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英國曼徹斯特城內的休姆(Hulme
Manchester)這個地方,在城市發展方面一直具有某種先鋒性。這里是工業時代城市化和現代主義試驗的發源地,也是近年來提出的“城市村莊”設想的最新示范基地。在休姆的歷史中,人們可以總結出英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很多典型問題,這個地方從一個古老的鄉村地區,到工業革命之初的快速發展,一次次經歷衰退和復蘇的循環,集合了每一個發展階段的歷史縮影。在城市發展和不斷再開發的過程中,休姆遇到的問題,在英格蘭早期的工業化城市中很有代表性。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無論在哪個階段,人們總是會在休姆、曼徹斯特和蘭開夏郡這些城市地區,遇到當時出現的最新問題。
通過休姆的經驗可以明確地看到,城市轉型會遭遇多方面的考驗,必須依靠人們追求徹底變革的干勁和決心。人們在休姆的經驗中也可以看到,必須客觀地去了解場所和那里的居民,總結歷史和各種經驗教訓。此外,一定要避免在城市中推行那種基于意識形態而發起的實驗。
對于休姆的歷史,本文計劃用四個場景進行簡要描述:曾經的小鄉村;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平民窟;二戰后在家長式管理下開發的現代主義社會住宅;以及當前正在經歷的“向傳統復興”或“新城市主義”。
休姆的一次次轉變,充分反映了社會和經濟因素對實體空間的影響,城市主義思想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過程,或者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集體性的價值體系。城市主義的成功實施,要依靠兼具包容性和參與性的社區規劃,在明確未來愿景和原則的同時,堅持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人們還要認識到,城市或鄰里永遠不會就此一成不變,相反,它們會不斷地發展,而且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未知的城市化進程:急速發展的惡劣條件
作為曼徹斯特市的一個區,休姆這個名字源于1200年甚至更早前在當地定居的丹麥移民。中世紀,這里發展成一個小市鎮,1838年成為曼徹斯特郡的一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休姆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地區。1761年以后,情況才有所改變。布里奇沃特運河(Bridgewater
Canal)建成并投入使用,為休姆帶來迅速的變化,推動了工業革命發展。當時工業革命最早是以凱瑟菲爾德(Castlefield)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那里剛好緊挨休姆的東北部地區。很快工業化就擴展到休姆,當地興建了棉紡織廠和一條鐵路。數以千計的人們來到這里或城市其它地方的新工廠上班。
第一波城市化進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成果,當時英國開拓了眾多新的海外殖民市場,除了改善通訊和商品分銷網絡以外,人們還著手對法律和財政制度進行改革。
歐洲在1815年剛剛結束了拿破侖戰爭,英國隨后幾年一直處于政治動亂之中。當時的失業和糧食短缺問題非常嚴峻,臭名昭著的《谷物法》把糧食價格固定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人們根本買不起面包,這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短缺的程度。當時社會普遍出現平均壽命下降的現象。由于只有不到2%的人口擁有投票權,無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權益。這種人口與議席比重不匹配的問題,在英格蘭北部尤其嚴重,居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張。當市民在曼徹斯特的圣彼得廣場進行“呼喚民主、反對貧困”抗議時,有人卻指使軍隊鎮壓這些抗議者,沖突被推向高潮。此次事件共造成16
名平民死亡,數百人重傷,史稱“彼得盧大屠殺”(Peterloo
Massacre)。事件還引發了強烈的輿論反應,推動了選舉權的擴展,最終形成了普選制度,工會、
合作社得以建立,另外,曼徹斯特的新聞媒體在政治上也贏得了更加自由的氛圍。
