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引言
風景名勝區保護與開發是當前倍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一些建設以發展旅游經濟為名,在風景名勝區內大興土木,把其建成了大型“吃喝玩樂綜合體”①,風景區“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的現象屢見不鮮。城市近郊風景區由于區位獨特,景區內村莊、居民點不斷擴張,開山采石、毀林種地、濫用水資源等破壞風景區生態環境的行為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大搞高檔房地產。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規劃體制不完善、實施管理力度不夠之外,規劃本身也存在較大的缺陷。許多風景區的規劃由于回避了農村居民點問題,致使居民點規模不斷擴張,不僅給風景區帶來后患,也給房地產開發商有機可趁,使建設項目侵占風景區用地,造成對風景區土地的無序利用和對風景資源的極大破壞。農村居民點已經成為一些風景區規劃回避的難題,因而也就成為城市近郊風景區產生問題的根源。因此,從規劃角度采用積極的方式探索并解決此類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2、實例分析與方法研究
2.1實例概況與現狀分析
虞山—尚湖風景區于1982年被列為國家級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之一,是典型的城市近郊風景區,總面積為35 km2。常熟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虞山、尚湖、古城融為一體。虞山自然景觀秀麗幽奇,1989年被定為國家森林公園,是長江三角洲腹地的最高點,有著名的“虞山十八景”,人文景觀豐富;尚湖湖面寬廣,風景秀麗。因此,常熟古城區素有“七溪流碧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該風景區1999年游客量約為140萬人次/年,占全市游客總量的60%。
筆者通過對風景區歷次規劃及規劃實施情況的回顧發現,因管理體制不順等原因,尚湖及其周邊地區的保護力度明顯偏弱,居民點不斷擴張,在沿岸大量開發度假區,建筑風格不協調,自然資源及環境被破壞、水體污染等現象愈演愈烈。
筆者通過對現狀經濟狀況調查和定量分析研究發現,風景區內現有1個建制林場、6個行政村,分屬3個鎮,現有的行政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極易造成房地產商開發的失控和工業項目的引進,給風景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帶來后患。另外,距市區較近的行政村由于交通便捷,經濟發達程度相對較大,農民自建房增量也較大。
2.2研究內容
本次規劃作為常熟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專題研究報告,并非一個完整的風景區總體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它以《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為主要依據,旨在找出原有規劃及實施存在的問題,從風景區規劃的角度提出對風景區用地保護與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是對風景區內的居民點提出控制要求。
2.3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次規劃主要從解決風景區現存問題和促進風景區自身發展兩個層面出發,按照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針對城市近郊風景區,探尋以控制風景區建設行為、保持風景區良性發展為主要目的的規劃分析與控制方法。
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本次規劃將該風景區功能定位為一個處于城區邊緣的以生態調節為主要功能、以自然山水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態旅游勝地和大型郊野公園。規劃引入了先進的三維GIS輔助分析技術,通過對風景區生態景觀保護、居民點疏密度、拆遷難易度等方面的分析,為規劃決策提供有力依據。規劃提出風景區在功能布局時既要珍惜現有風景資源,嚴格控制景區內的建設,又要尊重現狀發展基礎,將居民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以優化景區空間環境。
2.4GIS輔助分析與決策
為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規劃借助三維GIS技術[2],對風景區用地現狀及虞山、尚湖、古城的綠化、生態、環境、景觀、視線、視域等關系進行分析,評估出風景區的敏感地帶,為不同地段的建設控制提供依據(圖1~圖4)。
分析認為,虞山、尚湖與城市的交接界面、虞山與尚湖的過渡地帶為敏感區域,對虞山、尚湖、古城的格局關系、生態環境影響非常大,需重點進行生態景觀恢復或建設控制。虞山北路一帶是風景區與城市的主要過渡區,即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生態過渡區,應加強虞山至城市的生態綠化過渡,延伸城市至虞山的生態景觀走廊,形成一個自然與城市的生態型過渡空間。
2.5風景保護及居民點調控
本次規劃將整個風景區劃分為宗教文化景觀保護區、重點自然景觀保護區、景觀游覽區、景觀恢復區、景觀控制區、外緣適度發展區6個區,又以居民點的調控為重點確立了控制人口、合理保留、產業引導的調控原則。
規劃首先利用生態、景觀、視域分析成果,劃定居民點調控分區,同時通過現場評價、感官分析及橫向類比的居民點疏密度分析,提出景觀型村落之間的合理間距和村落的適宜規模(合理的半徑及戶數),為居民點的調控提供具體依據。居民點主要從兩個角度對風景區內的視線景觀產生影響:從尚湖周邊觀虞山和從虞山鳥瞰尚湖。前者可以通過種植綠化帶減小影響;后者必須通過居民點疏密度分析進行調控,并通過增加植物等手段,營造更為完美的自然型、生態型村落景觀。
