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色彩涉及城市生活中的一切,氣候、植物、建筑、文化等,城市因色彩而豐富,在我們的研究中,由于受設計目標需要的限制,重點以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實體——建筑和構筑物的個體和群體色彩為主。
1.1 色彩在城市中的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一般認為色彩在城市中作用主要有表現、標識和情感三方面。在觀察和感受一棟建筑時,在晴朗的白天,在大約5000米的距離上,映入眼簾的是色彩和輪廓,在2000米的距離上是形體關系,在500米后才能感受到細部的設計,因此有學者認為外在表現是色彩的首要作用。在我們對去過的城市回憶中,城市的色彩感受往往是最直接的,通過色彩建筑及建筑群可以與地面、植物、天空等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從背景中突顯出來,如同樣是高層建筑的哈爾濱森融大廈和報業集團的“紅樓”,前者以灰藍色的形象融于環境中,后者以醒目的顏色獨立于江邊。
標識作用是城市色彩的另一個作用,古代的城市就開始以色彩來標志城市的功能區及建筑的類型與等級,如紫禁城輝煌的金頂群,明確標志了至高無上的皇權,而宗廟的灰色墻體又在城市中劃出了一方凈土。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城市色彩不但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而且對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和情緒均有較大影響,我們稱之為色彩的情感作用。
在建筑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色彩已成為任意選擇的條件,但用什么色彩和為什么用這種色彩卻始終是決策者和設計師們關心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反映著人們一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受,而灰藍、灰綠等則給人以理智、沉穩的感覺。色彩的情感作用是色彩學研究的重要分支。
1.2 城市色彩的歷史發展
色彩和城市色彩發展的歷史是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的。從原始社會的色彩萌芽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類對色彩的認識和運用技術日趨成熟,歐洲出現了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精美豪華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體系,我國則出現了等級森嚴的色彩使用制度,例如黃色在民間禁用,越靠近統治中心,民用建筑越清淡,直至北京的四合院,而在當時比較偏遠的地區,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區用色相對自由,出現了許多色彩艷麗的建筑裝飾風格,極大豐富了我國的建筑色彩文化。
這一時期,以中國傳統建筑為基本的日本建筑、朝鮮建筑均承襲了我國唐代的建筑風格和色彩,總體上以清雅、平實為特點,并一直影響至今。
1.3 城市色彩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雖然對城市色彩表示方法很多,但學術界比較公認的仍然是城市色彩中關于“基本色、輔助色和點綴色”的搭配概念和表示方法,即:
基本色:外墻面主要的配色對象,在人的視野范圍內面積最大,觀看時間最長部分的顏色。
輔助色:外墻面其他配色對象的顏色,其色彩在色相、亮度和飽滿度上應與基本色相協調,并允許有所變化。
點綴色:建筑中需重點加以點綴的顏色,如建筑的入口、標志屋頂檐口等細部裝飾,其面積應不大于輔助色的面積,其色彩可在色相、亮度和飽滿度上與基本色有較大的變化。
任何一種顏色都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配色方式調制出來,這些配色方式稱為顏色模式。國際標準色標采用的CMYK模式,即由青(Cyan)、品紅(Magenta)、黃(Yellow)及黑(Black)四種顏色組成。通過調整四種顏色的比例數值,即可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只要確定了四種顏色的比例數值即能在國際標色標中找到相應顏色,無須從色相、飽和度和明度等方面進行復雜考慮,既簡便又具可操作性。
2. 城市色彩影響因素
城市色彩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諸多因素。其中以下幾方面最為重要:
2.1 地域與氣候
地域與氣候是城市特色與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地域與氣候的角度,城市被分為寒地城市、熱帶城市、溫帶城市及海濱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因此體現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如地中海沿岸城市金黃色的建筑色彩、江南水鄉白墻黛瓦的城市氛圍、北歐厚重的城市環境等。
2.2 歷史文脈
城市色彩受城市歷史和人文因素影響很大,不同的國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歷史、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對顏色有不同的偏愛,從而形成風格獨特的城市色彩。另外,不同年代的城市色彩形成還是當時的文化主流及經濟水平的反映。如我國城市在50年代曾一度盛行清水磚墻,祖國上下“一片紅”,到了60年代,一些地區又開始墻面干粘石處理,顯現“一片灰”,而80年代又刮起了一陣粘面磚的“白色浪潮”,同時還配著“寶石藍”的玻璃,此類建筑至今在城市中還比比皆是。