面向斯考特大街的住宅背面。 資料來源:恩特威斯爾H. (Entwistle H.)攝,版權所有者:Manchester Libraries
在第一波城市化進程中,休姆出現了大量鱗次櫛比的聯排樓房。其中很多建筑都非常簡陋,缺乏衛生設施和自來水,街道也沒有配備必要的排水系統。在19世紀上半葉,當地人口膨脹了50倍,人們的住房需求也急劇增加。住房的急迫需求,進一步縮短了建設周期。由于土地供應有限,造成房屋排列相當密集,結果曼徹斯特成為最早受到工業革命負面影響的地區之一。
該地區混雜了多種土地用途,比如,世界上第一個勞斯萊斯工廠就建在庫克街。而當地的問題主要出在住房方面。過高的居住密度使環境條件相當糟糕,再加上缺乏各種社區服務設施,使當地完全變成了貧民窟。面對這一問題,曼徹斯特郡議會在1845年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人們繼續建房。然而此時,當地已經建造了無數劣質房屋,基礎設施的水平也非常低劣。直到20世紀上半葉,還有不少人住在這里。
1900年左右的休姆。當時主要的建筑是維多利亞式的多層建筑。 資料來源:丹尼爾?金霍恩(Daniel Kinghorn)繪制
運河建成后的100年里,這個地方從一片開闊的綠地變成了一個噩夢般的地方,也促使弗雷德里希?恩格斯(還包括其他人)發展出自己的思想。當時他的家族企業位于索爾福德(Salford),距離這里只有3英里遠。他在1845年詳盡地描述了附近被稱為“小愛爾蘭”的貧民窟的墮落,對休姆的描述相當直接:“建筑過于密集的地區問題重重,并且接近崩潰,很少有什么現代化的設施,整體都處于污穢之中”[1]。由于衛生條件匱乏,這個地區會時不時爆發霍亂和其他致命疾病。在之后40年間,這個地區的情況也沒什么好轉。《星期日紀事報》報道了休姆的狀況(1889年5月26日):“當地的街道黯淡無光,煙霧繚繞,通道的路面和運河在烈日下都散發出陣陣惡臭。石頭縫之間充滿了積水、腐爛的蔬菜葉子還有其他液體,煙灰盒早就裝得滿滿的,空氣污濁,臭氣撲面而來”。
不過,也正是依靠高密度的住房和居民,休姆這個居民區有了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使當地具備了歐洲城市的典型特征:通過功能混合利用,鄰里之間可以發展出強大的社會關系;人們還可以依靠步行到達工作場所,比如在斯特雷特福德路(Stretford
Road)的東西向軸線地區,到1965年這條道路關閉時,當地集中了曼徹斯特城市中心區以外最多的商鋪。此外,當地還有不少創新性的小型工業企業,這些家喻戶曉的企業名稱,如今在該地區的眾多街道和建筑名稱中仍有所體現,使人們回憶起當年。
到了1930年代,休姆被認為不適宜人類居住,1934年被劃為拆除地區。該地區的問題相當嚴重且過于復雜,當時有13萬人住在這里,人口密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5.5倍,當時全市平均人口密度是34人/英畝(84人/公頃)。不過,當時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緊接著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過了很多年以后,才采取了決定性的拆遷措施。二戰后,英國頒布了第一部城市規劃法,政府希望通過土地開發權的國有化,來滿足人民對像樣住房的要求。雖然拖延相當嚴重,人們終于在1960 年代,開始對休姆進行真正的改造,當時采取了大規模拆除的辦法,同時制定了相當徹底的現代主義工業住房開發計劃。
工業城市化:通過全面再開發進行現代主義改造
戰后負責制定曼徹斯特第一個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劃和調查人員都知道,“在很多方面,即使是那些1650年生活在曼徹斯特的市民,都要比現在休姆的居民過得更健康”[2]。對于再開發來說,人們面臨的挑戰,主要就是解決那些不適合居住的老舊住房,它們都位于內城中心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根據這一設想,休姆的角色也發生轉變,從之前城市中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一下子變成了一系列“概念性”的鄰里單位。按照這個構想,就要根據10000人的規模,在當地安排一個新的鄰里中心,并安排各種住房和服務設施。這個再開發計劃,算得上是在鄰里層面實施土地利用區劃的早期嘗試之一;同時,人們還進行了新的批量住房生產的實驗,完成了各種批量住房原型的研究。結合當時各種關于住房開發的討論,規劃方案在實體形態方面進行了具體設計,最終方案體現了人們關于社區生活的很多想法。
1961年的規劃總圖,基于原有的開發建議。 資料來源:休姆第5期開發規劃制作的宣傳冊
