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一、項目建設背景
重慶市是山城,其大小不同的溪河穿流于城市之間,也是我國著名的重工城市,是我國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全市主要溪河中58.8%的水質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桃花溪是重慶市主城區內最大的溪河之一,發源于中梁山,因兩岸盛開的桃花而得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的近二十年間,兩岸快速的城市化和滯后的城市建設與管理,使環境優美的桃花溪變成一條污水橫流、垃圾成堆、臭氣刺鼻、洪災嚴重的"龍須溝",并成為禍及兩岸生態環境和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污水溝”。
為保留住城市內這條載滿人們記憶的河流,再現昔日碧波蕩漾、垂釣泛舟的桃花溪。1999年,重慶市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工程于重慶市發改委立項,是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國家環保總局《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的重大項目之一,是重慶市人民政府2002年“八大民心工程”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桃花溪流域的城市化,沒有活水來源的桃花溪在日后將難于維持。為此,市政府決定在桃花溪上游利用丘陵深溝切割的地形條件,結合污水處理廠產生的中水及地表匯水,規劃修建一個占地約20hm2,蓄水達168萬m3彩云湖水庫,為保障水庫的水質安全,并源源不斷地為下游提供清潔的水源,在污水處理廠與水庫之間,水庫的壩前規劃建設人工濕地。重慶彩云湖濕公園從2006年啟動規劃設計,到今天初步建成,歷經五載,一個“青山綠水、市民理想休憩地”正逐步顯現出來,2009年重慶彩云湖濕地公園申報國家濕地公園,同年底批準納入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
二、濕地公園基址概述
(一)用地條件。重慶彩云湖濕地公園地貌為淺丘地貌,由兩條沖溝、一個水庫和坡地組成,濕地用地主要分布在低洼的沖溝內。公園東西最大長度1285m,南北最大寬度620m;公園內最低海拔高程251m,最高海拔高程309m,相對高差達58m,可規劃濕地最高海拔276m。公園用地大多為菜地,部分為稻田及草坡,林地稀少,土壤為紫色土壤。公園四周高,且四面被城市所包圍,從四周可俯視公園全貌,具有典型的谷底公園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水文條件。彩云湖濕地補給水源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于揚聲橋污水處理廠及西南端生態污水處理廠生產出的中水,并向下游河道提供0.258m3/s(其中彩云湖提供0.17m3/s,其余由揚聲橋污水處理廠提供)的水量。揚聲橋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工業廢水,每天出水量2萬m3;生態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生活污水,每天出水量1.5萬m3。兩個水廠出水均達到國家一級水排放標準,但仍含一定量的N、P、油類等。二是來自于地表雨水,地表匯水包括來自中梁山的水流及周邊城市雨水,水質也有待凈化。
三、公園立地條件與構建人工濕地公園的矛盾
彩云湖地處山地溝谷,由于人工筑壩造湖,其造園立地條件并不佳,與構建具有污水凈化功能要求的濕地公園這一目標之間存在諸多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可建濕地用地少與水質再凈化的矛盾
彩云湖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52.06hm2;正常蓄水位湖水面積約20.38h㎡,充分挖掘潛力,可擴大6.56h㎡梯田濕地和溪流濕地,濕地面積達26.94hm2。這與彩云湖所需承擔的對桃花溪年均輸送清水量536萬m3是不相稱的。
(二)用地破碎、坡度大與功能性濕地布局的矛盾
城市生態環境對彩云湖濕地的功能性要求高,然而,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原始山、谷的開挖和填埋,導致基址內陡坡多,且多見于溪流及湖區邊緣,給濕地空間布局和穩定發展帶來極大難度。
(三)現有自然植被缺失與打造良好的公園環境的矛盾
彩云湖濕地公園所在地曾經是高度開墾的丘陵地帶,由于城市化推進,土地荒蕪、中雜草叢生,加之人為破壞嚴重,大多土地出現退化甚至缺失,需要對濕地周邊植被進行恢復和重建,才能為濕地公園功能的發揮提供環境保障。
(四)水土流失嚴重與保持良好水環境的矛盾
規劃用地主要分布在低洼的沖溝內,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建設棄土、垃圾從周邊向溝內傾倒,使原本坡度大的地方變得更陡,若遇上季節性暴雨,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導致濕地內泥土淤積,同時,大量的土壤營養物質進入到水體中,形成底泥,會加快水質的惡化。
