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更新的腳步從沒停止過。近20 多年,世界各國城市不斷發展與繁榮,但與此同時又不得不面臨著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環境惡化和資源耗竭問題,人們開始對人類的城市活動進行反思,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城市更新必然與廣泛興起的可持續發展思潮相結合。本文主要從城市更新變化的歷程中,挖掘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趨勢,探索未來可持續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廣泛內容。
1 城市更新歷程的回顧與分析
1. 1 西方城市更新歷程分析
自二戰后,西方城市走過的城市更新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其中,英美兩國與歐洲大陸的更新歷程又有所區別。區別一:戰后對老城破壞的城市更新方式不同。20 世紀50 年代,英國為消除戰爭破壞的影響和解決住宅匱乏問題,開展的是對城區大規模的推倒重建策略,城市肌理、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文化遭到了歷史性摧毀。而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在戰后逐步恢復老城的歷史面貌,城市更新取得巨大成效。但這種成效很快就被60 年代吹起的“國際風”(國際化風格的城市建筑形態、以汽車為中心的道路交通體系和強調功能分區的規劃思想等) 所破壞。區別二:城市更新歷程的曲折性有所不同。私人小汽車的廣泛使用加速了城市的郊區化。雖然英國政府在20 世紀60 年代~80 年代期間采取各種城市更新策略,但由于缺乏針對郊區化及時有效的控制策略,加上更新的內容和目標單一,對社會、經濟和公眾參與缺乏足夠的重視,更新缺乏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致使城市更新過程中的矛盾和阻力重重,城市郊區化失去控制,城市進入衰敗的低谷期。但歐洲大陸國家由于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如為中產階級建設大規模城市公寓的理想住區,使城市郊區化終止在路上。在此基礎上,歐洲大陸國家對城市發展不斷反思,從追求國際化到充分認識自我價值,逐步采取各種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有效措施,如保護老城肌理和文脈、全面建設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生活空間與品質等,使城市更新進程發展順利、迅速且富有成效。但城市更新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止,到了90 年代,與廣泛興起的可持續發展思潮相結合的歐洲城市更新開始了新的征途。
1. 2 國內城市更新歷程與西方的比較
國內的城市發展著自己的特殊性,并沒有出現“逆城市化”、中心人口劇減的情況,但國內城市更新的發展軌跡卻在一定程度上重蹈著英國更新歷史的覆轍:只注重表面形象和物質環境的改善,以房地產為城市更新的主力,對舊城采用大規模、迅速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也經歷著城市更新使歷史文化環境遭受破壞、城市肌理不復存在、城市特色逐漸喪失的局面。而現今的西方城市,通過“舊城更新”、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鄰里社區”的建設、居民參與“, 可持續發展”等策略,逐漸走出城市更新的困局。透過歐洲城市更新的發展歷程與趨勢,我們應該看到我國明日“可持續城市更新”的發展道路。英國與中國城市更新歷程比較表見表1 。
1. 3 城市更新的理解
1) 城市更新帶有明確的目的性。無論城市更新處于哪個階段,都是在當時的經濟、社會背景下解決當下最迫切亟待解決的城市問題:如經濟赤字與衰敗、衛生設施缺乏、房屋破舊、交通擁擠、基礎設施匱缺、用地不合理等,而一些隱性的城市問題,如城市特色文化的喪失、城市生態系統的破壞等也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被意識和認知。2) 城市更新是一種城市活動。這種城市活動不同于一般具象的活動,如文化活動、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展示活動、會議論壇活動、民族民俗活動等,由于它持續的時間長、活動形式抽象、涉及面廣,通常需要制定策略來指導整個活動,所以它對城市和社會的影響也更廣泛、更深刻。3) 城市更新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這種動態性與過程性說明城市更新要長期、可持續性地進行,并不能以短淺的目光制定更新的策略,一蹴而就解決城市問題,否則其后果就是在結果導向下又產生新的、更為嚴重的城市問題,這都是歷史的教訓。4) 城市更新的內涵在不斷演變與深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功能日漸復雜,面臨的城市問題也日漸紛繁顯現;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和價值觀念不斷提高“, 城市更新”也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不僅是停留在形體規劃與物質環境的改善,更追求全面的城市功能、活力再生的城市機制、特有的歷史文化、人類城市活動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等。
2 可持續城市更新的理性思考
2. 1 產業主導
“生態產業是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生產體系”,是知識密集型的現代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逐步實現各產業的生態化,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優化自然和社會資源,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 2 和諧社區
西方城市更新中面對郊區化的問題,“唯一的希望是通過創造有吸引力的鄰里社區來扭轉分散的力量。”而在中國,則是希望通過和諧社區的建設,為人們提供自然、健康和舒適的生活環境,營造繁榮、生機和人文氣息濃厚的生活氛圍。社區混合是衡量可持續發展社區的重要指標。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實踐證明僵化的功能分區并不一定能帶給居民理想的生活環境,只有功能多樣、混合的布局和生活配套設施齊備的社區,才能為居民提供便捷、多樣化的居住生活。
2. 3 城市文化特色
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千城一面,城市缺乏個性與固有文化的喪失。東部城市形象國際化,中部城市的形態也逐漸被東部同化,南北城市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歷史文化名城、濱水城市、工業城市沒有彰顯自己城市特色的優勢,城市間城市形象是驚人的雷同。保護城市的歷史,延續城市的文脈,塑造城市的個性,增加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也是可持續城市更新體現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
2. 4 綠色交通
綠色交通是一個能使人們出行便捷、高效,同時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的可持續的城市運輸體系,包括道路系統的完善和各種綠色交通方式,如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公共交通等的普及,為城市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其中,營造人性化的步行空間,能使城市街道保有活力與安全感。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的公交系統,能削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大大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容量,減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實現城市交通系統的高效、節能與環保,所以說公交優先是可持續城市更新的重要交通策略。
2. 5 生態技術與生態建筑
生態技術與生態建筑關系密不可分。生態技術是一種節約資源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生態建筑離不開技術支持,通過生態技術的幫助實現“節省、回用、回收和循環”的綠色目標。發展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不僅能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從長遠看,在經濟效益方面也逐漸顯示出明顯優勢,是保障自然和社會環境持續發展的根本。但發展生態技術不能僅停留在實驗室實驗的階段,更要在實踐中檢驗,通過從小范圍的更新項目試點、論證檢驗開始,邁出生態技術在城市更新中普遍推廣與應用的第一步,使大范圍的城市建筑逐步生態化。
2. 6 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是公眾表達和實現自身利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體現城市的政治文明———“行動的民主”。在城市更新中,公眾參與使最大范圍的利益相關者———市民群眾成為城市活動的主體之一。西方歷經幾十年的城市更新證明,有了公眾參與的多向合作,才能實現各方權力的制衡,使城市更新更加透明、民主、公平和可持續。
3 結語
西方城市更新的發展歷史與趨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未來城市更新的發展任重道遠———產業主導、和諧社區、城市特色文化、綠色交通、生態技術與生態建筑和公眾參與,是從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環境與民主等各方面對可持續城市更新內涵的綜合詮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未來城市更新的主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