在戰后重建和清理貧民窟過程中,工作人員遵循了那些決定論者和現代主義者提出的設計原則。不過,這種做法注定會失敗。人們使用預制混凝土技術興建了一系列環形居民樓,這些實體空間結構很快就出現損壞。同時,這些居住區的名聲也不斷墮落,當地的房產管理不善,租住的居民面臨社會階層隔離的挑戰。
1960年左右的休姆。 資料來源:丹尼爾?金霍恩(Daniel Kinghorn)繪制
后來人們對休姆的這些環形居民樓和實驗性設計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空間改造,希望適應公寓的內部布局,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社會住宅。實際工作中,人們不得不放棄現代主義的那些設計抱負,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實體空間層面,這些努力無疑是失敗的。在另一些情況里,有一些公寓變成了聚眾酗酒的場所或者成為非正式的俱樂部,有時甚至會被完全遺棄。
從規模和形式兩方面,計劃建造的環樓參考了位于巴斯的“王室環樓”街塊。 資料來源:休姆第5期開發規劃制作的宣傳冊
規劃方案與現實的差距。實際的建成效果根本比不上“王室環樓”的品質。 資料來源:丹尼爾?金霍恩(Daniel Kinghorn)繪制
到了1981
年,曼徹斯特再次成為城市暴亂的中心,同時在布里斯托爾、倫敦和利物浦也發生了暴亂。當時是瑪格麗特?撒切爾任首相,住在莫斯賽德(Moss
side)和休姆的受排斥群體發動了暴亂,其中包括失業人群和很多感到無助的民眾。他們投擲汽油炸彈,洗劫城市中心,有數百人甚至包圍了附近的莫斯賽德警察局。諸多因素導致這次暴亂,除了警察隊伍里存在的制度性種族歧視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的無助感。在這次暴亂的影響下,人們再次決定,對這個地區進行一次全面的更新改造。
當時,有人把暴亂描述為“社區的滅亡”的標志,這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社會服務設施也因此崩潰。以前復雜的歷史也為這個地區帶來不良影響。單就隨便把這里作為再開發地區這一決定本身,就給休姆貼上了“典型城市貧民窟”的標簽。大眾媒體、地方政府再加上明顯加速的衰退周期,使得原本就負面的名聲變得更加不堪。除了當地出現負罪感以外,整個城市的居民對休姆的窮人也產生了一種怨恨的態度,認為這些窮人是曼徹斯特公眾恥辱和焦慮的來源。不過,當地居民也開始采取措施,克服這種負面形象,希望能改變外部機構、組織和個人對休姆所持的錯誤臆斷。然而,由于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又造成了新一輪的冷漠、憤怒和反議會的情緒,結果很多核心家庭發現,在這里居住的困難不斷增加,試圖提高社區參與度的努力也被認為是在浪費時間精力。之前人們在建筑實體方面的努力,僅滿足于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改善當地的負面形象、加強當地居民的自信心,同時改進市政部門的居住區管理水平上。這些問題算得上是反城市的英國文化中的通病。
然而,諷刺的是,本來被當作失敗教訓的休姆環樓,后來卻成為富有創意和藝術特征的亞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早在1980年代,這里就產生了“曼徹斯特瘋潮”
(Madchester),從當地極端的社會排斥環境里,人們發展出了一種富有創意、很不尋常的反主流文化。史密斯樂隊的主唱就提到過“曼徹斯特瘋潮”的影響。他在自傳中描寫了這種巨大的創造力,“沉醉在不見天日的休姆——擺脫了那些冷酷而麻木的家庭——藝術專業的學生們占領了公寓所有的房間,雖然這些房間狹窄又擁擠,而且沒有熱水”[3]。面對制度性的冷漠和忽視,這些人開始實施城市暴亂、占屋行動、隨意露營、吸食消遣性毒品和創造另類音樂。在亞文化影響下,有人獲得靈感,創立了“工廠唱片公司”(Factory
Records)這一品牌,把居住的房子變成音樂表演場地和夜總會。
唱片藝術和當地的旅游信息體現了休姆在當代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多方面影響。
這個地區總是被描述成一個社會劇場,人們用自己的行動表現本地文化。面對官僚作風,這里的人們發展出一份相當強烈的共同文化和認同感。社區的行動致力于把地方議會、中央政府、建筑師和行政官員這些局外人清除出去,以便塑造和管理社區內共享的地方文化。事實上,大多數行動都有助于強化當地人與那些陌生的局外人之間的區別。
