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基地鳥瞰圖:基地的北面即芝加哥市中心
基地背景和歷史
鋼鐵無形中代表了人們今天所了解的芝加哥市。芝加哥眾多地標性的摩天大廈就好像一部20世紀鋼結構建筑的歷史。從南北戰爭之前到20世紀70年代,煉鋼業一直是芝加哥最大的產業之一。由于芝加哥地處可通航的密執安湖沿岸,鋼鐵公司可以在北美五大湖區開采豐富的鐵礦資源,通過水路將這些鐵礦石運往臨湖的工廠進行冶煉。至20世紀中期,芝加哥的煉鋼業不僅能滿足當地建造辦公塔樓的需求,而且其產品還出口到世界各地。
巨大的芝加哥南工廠是美國煉鋼時代的真實寫照,在這一點上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南工廠”得名于兩個原因:一是它地處芝加哥主要商業中心以南;其次“works”一詞在英語中與“工廠”同意。南工廠始建于19世紀80年代,橫跨卡拉麥特河河口。20世紀初期,工廠發展迅速、穩定;20世紀50年代輝煌時期曾雇有2萬多名員工。南工廠堪稱一座城中城——工人們都在工廠周圍的社區中居住,這些種族多元化的社區附近又有配套的商業零售設施。誠然,當時的環境標準不能與現在同日而語,但是工廠中高聳的煙囪和繁忙的鐵道運輸卻是那個年代芝加哥人心中無比的驕傲。桂冠詩人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的幾首詩文使芝加哥的鋼鐵產業真正地流芳百世了。
城市設計和周邊聯系分析圖
然而在最近的40年間,芝加哥的鋼鐵產業卻迅速衰落。隨著這種產業巨變,如何在后工業時代重新利用像南工廠這樣的基地,成為芝加哥這樣的城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盡管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鋼鐵公司也曾試圖重振南工廠,但工廠還是于1992年永久性地關閉了,幾年后所有的建筑也都被拆除。此后幾年間工廠基地一直閑置。直到2004年,一家私人發展聯盟聘請Sasaki設計事務所和SOM設計事務所芝加哥分公司對南工廠進行規劃,使之完全轉型為一座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豐富多樣、充滿活力的“城中城”。芝加哥當地的房地產公司邁克弗里公司(McCaffrey Interests)負責領導項目開發團隊,他們打算將這個重生的住宅和商業區命名為“濱湖城”。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和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都認識到將類似的“棕地”開發成可持續發展社區的重要性。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將“棕地”定義為“一種地產,其擴展、改造和再利用可能由于危險品和污染物的存在或潛在威脅而變得很復雜”。 環境保護署推測美國現有超過45萬處的“棕地”,并明確指出重新開發這些“棕地”是他們的重要使命:“清理棕地,在這些土地上再次投資,可以擴大當地的稅收基礎、增加就業、利用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緩解未開發空地上的開發壓力,以此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也認為開發現有的建設用地,不繼續蠶食有限的“綠地”乃明智之舉。所謂“綠地”是指那些城市近郊或遠郊未開發的地塊。綠色建筑協會建立了一套針對現有建筑的評定體系,改善環境是這個評定體系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他們還在制定LEED ND可持續發展社區開發認證標準,這個標準是當今廣泛采用的LEED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評估體系的一部分。
“南工廠”總平面圖
核心設計理念
簡而言之,Sasaki/SOM的設計把原有的城市肌理延伸到項目基地中,并且沿南北向將一座蔥郁狹長的湖濱公園引入設計。在項目的中心地帶,連成網絡的眾多小公園仿佛片片綠洲,在鱗次櫛比的建筑之間營造出許多過渡空間。總體規劃強調連通的理念:與西部的現有住宅區連通,打通了西部住宅區與東部濱湖區之間長期被南工廠基地隔絕的聯系;建立一個占地100英畝(約合40.5公頃)的新湖濱公園,把南北兩面現有的公園連成一體。這個公園建成后,將為芝加哥27英里(約合43.5公里)長的湖濱開放空間鏈填補一處空白。
設計師們的“大手筆”之一是將南湖濱大道這條南北向的主要交通干線向東移,更加深入“南工廠”項目腹地。這一設計帶來許多的好處:首先,開發商可以控制基地內主干道兩側地塊的開發,避免濱湖社區新開發項目和西部原有住宅區之間形成可能的不和諧。其次,移動后的湖濱大道還可與鋼鐵廠過去的工業用河道北區(North Slip)的盡端有機地結合起來。北區河道將基地分成南北兩塊。兩個地塊內多為沿垂直街區分布的低層住宅,街區內設有兒童游戲場、運動場和小公園。其中一座小公園是圍繞工業時代的遺跡“鐵礦石墻”設計的,以見證歷史的滄桑變遷。過去,未選的鐵礦石就是沿著這座綿延半英里的鐵礦石墻,船上被運往工廠中的不同車間。規劃中,略呈折線形的東西向狹長公園將這座歷史悠久的鐵礦石墻緊緊環抱。