2.3 科技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材料、新技術不斷開發,為城市色彩的表現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也對傳統的城市色彩有所沖擊,影響著城市色彩的進一步形成。近年來,城市夜景觀色彩是學術界和城建工作者討論的重點,也是城市色彩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與科技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是城市色彩發展的新機遇。
3. 現代城市色彩的幾個問題
3.1 色彩趨同問題
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城市形象普遍存在著千城一面的問題,城市色彩也同樣如此,本次色彩研究,我們有意識地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等地選擇了17個大中城市,并收集了近千棟建筑的色彩主色,從色相、明度及色度等方面進行分類,以居住建筑為例,從分類結果上看,大多以明快、暖色、中低彩度為主,中國傳統民居地域特色在今天已不存在。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幾方面:首先,由于現代建筑材料的發展,使色彩的局限性大大削弱;其次,先進的交通和信息技術加速了文化的交流,相對流行的建筑風格和色彩往往會在全國迅速普及;另外,人類某些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相通的色彩意識,也促成了色彩選擇的趨同傾向。
3.2 異地印象問題
在我們進行調研時,曾制作了“城市色彩印象調查表”,在城市本地居民和旅游者中廣為印發,在對“您對所生活的城市色彩有何印象?”的回答,幾乎都是“一片灰”,而在旅游者對哈爾濱印象的統計時,大多對哈爾濱建筑色彩大加贊賞,而這些色彩大多從中央大街、索非亞教堂、博物館等地得來。
簡單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城市色彩其實與城市景觀印象一樣,對異地和本地印象都是一系列“印象點和印象區”構成,即城市最精彩的旅游點、商業中心、景觀性生活干道等,城市經濟越發達,這種現象越明顯,反之當你生活在這個城市中,你的色彩印象是由生活圈、工作圈和休閑圈依次構成的混合印象,其中揮之不去的往往是最不令你滿意的地方,“一片灰”的感覺自然較明顯。
3.3 色彩弱化現象
問卷調查還顯示,由于會展中心熱和科技文化中心熱的帶動,全國各地興建了大批以高技派風格為主的大型公共建筑,許多人對自己城市中的這些建筑欣賞有嘉的同時,卻對色彩填寫了藍、灰或什么都寫不出,這其中顯而易見的道理是,隨著現代建筑技術和高新技術材料的發展,現代技術方法和理念支撐著我們的世界,雖然我們在文化上仍在努力堅持本土的特色,但在時代之風吹拂下,城市建筑色彩存在著逐步弱化的現象。
4. 城市色彩規劃與控制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域與氣候因素是城市色彩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城市色彩規劃中應首先注重這方面的研究。
4.1 適應城市的氣候特點
我們在哈爾濱城市色彩規劃中,比較注重從寒地城市的特點出發,分析和比較了城市色彩的需求,進行了一些探索。由于寒地城市氣候溫差較大,常綠時間較短,冬季氣候寒冷,氣氛單調,因此,應選擇暖色調為主的色彩體系,使寒地城市亮麗起來,同時宜將各類色彩在色調上統一起來,使環境統一而豐富。城市建設中,注重夜景觀的色彩設計也是寒地城市色彩規劃的重要原則。
4.2 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性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之外,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文化相輔相承,因此,在色彩規劃中應注重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并采取“挖掘——繼承——發展”的原則,深入研究城市歷史文脈特征,并予以發揚光大,逐步形成特色。
4.3 突出時代性與現代感
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裝飾材料等不斷發展,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選擇余地,也為城市色彩設計提供了各類可能,城市是不斷發展的,城市特色是時代科技與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在城市設計中,應綜合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去規劃城市,引導城市色彩體現時代性和現代感。
4.4 合理定位、分區規劃
應通過詳盡的調查,對城市色彩形成的歷史、城市文化發展過程、經濟技術特點、城市總體規劃定性及典型建筑群體進行準確復合,挖掘出各時期的代表色和相關發展主流,在此基礎上對色彩進行合理的定位,并根據定位進行分區規劃,對大中城市尤其如此,因為在上百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不能只有一種或幾種方式色彩定位。
4.5 編制設計導則,規范建筑活動
城市色彩建設應堅持法制化的原則,將城市色彩規劃方案以《城市設計導則》的形式公布執行,日本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較系統的色彩規劃方案,科學的規劃使這些城市呈現出和諧的城市面貌,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規劃審批中增加了“色彩規劃審批”的專項。由此可見,科學的規劃結合法制化管理是城市色彩規劃的重要原則。