同時,最初的計劃是拆除休姆環樓并進行重建,但又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只在實體空間上對這個地方進行改造,那只不過是把問題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在英國其他地方創造出另一個貧民窟。這個戰后的規劃方案“本來號稱能夠建設一個規劃完善的環境……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讓這個地區殘敗不堪,同時還會造成各種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困難”[4]。
“歡迎來到地獄”,入口處的涂鴉。 資料來源:阿瓦?阿布拉瓦(Arwa Aburawa)攝影
相比之下,新的觀點則主張,應該改變地方政府在控制居住區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同質化和家長制做法,應該采取各種措施發展新的社區開發技巧,鼓勵社區實現差異化發展,使人們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對當地的自豪感。
地方當局把這里當作是問題區域,可恰恰是這一點,使它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不管你看到或聽到那些待在市中心的學者、顧問和其他專家發表了什么見解,休姆當地的人其實具備了與那些人一樣多、甚至更多的各種知識,也因此有資格為他們自己所在地區的發展做出各種決定。
為了改善該地區的負面形象,就有必要從居民的角度出發,用文字和圖像的形式,收集一系列居民信息,讓這些居民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他們對休姆未來的期望。這些資料也表達了大家的愿望,希望新的社區發展能夠尊重社區的意見,把社區的關切作為優先解決的問題。現在的社區網絡已經發展出多樣化的居民和文化,這些都成為該地區的核心資產。不過,其中也包含了各種仇視和厭惡規劃專家的觀點,認為現狀很大程度上是他們造成的。
新的城市化:重新發現當地的傳統
在1960年代實施拆除貧民窟項目的過程中,任何1919年以前的建筑都被當作危房處理。那些從善意出發的專業人士,其實完全沒有考慮過使用者本身到底需要什么,這種做法本身令人感到慚愧。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人們終于認識到,正是因采用獨斷專行的形式,才令現代主義在城市規劃中提出的那些實驗性解決方案遭遇失敗,在這種模式之下,當地居民根本無法參與自己社區的設計和管理過程。為此,政府提出了新的倡議,希望能改變這一模式,改進各種不足,使這個地區不至于再出現暴亂。人們也從布里斯托爾、利物浦、倫敦、曼徹斯特和伯明翰等地方在城市暴亂中提出的政治請求中意識到,對暴亂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正是英國中央政府在城市政策方面的變化。1981
年的暴亂,似乎是另一波動蕩的催化劑,而休姆再次發揮了帶頭作用。不過,除了解決實體空間設計的問題以外,還必須從整體的高度處理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比如缺乏維護、長期失業和貧困等。而且,這一次人們面臨的挑戰并不是對策略研究不夠或規劃目標不明確,面對公共權力相當有限的限制,有必要爭取市場力量的支持,努力促進城市生活。結果,當地居民在塑造和把握自己家園的未來方向上,獲得了更多發言權。依靠合作和社區規劃這些工具,休姆為即將來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在整個過程中,人們所做的工作也超越了單純反映社區居民心聲的范疇。在新的方法中,租戶協會獲得了否決權,可否決以前由當地社區政府和住房開發政策的決策者單獨做出的決定。因此,在城市管理過程中的參與度和合作關系,直接關系整個再開發工作的成敗。官方也終于開始承認,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以前規劃決策中忽略的很多社區所關心的問題非常重要,尤其是當代的酒吧和俱樂部文化,畢竟它們在居民日常生活發揮著支配性的影響。
按照新的政策框架制定的“行動方案”也承認,之前政府的多次干預工作沒有取得成功。人們認識到,規劃設想必須從戰略層面出發,使這個地區與整個曼徹斯特相互整合起來,因此,除了要在實體空間上引入道路和交通基礎設施,還要在心理感受上使在這里生活或工作的人建立和曼徹斯特的聯系[5]。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有必要形成新的平衡,在堅持實體空間設計引導的基礎上,通過一攬子的整合性設計方法,恢復傳統的城市主義模式,這就需要堅持向教育、交通、基礎設施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投資。不過,這次的再開發,將以一種更加鼓勵參與、更加包容的方法進行,整個過程的管理也要更關注當地的文脈,理解那里的人和場所。