(五)污水處理廠定期檢修給濕地公園帶來的潛在威脅
彩云湖的水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污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遇上污水處理廠定期檢修,就無法對污水進行處理,若直接排入濕地公園,后果不堪設想。
(六)人為干擾對濕地水質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潛在威脅
公園周邊的城市建設對公園的干擾比較大,另一方面,公園建成后,大量游人的進入會對公園的環境質量造成影響和破壞。
(七)地域景觀文化消失與構建有特色濕地公園的矛盾
近年來重慶地域景觀文化受到了工業文明和外來文化的雙重沖擊,越來越多帶有老重慶記憶的地域性文化景觀被高樓大廈所代替,或被“一刀切”成了公式化的景觀。如何在遭遇“千城一面”的景觀發展瓶頸之時,把握機遇,深刻挖掘彩云湖的地域景觀文化,是個不小的挑戰。
四、規劃定位與構思
(一)規劃目標。充分利用彩云湖濕地的城市污水凈化功能、城市防洪功能,將濕地公園建設成為長江上游支流——桃花溪的活水源頭、九龍坡城中心區的“城市之腎”,重慶主城區的綠核;整體形象突出、基礎設施完備、濕地景觀獨特、科普教育與休閑娛樂兼備,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重慶主城區濕地生態旅游點;濕地資源“建設—保護-利用-提高”的國家示范點;全國城市人工濕地污水凈化及濕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示范、教育基地。
(二)景觀文化形象定位。設計中,營造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深度挖掘彩云湖桃源的文化意境,從“濕地景觀”、“生態保護”和“桃源文化”三個層面上打造“都市桃源”,提出“彩云湖畔桃花源”的文化設計理念。
(三)規劃構思
保護至上,修復為先:在規劃區內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將山體、陸地、水岸、湖泊和濕地有機結合,強化場地山水相依的自然地形結構骨架;豐富植被,修復濕地,改善水質,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逐步豐富物種多樣性,成為城市中的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地。
山地自流,立體濕地:在利用好自然溪流濕地基礎上,發揮公園高差大的地形特點,提出新建“立體濕地”的概念。構建立體的濕地凈化和生態景觀系統,通過“梯級凈化池(梯田)池/塘溪流”的組合,將濕地在立面上展開。
內外兼顧,協調發展:規劃尊重場地肌理,完善河、湖、山、谷和植被之間的生態系統,協調濕地功能發揮與市民游賞、休閑的關系;協調發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的關系。
形神兼備,都市桃源:規劃設計中提取“桃林+人家+田地+溪流”等組合景觀要素,以形似“理想桃源”;在濕地外圍種植背景林帶,入口處理強化空間圍合,中部平緩地帶形成開闊空間,形成“豁然開朗”的空間關系,以神似“理想桃源”。打造外圍內闊,有依有靠,有山有水的空間格局,形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都市桃源景觀。
五、合理的功能分區與規劃布局
(一)功能分區
針對彩云湖濕地公園的功能要求和資源環境條件,以濕地凈化、生態保護和綠源常存為目標,將公園劃分為以下五個功能區:
濕地保護保育區(核心區):主要包括彩云湖和環湖部分區域及壩后揚聲橋污水處理廠以下溝谷部分和河道西側部分,占地面積25.0h㎡,占公園總面積近50%,有利于建立安全的景觀生態格局。
生態緩沖控制區:主要包括公園周邊坡地林帶及核心區周邊水域,是公園濕地與城市之間的綠色屏障和保護壁壘,面積為9.36h㎡。
濕地功能展示區:由生態凈化水設施和設施兩側的溝谷組成,處于濕地的尾部,主要展示濕地的生態凈化功能功能,對市民進行科普教育,占地面積約5.7h㎡。
游覽活動區:包括彩云湖南岸至公園東北端河岸以南的部分,對濕地影響較低,可開展濕地景觀觀賞、品茗、健身等休閑活動,占地面積約11.6h㎡。
公園管理服務區:該區主要包括濕地公園的管理、服務機構和設施,服務區占地面積約0.4h㎡。
(二)規劃布局
在規劃區內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將山體、陸地、水岸、湖泊和濕地有機結合,以山體為骨架,道路為經脈,水系為血液,植被為肌膚,文化為靈魂,形成有機衍生,立體拓展的景觀網絡體系。
濕地布局:濕地系統是彩云湖公園的“血肉”,其布局順應山形地勢,在溝谷中立體化展開,形成“污水處理廠(生態補水設施)→立體濕地→彩云湖湖體→立體濕地→桃花溪溪流”的線狀布置形式,濕地在立面上層層疊落、環環相扣,搭建起公園濕地生態系統的同時,它亦是彩云湖的水體凈化系統。
植物布局:從“水——岸——山坡——山頂”規劃設計植物,根據植物習性、功能和分布規律,不同地帶選用不同的植物和配置方式,體現植物的功能性、生態美和立體層次美。如水體的溪流部分選用凈化功能強的水生植物以梯田等多種形式種植,在開闊的湖面上布置水上花園、植物綠島(生物浮床),對水體起進一步凈化作用;水岸邊選用挺水植物、濕生植物及林帶共同構成層次分明、景觀綠化效應突出的群體植物景觀;山坡上以游覽區為主,選用景觀樹種搭骨架,以芳香植物、觀花植物、觀果植物或竹類加以點綴;山頂部分主要是生態緩沖控制區的防護林帶,選用鄉土樹種和先鋒造林樹種,喬、灌、草有機結合,使植物自然衍替,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格局。
