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都市農業的的由來及其定義
1.1都市農業的由來
都市農業的產生和形成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都市農業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要目的,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為都市農業。都市農業作為學術名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我國都市農業的提出與實踐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
1.2都市農業的定義
都市農業(或說都市型農業、城市農業)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國學者普遍引用的一個定義是:“都市農業(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經濟發達國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種,即都市農業”,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關于都市農業的定義,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諸學派眾說紛紜,至今難有定論。
2.都市農業的特征
(1)都市農業所處的空間城鄉邊界不明顯。
一種情況是如日本許多城市在擴展過程中,農業以其優美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并在都市內建立各種自然休養村、觀光花園和娛樂園,形成插花狀、鑲嵌型農業;另一種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間的農業,這些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無異,與中心城區交通方便,已經完全城市化。
(2)都市農業功能多樣。
都市農業除具有生產、經濟功能外,同時具有生態、觀光、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
(3)都市農業表現出高度集約化的趨勢。
城市化地區的農業資源條件不同于一般地區,農業經營表現出高度集約化的趨勢。一是表現為設施化、工廠化;二是表現為專業化、基地化;三是表現為產業化、市場化。
3.都市農業的主要功能
3.1生產、經濟功能
都市農業利用現代工業技術,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為都市市民提供鮮嫩、鮮活的蔬菜、畜禽產品、果品、花卉及水產品,并要求達到名特優、無污染、無公害、營養價值高或觀賞性強。同時都市農業依靠大都市對外開放和良好的口岸等優越條件,沖破地域界限,實行與國際大市場相接軌的大流通、大貿易經濟格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生產、經濟功能都是都市農業的主體功能。
3.2 社會文化功能
都市農業起著社會勞動力“蓄水池”和穩定“減震器”的作用,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城鄉居民的就業和全面的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觀光、旅游休閑,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都市農業通過開辟景觀綠地、觀光農園、旅游農莊、市民農園、花卉公園等,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從事觀光、休閑、娛樂活動,以減輕工作及生活上的壓力,達到舒暢身心、強健體魄的目的。同時都市農業可以促進城鄉交流,并直接對市民及青少年進行農技、農知、農情、農俗、農事教育,因而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
農村特有的傳統文化因都市農業的發展而得以繼續延伸和發展,如日本、德國等。
3.3生態功能
首先是為城市增色添綠、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提供新鮮空氣,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其次是將生活廢水及垃圾資源經過處理用作灌溉和肥料,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再次是創立市民公園、農業公園以及開設其他各類農業觀光景點,減少或減輕“水泥叢林”和“柏油沙漠”對都市人帶來的煩躁與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使農業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國、日本、新加坡等。
3.4示范輻射功能
都市農業是農業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示范的前沿農業,對一般農業的發展具有樣板、示范功能。都市農業能夠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經濟和社會力量的輻射,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進而帶動持續高效農業乃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4.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
4.1地域特色化趨勢
荷蘭憑借其悠久的花卉發展歷史,在花卉種苗球根、鮮切花自動化生產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尤其以郁金香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經成為荷蘭都市農業的象征。美國由于國內市場需求增大以及地域遼闊,在花草和花壇植物育種及生產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時,在盆花觀葉植物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日本憑借“精細農業”的基礎,在育種和栽培上占絕對優勢,對花卉的生產、儲運、銷售,能做到標準化管理。
4.2國際化趨勢
世界花卉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 世界花卉及高科技農業的生產地和消費地是重合的,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地區;(2)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都市農業的生產與消費開始分離,(3)如今,花卉生產已經向氣候條件優越、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目前,哥倫比亞、津巴布韋、肯尼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花卉產業的行列。與發達國家的農業企業合作,建立高科技農業園。 許多國家還在農業生產基地興建農用機場,農產品一出基地就上飛機運到世界各地,形成“空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