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鄉村型創意旅游綜合體是依托鄉村景觀風貌、民風民情,以實現農業三產化、農業旅游化為導向對鄉村土地進行土地集約化、景觀化、生態化、科技化的開發利用,是一種主題化、規模化、復合能、現代化、開放性的鄉村聚合空間。從而實現以旅興農,以農促旅,以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以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以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旅共興之路。
(一)開發條件
土地資源決定了鄉村旅游綜合體的規模,其范圍適宜選取在5000-10000畝,既要具有一定的規模,又不能過于龐大,其中,農田、森林等環境范圍盡量占整個綜合體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保證其鄉村田園風貌和建設性土地的規模。
由于鄉村旅游綜合體在土地開發規模上具有上述的限制,又需要一定的消費人群支撐,因此不能選擇遠離城市的偏遠山村,鄉村旅游綜合體應盡量選擇在城鄉結合部,依托大中型城市里的富裕階層,在驅車2-3小時內的可達范圍較為適宜。同時,來此旅游的人群是以體驗田園悠閑慢生活為其主要目的,核心資源應主要依托農田耕作資源、林業生產資源、漁業操作等和獨特的民俗風貌資源為主,即由鄉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構成鄉村旅游綜合體的本底資源。應突出“旅游在鄉村,生活在社區”的開發理念。
(二)開發模式
模式原理:單一的旅游概念已經不能滿足越來越有創意嗅覺的人們。于是,在游玩之上附加更多的內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1+N”模式=1種旅游核心產品+N種配套功能。
把鄉村旅游作為鄉村綜合體的核心,合理地開發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鄉村旅游為核心,商業配套等多種休閑功能和休閑地產為支撐構架,形成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鄉村旅游休閑聚集區。
鄉村旅游休閑項目可融合鄉村觀光、游樂、休閑、運動、體驗等多種旅游功能。可根據各自地脈、文脈等具體情況,側重打造其中某一項或幾項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休閑項目,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1+N”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體系構建】
“1”——鄉村旅游綜合體的核心是以鄉村旅游休閑為基礎的旅游產品的集聚。在發展農產品基礎上,有機地附加了生態旅游觀光及參與體驗等功能。通過消費者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去接觸農業、參與農業,使農業生產活動兼具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多種功能。包括:農業觀光、規模化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鄉村文化體驗等。
圖3—22:鄉村旅游綜合體的核心構成
“N”——圍繞鄉村旅游核心產品,衍生并與之相配套的多種功能組合。包括:
運動休閑功能:
鄉村高爾夫、跑馬場、農耕種植體驗、戶外露營、
商務會議功能:
商務會所、企業會所、會議中心、
度假居住功能:
特色農莊、產權酒店、度假別墅、度假公寓
文化科普功能:
生態環保科技體驗、農業科技種植、民俗歷史文化教育
康體養生功能:
田園瑜伽、森林spa、溫泉養生、鄉村療養
商業服務功能:
農家飯莊、綠色食品銷售、特色商品街、……
【1:N】占地規模配比
農田作為基礎景觀環境,保持原始鄉村風貌情況:
圖3—24: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1與N規模比例
【N】功能規模配比
圖3—25:六大功能配比
【案例】成都三圣鄉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是占地12平方公里的五個小村子,通過以“花香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區的打造,現已成為國內外享有盛名的休閑旅游娛樂度假區和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
其成功之處就是在鄉村休閑的一個主題下,按照每個鄉村的不同產業基礎,打造不同特色的休閑業態和功能配套,將鄉村旅游與農業休閑觀光、古鎮旅游、節慶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以農家樂、鄉村酒店、國家農業旅游示范區、旅游古鎮等為主體的農村旅游發展業態。
五個景區的功能定位:
花鄉農居:發展科技花卉產業和小型農家樂;
幸福梅林:發展梅花種植產業和農家樂和旅游商品(梅花)和科普教育功能;
江家菜地:發展蔬菜種植產業,開展生態體驗旅游,開展度假旅游(鄉村酒店和鄉村客棧等);
荷塘月色:發展鄉村藝術體驗旅游,開展國學傳統(錦江書院)觀光旅游;
東籬菊園:發展菊花觀光、養生養老和鄉村休閑度假。
圖3—26:三圣鄉五個景區功能定位
花鄉農居
村民世代以種花為生。改變單純的種花、賣花的單一模式,依托3000余畝的花卉種植規模,發展以觀光、賞花為主題,對花卉的科研、生產、包裝、旅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度開發的復合型觀光休閑農業產業。
圖3—27:花鄉農居
江家菜地
江家菜地景區依托面積達3000余畝的時令蔬菜、水果種植基地,以“休閑、勞作、收獲”為形式,吸引游客認種土地、認養蔬菜,享受收獲的喜悅,體驗鄉村生活的愜意與悠閑、辛勤與汗水。游客融入田園,這種“農家生活”已不再飽含農耕的艱辛,而是超越了種瓜得瓜、春播秋收的單純農業產品價值,轉變成為現代都市人體驗生活、修身養性的極佳生活方式。