研究中采用如下公式對居民點疏密度進行分析:
T=S′/S
式中:S′=N×S0/L;S=π×R2
其中:T—村落單元疏密度(%)
S′—村落單元建筑基底面積(m2)
N—村落單元中居民戶數(戶)
S0—戶均建筑面積(m2/戶)
L—平均層數
S—村落單元外接圓面積(m2)
R—村落單元外接圓半徑(m)
T不同于建筑密度,可用于評價村落單元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單元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通過現場評價、感觀分析及橫向類比,當T<18%且R<200 m,D>700 m(D為村落單元之間的圓心距離)時,如果結合了大面積的村落綠化,那么村落景觀就趨于比較自然、理想的狀態。
距城區較近的村落由于居民點現狀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拆遷難度較大,規劃應盡量減少居民點拆遷量。而處于山與湖之間的核心過渡地帶的居民點,為滿足風景區生態保護和景觀的需要,應將其搬遷。在此基礎上,規劃將風景區的居民點劃分為絕對保護的無居民區(不準常住人口落戶)、恢復風景的人口衰減區(分階段地減少常住人口數量)和保護風景的人口控制區(允許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落戶)3種居民點調控分區,并把已有的居民點按自然村落劃為80個單元,采用4種調控類型:①搬遷型,即完全撤離原址,主要針對建筑質量不高,同時又位于敏感地帶或者由于居民點成片密度過高而影響景觀的居民點單元;②縮減型,即部分撤離原址以降低建筑密度,主要針對居民點過于集中的村落;③控制型,即在保持現有用地規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建設的方式;④安置型,即在風景區內適當地段新設立的用于安置景區內搬遷居民的居民點類型(圖5)。規劃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居民點調控表(表1)。
2.6功能分區、土地利用與建設控制
針對原有的風景區總體規劃、森林公園規劃,本次規劃對風景區重新進行整合,劃分國家森林公園、景林生態觀光區、田園風光區、中心休閑觀光區、湖濱游覽服務景觀區、入口服務區、城郊風貌控制區、遠景發展區、水域生態觀光區九大功能區,并對每個區確立發展原則、建設意向和實施要點,作為對原有規劃內容的延續、調整和補充。
依照功能分區的發展要求,規劃采用突出風景區土地利用的重點與特點、擴大風景用地、保護風景資源的策略,結合具體的用地現況,將風景區用地類型劃分為七大類(圖6)。規劃擴大風景游賞用地、游覽設施用地和交通用地的規模,對居民社會用地、耕地、滯留用地進行縮減,并維持原有的水域面積。
規劃提出該風景區既要滿足各功能區的建設控制要求,又須滿足各類用地的建設控制要求。建設控制要求包括適建內容、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建筑限高等。這些控制要求,均作為今后風景區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表2,表3)。
2.7交通組織
湖濱周邊特別是尚湖南側的道路規劃利用已有的環湖路形成網狀骨架。為滿足游覽觀光及景觀設計要求,局部地段的設計采用放射狀、自由式路網。為強化尚湖、虞山主體景觀特色,規劃將面向湖體、山體的道路布置得相對較密,方便游客便捷地到達尚湖湖濱。同時,湖體周邊路網與山體路網通過虞山南路有機銜接,并結合外緣環路,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統。通過在適當地段結合旅游服務設施配置停車場、站點與游船碼頭,形成道路系統與水路系統相結合的綜合交通體系。
2.8實施措施建議
為保障規劃實施,規劃提出三大措施建議:①進行管理機制創新,減少發展主體,治理多頭管理,撤銷不利于風景區發展的行政村建制,實行風景區統一管理。②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解決行政村的經濟發展矛盾,變獨立的行政村經濟發展格局為風景區經濟的整體良性發展格局,優化風景區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第三產業,解決風景區內農民的就業問題。③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將風景區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強與總體規劃的銜接;制定相應政策,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將風景區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加快改革步伐,解決征地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矛盾。此外,要特別注意規范風景區與城市之間用地的規劃與實施管理,要在城市總體規劃與風景區規劃的框架下,進一步制定和落實其用地建設控制要求。
[注 釋]
①建設部,副部長趙寶江在全國風景名勝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2。
[參考文獻]
[1]劉小釗.現代信息技術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C].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江蘇林業科技編輯部,2000.
[2]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風景區規劃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劉小釗,男,碩士,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
袁錦富,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