增收愿望。對于消費者來說,都市農業既要有賞心的自然氛圍,又要有悅目的田園景觀,既能駐足觀看,又可親身體驗,寓健身于勞動之中,益醒腦于休閑之間。加上健康的有機農產品供應,消費者將獲得全面的“豐收”,充分的享受。
4、開發示范功能,發展科技農業。
  北京有很好的農業科技資源,理應在發展現代農業中起示范帶動作用,這是北京的功能定位所致,是首都農業的責任。要超前發展精準農業,圍繞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加快精準農業的推廣和普及,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品質農產品。要大力發展創意型農業,要搞好農產品的文化注入,面對高端消費群,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要發展體現先進技術與經營理念的農業科技園,如錦繡大地、小湯山農業園、順義“三高”、朝陽“蟹島”、世界花卉大觀園等,在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同時,成為現代農業的示范窗口。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途徑:著手建設綜合體系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途徑,就是深入實施“221行動計劃”,著手建設產業、科技、投入、市場、服務、組織等農業綜合體系。“221行動計劃”,就是摸清市場需求和農業自然資源兩張底牌,搞好科技和資金兩個支撐,搭建一個都市型現代農業信息平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堅持“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推進機制,重點推動四大農業體系建設:
第一,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摸清市場需求和農業資源兩張底牌的目的,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明確農業生產布局,培育區域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首都市場變化很快,如何用千姿百態的農產品,去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將是一項長期任務。北京郊區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性,山區、平原、近郊區位特征明顯,資源稟賦不同,農業布局要發揮比較優勢、錯位互補。在農業生產上,要立足于對廣大消費者負責,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發展無公害、綠色安全農產品。同時,注意高端消費群體,創造唯一性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要延長產業鏈、延長銷售半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各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落實產業布局,首先是做好都市型現代農業走廊建設,實現前瞻性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循環發展。
第二,建立科技服務體系。
  高新技術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北京要以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為重點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成為現代農業的創新源和輻射源,努力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針對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點,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組織重點攻關,把新技術、新品種無償提供給農民。農業技術推廣網絡是科技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是連接科研機構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要下力量完善這個網絡,強化公益性職能,放開經營性職能,開辟田間學校、科技入戶、遠程教育、信息驛站、科技示范戶等多種渠道,解決從科技到農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農業綜合信息平臺應根據農民和農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完善,更好地發揮作用。
第三,建立資金投入體系。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產業,單純依靠農民很難完成資本積累的過程,只有動員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投入體系,都市型現代農業才能形成可靠的資金支撐。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北京減輕農民稅費負擔的任務已基本完成,重點要在多予和放活上下功夫。政府支農資金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改進投入方式,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銀農合作”,選點聚焦,引導金融資本投入,放大投入總量;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資金對投保農戶予以保費補貼,提高農民抗御風險能力。同時,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
第四,建立組織創新體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組織、創新制度,是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以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完善扶持政策,加強服務、指導、培訓,規范內部制度,通過典型帶動,培育一批規模較大、規范發展、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提高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的整體水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因勢利導,依法、自愿、有償流轉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股田制、租賃+就業、向種田能手集中等多種途徑,既有效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又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支持和鼓勵各類農業服務組織特別是流通中介組織發展,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入市能力。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既是昨天實踐的結果,又是今天實踐的起點,更是明天實踐的方向。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出特色、發揮優勢創一流,不斷開創農業現代化的新局面。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步兵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看一级毛片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男人天堂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最新夫妇交换乱的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日本在线小视频| 日本zljzljzlj日本| 女人18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欧美日产中文|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用舌头去添高潮无码视频| 欧美夫妇交换完整版随便看|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 日本伦理电影网伦理在线电影| 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 壮汉紫黑粗大好深用力|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视频你懂的|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丰满老**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特区爱奴在线观看|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真实乱对白mp4| 人妻va精品va欧美va|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