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德國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證明自己的殖民地經營能力,德國力圖把青島打造成為一個“模范殖民地”,與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香港一決高低。《膠澳租借條約》甫一落墨,德國人即按照“軍事基地和商港”的定位,投入巨資,采用當時最新科技規劃建設青島。
【爭論不休的選址】
青島城市選址究竟應在何處?在《膠澳租借條約》簽訂之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海軍部和規劃者之間曾爭論不休。
當時的城市選址有兩種方案:一是帝國海軍部方案,二是本地方案。第一種方案源自佛朗裘斯,德國海軍部顧問、著名河海工程師。1897年春,他曾受命前往調查膠州灣。作為不萊梅深水港的設計者,佛朗裘斯在報告中指出,膠州灣“東海岸各點”可用來建港和形成居民區,該地相對平坦廣闊,且易于防守來自海上的攻擊。柏林帝國海軍部基于他的報告,制訂了一個建設方案。據此,青島市區應緊貼膠州灣東岸和港口設施布局,即在今天小港和大港一帶平坦地帶進行建設。
但在青島本地的德國規劃者否定了上述方案。他們在實地觀察和測繪中發現,青島當地 “村莊北邊幾乎都有高坡遮擋……房屋北墻既無窗也無門”。就氣候而言,青島冬天盛行北風,夏天盛行東南風,青島居民筑屋而居的本土經驗是對環境最好的回應。受此啟發,德國規劃者認為佛朗裘斯所選地點向北敞開,冬季無法防護刺骨的北風,夏涼爽的海風則被前海一連串山丘擋住。而山嶺南麓面向前海一帶,才是正確選擇。
而從城市景觀方面考慮,選擇面對前海灣的山嶺南麓建城,可眺望蔚藍的大海、黃色的沙灘和海上的島嶼,到處是“巖石山嶺的天然美景”,這些都可以有意識地納入未來城市的景觀和建設規劃內。
【先港建后城建】
觀察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圖,港口往往在地圖中占有突出位置,與其他城市形成鮮明對比。德人周密調查證明了青島的區位優勢,但這種潛力要轉換成城市發展的動力,首先需要一個港口,其次是連接港口與腹地的交通線。與上海、廣州不同,青島缺乏巨大的水道與內地溝通。
《膠澳租界條約》簽訂不到半年,德國就仿照香港,宣布青島為“自由港”。他們認為,港口發達,貨暢其流,資本得以積累,生存手段得以增加,客觀上必然帶動城建和工商。因此,在規劃青島伊始,就充分考慮港口、鐵路、城市三者之間的布局關系。采取了城建服從港建,以港口建設來促動城市建設和工商發展的政策。港口作為青島新城最重要的建設項目,其規劃建設均按照當時世界一流水平進行。大小港相繼建成后,分工明確,小港作為國內帆船貿港,大港則是遠洋貿易港。
與港口選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地理條件不同,鐵路鋪設則相對有較多靈活性。德國殖民者規劃疏港鐵路時,充分考慮了它與港口、城市的關系。膠濟鐵路沿城市西邊緣直接鋪到碼頭上,客運線則從港口和市區之間穿過,以盡端方式深入市區內部。此舉一方面方便了港口對貨物運輸和城市客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沿城市邊緣布置,將外部交通對市區干擾降到最小,從而使鐵路、港口與城市達到一種互相依賴、互相促進又互不干擾 “三位一體”理想狀態,這種布局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獨一無二,在東亞所有城市也很罕見。
【日耳曼意志下的早期規劃】
因為是一國獨占,青島口又無舊城基礎,德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試圖建設一座樣板城市。
1898年9月2日,青島第一個建設規劃正式公布,該方案把青島劃分成五個組成部分。德國人一開始就在城市布局中引入富有彈性的功能分區,并通過建筑法規對不同區域的建筑樣式、密度和容積率做了明確規定。
在這個規劃中,總督府及其他政府建筑布局在觀海山南麓,背山面海,處于整個青島灣的中心位置,門前設有廣場,連接數條向外放射的道路。
德國人為什么把總督府放在這里?1958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青島時曾這樣評價:“提督府是當時的市中心,它占用了青島前海地區,也是觀海山下最重要的位置。從這里可以控制山海,指揮全市。從樓上可以看到他們的艦隊停泊的情況,觀察海上的動靜,觀象山在北面,信號山在東面;交通上,到港口和鐵路車站都很方便;從軍事上看,它在團島與匯泉角兩個控制點的當中,所以是當時德國占據青島神經中樞的最恰當的位置”,“但從整個城市的發展來看將偏處一隅”。
而規劃的五個區域中,無論是北邊的大港,東北和西南的兩個勞工居住區,還是東邊具有休閑度假功能的歐人別墅區,全都像衛星一樣,拱衛著主城,又利用山地丘陵與主城隔開,空間上形成四個組團,就此框定了青島早期城市的形態。
【借鑒“香港樣板”】
德國規劃者還借鑒了香港樣板,按照中國風景畫中山水對比這一始終呈現的主題進行規劃,“即使城市中那些起伏的地面,固有小溪和道路也不能強行消除,以圖方便”,把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觀等元素合理搭配,打造優美和諧的城市空間。
青島市內多山,德國人的道路規劃采用自由布局與不規則棋盤狀相結合的手法,道路走向上,一方面配合等高線的方向,使道路依山就勢,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也充分考慮和山、海、建筑物相配合,使道路盡端和轉折點上都有良好的對景和借景。例如,青島路以總督府為軸線主體;火車站是廣西路、蘭山路盡端的對景;基督教堂是江蘇路、沂水路和平原路的對景。貯水山、觀海山、信號山、魚山、青島山這些山頭,在許多路上都可以看見,更增加了山城的城市風格。南北向主要通道則盡量避免因彎曲而帶來視覺障礙,讓視線直接通海。
青島道路在縱斷面上,有許多也和兩旁建筑作了很好配合,如在天津路以南的中山路是上坡,在德縣路口就微微地向西轉折一下,使得從坡下向上看,就因街道轉折而不致看著 “茫茫的蒼天”;中山路從天津路往北是一個凹下的縱斷面,在街景上更有深遠之感。城市干道并非一定要取直,正因為曲折,才增多了街景的變化。
建筑物布局考慮到青島的地形特點,使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一些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教堂、觀象臺等建筑多位于高地或山頂上,與各山頭一起,形成變化豐富的天際輪廓線。在建筑材料選用方面,以黃墻和紅瓦為主,加之不遺余力的綠化,在藍天碧海襯托下,構成了后來所說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黃墻”,成為當時亞洲最佳景觀之一。
就單純的城市規劃而言梁思成先生認為,“德國人結合自然地形規劃建設青島城市,是近代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