游客在自然中釋放心情,在參與種植中寓教于樂,在體驗農事中分享收成,把田間耕作的過程,變成一種全新的健康休閑方式。由于旅游的帶動效應,使得“江家綠色蔬菜”品牌知名度極高,在成都許多超市中專門有售。
圖3—28:江家菜地
幸福林海
梅林區域內共涉及農戶600余戶,農居建筑風格充分借鑒了“川西民居”的特點。景區內建有“梅花知識長廊”、“照壁”、“吟梅詩廊”、“精品梅園”、“梅花博物館”等人文景觀;“名花園”、“川西照壁”、“君子樂”、“歲寒三友”四大景點貫穿于梅林之中。
梅林區域內設有完善、周到、細致的基礎設施,片區內還擁有100余家特色休閑農家樂,向廣大游客提供各種美味可口的特色鄉村美食。
圖3—29:幸福林海
東籬菊園
魅力非凡的鄉村田園風光,體驗在花海中漫游的無窮樂趣。到東籬菊園不但能賞菊花、品味園中收集的關于菊花的經典詩句,還能品賞到東籬菊園獨特的菊蟹等美食。
東籬菊園契合現代人返樸歸真,回歸田園的內心愿望,其精美的鄉村酒店,形成集居住、休閑、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為城市人、旅游者、退休老人提供一個可供長期包租亦可短居的“鄉村酒店”,讓人們更多時間品味快樂的鄉村休閑時光。今天的東籬菊園是一處擁有絢麗菊花美景和豐富菊文化的觀光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度假勝地。
圖3—30:東籬菊園
荷塘月色
當地農戶主要從事花卉、蓮藕種植,現有荷塘種植面積600余畝。
依托數百畝荷塘形成的優美風景,利用自然的田園風光打造人文環境,在景區內道路兩邊設立姿態各異的藝術雕塑,吸引了中國著名油畫家、國畫家等入駐從事藝術創作,逐步形成了萬福春光畫意村,使荷塘月色散發出自己獨有的藝術氣息。
景區內擁有收獲季節賞畫廊、精品觀賞荷塘、蓮花廣場、鄉村天空、萬福春光畫意村等景觀。荷塘、水岸生態景觀與鄉村酒店、休閑會所、藝術村相互借景,形成了荷塘月色獨有的生態、人文景觀。
目前,景區內還形成了書畫加工,畫框、畫具生產,顏料、畫筆、油布批發銷售等產業。
圖3—31:荷塘月色
(三)產業體系
鄉村旅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模式,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輸出鄉村價值,推進城鄉統籌的重要力量。鄉村旅游綜合體,既要把握鄉村景區景點的細節塑造,還要把握功能配套的社區化、城市化,更要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思考片區發展以及更大尺度上的產業發展。
以鄉村農業、鄉村工業等鄉村產業為導向對鄉村土地進行綜合的合理的開發利用,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基礎設施、鄉村住宅、社會建設等生產生活要素集約配置的地域空間形態,一種規模化、多功能、現代化、開放性的鄉村聚合空間。
多產業聯動:
通過會議會展、文化娛樂、農業、房地產業、商貿零售業、體育產業、加工制造業等產業向旅游業注入多種消費功能,實現產業之間的互融,產業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種旅游業態,既能夠帶動旅游的綜合消費,又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空間,真正實現產業之間的共榮。
圖3—32:鄉村旅游綜合體的多產業聯動
農業三產化:
圖3—33:農業三產化
(四)開發策略
鄉村旅游綜合體以農村建設及居民安置為一期首要工作內容,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安置等問題,商業配套及旅游項目,則可分期、分步、合理的開發,建設生態化鄉村休閑功能體系,為整個區域提供較高品質的服務。
采用“1+N”的開發模式,即確定以現代農業產業為開發主題,整合包括設施農業、經濟動物養殖,生態旅游,果品生產、養生度假等,實現多元化產業模式,增強綜合體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也是解決鄉村旅游綜合體開發風險的關鍵問題之一。
關于農民的利益
農民利益優先,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以觀光農業開發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渠道。農民的收入從原來單一的種植收入轉變為由土地房產租金、農業種植經營利潤、入股股息、打工薪水共同構成的多元收入體系;同時,將農民全面納入城市社保體系,村民參加了農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喝上城市自來水,住上當地傳統風格的新居,周邊是一個環境優雅的天然都市花園,出門就是柏油寬馬路,農民就地變市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關于農業的發展
農業旅游建立在花卉和蔬菜特色農業基礎上,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旅游觀光開發中,以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支撐、公司化經營的方式,深度挖掘花卉、蔬菜經濟,用工業理念抓農業的有效組織。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業的增效。而且,只把觀光農業的消費者吸引到農業生產形態中來,并不破壞耕地,嚴格保護耕地,真正實現了“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
關于農村的發展環境利益
在觀光農業開發方面,吸收成都三圣鄉成功模式,采取“工業進園區,住宅進社區,農業進基地”,“農村城市化”的思路,多渠道組織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改造建設。通過投入和吸引社會資金的方式,村民居住環境引入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先進排污處理技術。農民不離村,就地享受現代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