5. 實踐 哈爾濱城市色彩規劃
5.1 現狀分析
哈爾濱城市色彩受地理、氣候及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較大,現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體系。一方面,針對冬季城市的氣候特點,建筑色彩強調暖色調的應用,其中尤以米黃色和黃白相間的暖色調為多。另一方面,哈爾濱城市色彩在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區體現得較為充分。這些區域是城市歐陸風格建筑特色的精華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區,薈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義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為主調的近代優秀建筑,是具有歐域遺風特征的區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礎,即以米黃、灰白為調,構成“基本色”;以淺粉、桔黃、淡綠、淺灰為主調,構成比較豐富的“輔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上,以土紅色為主色,點綴白色線腳、彩色玻璃、綠色、金黃色和紅色屋頂,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艷麗的色彩,構成“點綴色”,使整個區域形成和諧、溫暖的色調。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廣泛運用,建筑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其中以開發區尤為典型,建筑形式以現代風格為主,立面細部裝飾復雜,建筑符號運用豐富,材料選擇多樣,顏色以中等明度黃紅暖色調為主,采用一些中等飽和度和明度的顏色進行細部裝飾,整體環境色彩較為和諧統一,體現了時代性和現代感。
但是,近幾十年的城市發展和飛速建設,在局部地區從不同程度上破壞了原有和諧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區色彩雜亂無章,缺乏統一,一些建筑設計只為標新立異,不考慮周圍環境,采用高飽和度顏色或超低明度顏色作為主體色,與周圍建筑及環境很難協調。同時,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與造型較為突出的新建筑,破壞了原有建筑群渾然一體的風格,對城市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區,如一些工業區及舊居住區,建筑色彩單調呆板,墻面色彩褪色嚴重,整體環境缺乏生氣。
因此,完善和規范哈爾濱城市色彩體系是城市形象設計面臨的迫切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如何把色彩有序地組織到城市中去,形成獨特和諧的城市色調是進行色彩規劃的最根本問題。只有制定出相應的長遠景觀及建筑色彩規劃,并在統一整體規劃的指導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觀及建筑色彩,才能使城市色彩富有層次與韻律,使城市更具整體美感。
5.2 城市色彩定位
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到寒地城市色彩與哈爾濱特色的結合,經研究,我們認為哈爾濱總體色彩規劃應本著“明快、大方、溫暖、和諧”的原則,確定城市總體色彩以暖色系為主基調,在此基礎上,調整變化顏色的色相、明度和飽和度作為輔助色和點綴色,形成色彩豐富又統一和諧的城市色調,并確定米黃色與白色的配合使用是哈爾濱的代表色,也是城市的基本色,以洛可可裝飾風格形成的復合色與白色的配合為城市的輔助色,以教堂建筑與公共建筑的紅褐色和石本色為城市的點綴色,由于歷史文化的塑源,并結合城市歷史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礎和發展趨勢,規劃哈爾濱色彩目標為——“多彩的哈爾濱”
5.3 城市色彩控制分區
傳統保護區及周邊區:“X+白”,“X”以米黃色為主,輔以洛可可裝飾風格的色系,“白”以裝飾線腳及檐口色為主,共包含九片十二個區域,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占城區面積8%。
其他城市區域為“色彩單元控制法”,即對城區按城市設計原則分區劃類,進行單元控制,如特定區、景觀大道、成片規劃的新區等,是本規劃重點和難點。
5.4 制訂分類控制要素導則,強調色彩與風格互動
將城市要素分為建筑與環境兩大類,建筑又分為傳統保護建筑、居住建筑、工業建筑、商業建筑、高層建筑五種類型,每種類型又按墻面、屋頂、窗飾、陽臺、線腳、玻璃等部分分別制定相關設計導則,并以圖示方法,進行引導和控制,除歷史保護建筑外,其余“建筑色彩導則”中均留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不限制建筑師創造性思維,當強調色彩選擇應與建筑風格、光影運用等形成互動,配合運用多種手段豐富城市風格。
5.5 其他
從整體角度考慮還對紅軍街、中山路、迎賓路等重點地段進行了典型色彩區規劃,這里不一一列出。
參考文獻:
1.焦燕,建筑色彩規劃 城市規劃 2001.3
2.哈爾濱城市色彩規劃(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研究院)2004.9
作者單位:哈爾濱城市規劃局 吳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