一個開闊的大型游艇碼頭從濱湖公園中延展而出。在基地北端,濱湖公園的一側逐漸過渡成一個由住宅圍合的宏偉的中心公園。項目的西北端是商業零售區,內設傳統商業與高檔休閑生活方式相結合的高檔購物中心和中小型辦公樓。項目的南端是一個輕工業園區,與項目南邊界的南區(South Slip)河道相結合。
設計組在整個方案中精心打造了許多景觀走廊。北面的濱水地區是最大的一片公園用地,設計時略將其向市中心方向偏轉,以便人們飽覽北面芝加哥市中心天際線的壯麗景色。住宅核心區內的一條南北向主干道也稍加偏斜,營造從住宅區內向外更開闊的景觀視野。
項目的可持續性
芝加哥市非常重視“綠化”南工廠的項目。Sasaki/SOM設計組與當地的幾個政府機構密切合作,正在繼續優化項目的總體規劃和景觀設計。芝加哥的環境部門已要求顧問團隊將相關的創新綠色策略融入項目的各個方面。因此,項目開發商和芝加哥市政府達成共識,打算將南工廠項目提交美國綠色建筑協會,作為LEED ND可持續發展社區開發認證的試驗項目之一,他們要求項目至少要達到銀級認證標準。在過去的10年間,芝加哥市已成為將綠色設計手法與城市發展融合的代表城市。南工廠這個曾見證芝加哥歷史的基地也將很快成為芝加哥未來發展的典范。
如果將工業用地轉化成擁有豐富綠色空間的住宅區,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大有裨益。這樣做可以極大地降低熱島效應。由于原有社區與濱湖地區之間隔絕了幾十年,因此設計上希望這片充滿活力的新區成為滿足行人和公共交通需求的“明智”的開發項目,使社區和湖濱重新連為一體。
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大量的環保策略被應用于項目設計中。在總體規劃階段,設計師不僅精心地將項目融入原有的城市肌理,而且還考慮到關鍵開發地塊與現有公共交通站點之間的聯系。這一設計策略與便于行人和自行車來往的公園網絡系統一起,共同推動了健康和互動性的城市生活方式。
此外,設計組還與當地市政工程顧問和巖土工程顧問緊密合作,建議讓地塊中大部分(目前90%)流域內的地表水直接滲入土壤中,經土壤過濾后直接排入密執安湖。這樣雨水可以不經過芝加哥雨污兼合的市政排水系統。作為芝加哥新雨水管理條例要求的概念性雨水管理計劃的一部分,設計組規劃了自然資源區,用于雨水的大面積生物過濾和滲透。在雨水管理計劃的細化過程中,設計組還建議在所有小巷(這也是芝加哥新的綠色小巷計劃的一部分)和停車道內都采用可透水的鋪面、在馬路中間的綠化隔離帶中設計雨水花園、并在建筑附近收集屋面雨水,對其進行儲存和再利用。
在芝加哥市和伊利諾伊州聯合進行的“送泥入園”計劃中,干凈的淤泥從伊利諾伊州南部的佩奧雅市被運往基地 。這項雙贏的規劃使人口密度高的芝加哥城區和南方的小城市都受益匪淺。通過這一舉措,可以增加南工廠基地現有的土壤厚度和其中的營養成分,以便新的景觀設計在基地中順利實施,持續發展。正如2004年4月22日《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所寫到的:“南工廠基地上到處都是煉鋼的副產品礦渣……這些礦渣造成了重新開發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如何在寸草不生的礦渣上建造一座花草繁茂的公園呢?與此相反,在東佩奧雅市,卻存在截然相反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沉積物積聚在佩奧雅湖上下游的河床上……“送泥入園”計劃將歷時至少6周,裝滿淤泥的駁船將從佩奧雅湖下游航行兩天,行程165英里(約合265.7公里)到達密執安湖畔,在南工廠基地上重新鋪土。”設計中考慮的其它可持續發展措施包括:設計人員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在湖邊防波堤上利用風力渦輪機發電;考慮到這個項目要經過許多年才能完全建成,設計組還在探討一個過渡性的綠化策略,于項目前期在尚未開發的地塊上種植大量樹木,以此調整和補充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通過生物固碳作用凈化空氣,同時還可以在基地上建立樹木儲備,供日后基地內其他地塊開發之用。
南工廠公園是開發項目中最大的內陸公園
輝煌的過去,燦爛的未來
南工廠項目受到多方面的關注。對于芝加哥當地而言,它是所剩無幾的幾個大型可開發地塊之一,理查德·戴利市長對這個項目大力支持。對于整個地區和國家而言,它不僅可能成為后工業時代城市土地再利用的成功典范,而且可能成為美國綠色建筑協會新LEED ND可持續發展社區認證體系的代表性案例。
過去50年間美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制造型向服務型經濟轉化),與此同時城市住宅和休閑空間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類似于南工廠這樣的基地在全國還有很多,多集中在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的北面。
由于美國經濟轉型,芝加哥人對他們工業遺產的那份自豪感也消減了許多。隨著住宅需求的不斷增長,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領悟到城市生活的樂趣和實惠,南工廠項目將可能成為明智的,有遠見的房地產開發的樣板。
總體規劃中建議的一期造林計劃,造林計劃將在今后三十年項目的進行過程中逐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