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城市生態學的命題本身具有矛盾性,因為城市本身不是天然的生態系統而是人工創造物,城市,如同其他人工產品例如工業品和文化出版產品一樣,是非天然的,非生態的。如何能夠把一個非生態系統的產物作為生態系統來研究呢?
這里涉及一個基本哲學問題:人本身和人的一切創造是否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部分?即人和人造物(包括城市)是否是自然意志的一部分?如果是,那么人的命運本身就是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人的一切行為就是自然生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人不可能通過干涉生態體系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好比自己的嘴不可能吃掉自己。亦或人的意志是相對于自然獨立的存在,人和人的創造并非自然體系的部分,如果是,那么企圖用自然生態的方法研究城市系統就是錯誤的。
所謂城市,在形態上是物質,能量的高度密集(相對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叫變態密集),在過程上是生產,消費,排泄的快速集中(相對自然循環可以叫變態循環)。比起自然生態環境緩慢,低密度,可持續性的特點,城市快節奏,高密度,不連續的特征本身不是生態的,不是自然的。城市病,不是生態不生態,綠色不綠色的問題,是城市本身屬性的必然結果。就是說,徹底解決城市病,必須徹底消滅城市本身。
城市不是從來就有的,城市這種形態也是一個歷史階段,有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早期人類文明沒有城市,城市的產生是因為社會生產集中在一起更加高效。人們為了克服空間和交通的障礙,生活,工作在一個密集的有限空間里,這就是城市。這樣,無論是各個行業的協作還是物資的供應和分配,還是社會管理,城市都是一個高節約,高效率的形態。尤其近代,大型電網,通訊網,交通網,更是城市體系的伴生物,也是推動超級城市形成的原因。這是宇宙一切事物遵循最簡單構造,最直接途徑的原理。
既然如此,城市就有消亡的一天,當大型空間密集型的社會形態不再適合生產和生活,不再是一個高效率高節約的形式,當城市形態違背最簡單構造,最直接途徑原理時,城市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伴隨物流技術,通訊技術,交通技術的發展,伴隨社會、社會制度的演變,城市的消失是可能的。到那時,真正的生態社會,可持續社會才能實現。今天的SOHO模式已經是一個開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