立體的游覽道路布局:半山腰、環湖的主游覽道,深入溪流邊、溝谷內和梯田濕地植物之間的的游步道;在濕地保護保育區,利用高架的城市污水箱涵規劃空中游步道,在保護濕地不受游人影響的同時,可從空中俯瞰梯田與溪流濕地;公園南側的蟠龍大道人行道旁規劃系列觀景平臺(城市陽臺),俯視彩云湖。
建筑布局:以“隱”為主,“顯”為鋪。濕地公園內所有建筑(單體建筑和組群)的布局與其所處環境有機結合,體現巴渝民居建筑風貌,做到建筑與山、水體相協調。除特殊要求的景觀性建筑外,其余建筑層高均控制在2層以內,以保障公園的自然景觀效果。
六、規劃設計對策與措施
(一)彩云湖水質保持工程
湖水人工循環:“流水不腐”,針對湖區北部兩個灣部水質狀況較差的情況,將植物凈化床的出水經過管渠輸送至各個湖灣,促進湖灣中水的流動,縮短湖灣換水周期,從而提高湖水的自凈能力,將“死”水帶“活”,防止局部形成死水。
人工復氧裝置:在彩云湖湖心、湖灣處安放活水裝置。通過裝置內的螺旋槳使得水的表層和底層不斷地循環,從而使底層的水體具有充足的溶解氧濃度,避免了營養物質的釋放,增強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環湖北岸設置雨水截流生物凈化溝(滲濾溝):利用雨水截流生物凈化溝上栽種根系發達的地被植物吸收和截流雨水徑流中的懸浮物,使雨水得到凈化后再排放入湖內。
(二)讓地形和植物做功
采取“引水成梯、垂直分帶”。“引水成梯”是指利用彩云湖水庫常水位為272米的水勢,通過管道、溝渠向水庫大壩下游溝谷兩側27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坡地上引水,形成跌落的凈化池,狀如梯田,在生物凈化的同時還可增加物理凈化的作用。“垂直分帶”是根據濕地功能和河道洪水位變化的消落作用、植物的生長習性,形成不同水深和功能的濕地景觀帶,并根據不同的水深及植物生長習性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從溪流到山坡依次形成溪流過水帶--低沼澤帶--消落帶--緩沖帶--水土保持帶,植物景觀上形成高低層次上的變化。
(三)過水面積最大化
濕地的生態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濕地過水面積的大小。彩云湖濕地谷底面積較小,必須盡量擴大水流的過流面積,使水體盡可能地與基質及植物根系發生作用,提高其濕地生物凈化能力。采取“立體分布、科學調節水位”的措施,即通過構筑堤壩的方式抬升水位,從而擴大水域面積,在不同的高程面上形成平整的濕地凈化池,加大濕地面積,使水充分與大氣接觸,得到曝氣、充氧,從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使水更具活力。
(四)對濕地內水流流速和滯留時間的優化
濕地中水的流速決定了水的滯留時間,影響植物的吸收凈化,據有關研究:水流流速控制在0.7m/s以內,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使水更充分地與基質、微生物和植物發生作用,得到進一步凈化。在減緩水流速度方面,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根據凈化池和溪流的深度及功能,選種相應的植物品種、合理的密度和面積,通過植物的阻隔作用來限制水流的速度。二是通過地形高差和地形塑造,形成洲、島、跌池、灘地等來減緩水流速度,盡可能的消除水流的匯流效應。三是通過對跌落水池和地形限制,來改變水流方向,形成迂回水流路線增加水在濕地中的滯留時間,增長水流線路,提高生態凈化效應。
(五)流量控制和均勻布水
濕地中應根據植物的種植面積和凈化能力分配合理的流量,一旦進水從流量分布裝置流出,進入濕地局部水池,廢水應均勻地分布在濕地的前端。彩云湖濕地中利用管道閘閥、溝渠水壩等設施來控制調節水量的大小和水流分布使之達到均勻布水的目的。
(六)生態化的駁岸和田坎設計
利用自然山石砌筑駁岸,山石勾縫采用非常規的砂漿,而是使用土壤加水泥組成的泥土砂漿進行勾縫,其效果自然,也有利于植物生長;采用山區農民修筑梯田的方式修筑田坎,充分保障垂直方面進行綠化。
結語: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綜合性工程,它必須以生態學為基礎,遵循美學原理,同時要富有文化內涵。文化環境常常以生態環境為載體,使其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感;而生態環境由于注入了文化的內涵,更具有人文精神,充滿靈性和可親近性。規劃師應源于人類對各種自然環境與條件的適應與尊重,將濕地文化重置于場地中,并通過特定的設計手法,表現出設計場地中隱含的特質,創造出一個為群眾所共同感知和交流的視覺和精神愉悅空間。彩云湖國家濕地公園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它的功能性、景觀性與生態性正逐步顯現出來,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其規劃和建設讓復雜的生態過程為市民可見并可以理解;把隱藏和看不見的濕地凈化系統和過程顯露出來,實現了濕地景觀生態規劃的生態健康目標、景觀美學目標和文化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