1990年代再開發之后休姆的情況。 資料來源:丹尼爾?金霍恩(Daniel Kinghorn)繪制
休姆是最早運用“情景規劃”技術的示范項目之一,通過緊鑼密鼓的籌備,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進來,在獨立第三方的協調下,幫助各方對更新改造戰略的方案達成共識。方案包括一系列戰略性內容,比如,在現有社區大樓外面設立用于集會的主要公共空間,引入新的路線使該地區與周邊社區和市中心相互聯系起來。除了確定了一系列地標以外,整個戰略愿景還發展出多種戰略性討論,把各種社會經濟問題與空間發展或實體空間設計問題相互結合起來。各個階段也對當地充分關注,尤其是努力為休姆創造一個正面形象,在保留現有企業的同時,吸引新的投資。整個項目考慮了各種有助于保留社區聯系的辦法,希望吸引新的居民遷入以后,原來的居民仍然愿意留下來,這個策略被認為是確保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實上,休姆與曼徹斯特其他希望更新改造的地區一樣,都希望通過文化活動維持自己的正面形象,加強當地居民的信心,因此采取了包括申辦奧運會和舉辦藝術活動等措施,為此,休姆還修建了地標性的“休姆拱橋”(Hulme
Arch),并引入了一條新的通勤列車,此外還規劃為一所大學分校區的所在地。
城市設計主要依靠總體規劃和設計規范的形式來引導,這樣就可以把各種功能整合進來,把傳統的住宅開發成多用途的混合形式。設計規范需要通過專業人士和公眾合作完成,這樣就可以很具體地把各方認可的價值觀明確下來,根據傳統城市主義的再開發模式,提升環境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家庭住宅的街道,沿街道轉折的建筑物和靈活變化的立面。 資料來源:戴維?拉德林(David Rudlin)攝影
當地多種多樣的開發在建筑方面留下了厚重遺產。比如,名為“變革性居所”的住宅合作社算得上是英國最早的可持續住宅的典范之一。再開發工作完成10年以后,人們通過評估,認為這次城市再開發取得了積極效果,原來的更新改造計劃里,有80%的工作已得以實施。不過,再開發工作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人都表達了反對意見,不希望這里從原來那個穩定并且適合家庭居住的地區發展成那種傾向于短期居住、不關心地方生活的人群居住的地方。后者引發的問題對內城更新項目來說相當普遍。即便如此,休姆固有的激進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仍然不愿意接受這種強加而來的“文化”。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休姆拱橋”通車那天,有些人就穿著寫有“去他媽的拱橋”(Fuck
your Arch)字樣的T恤,還有些人認為這種紳士化過程使這里變成了“娘兒們待的地方”。
休姆拱橋將當地同曼徹斯特的繁榮地區聯系起來,該設計成為當地復興的標志。 資料來源:德爾頓?杰克遜 邁克爾?克里利(Delton Jackson/Michael Crilly)攝影
休姆這個項目的另一個主要遺產,是讓英國及其他地方了解到,城市政策本身有更加廣泛的潛力。休姆經歷的第三波新城市主義歷程,展現了發展可持續社區的重要過程,此外還幫助確立了一系列實體空間設計的重要原則。與英國其他城市一樣,推動休姆追求改變的原因,是當地居民因受到忽視、權力被剝奪而形成的社會恥辱感。曼徹斯特借鑒之前的經驗,幫助當地居民舉辦了“城市村莊論壇”,成立了“王子建筑基金會”等機構,甚至起草了一份關于英國未來城市發展的報告,并成為“城市任務力量”專項報告(Urban
Task Force)中的關鍵部分。其中許多經驗已被北美地區的同行所借鑒,比如已成為“希望六號項目”(Hope VI
programme)社會住宅更新計劃的一部分。
在英國,人們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有關再開發和更新改造的諺語——“不把蛋打碎,哪有煎蛋餅(One can’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這種鼓勵破壞的態度,過分簡化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是對那些因偏見、無知或缺乏信息而做出的糟糕決定進行的辯解。人不是雞蛋,社區更不是煎蛋餅。絕不能用這種比喻去代替通過分析、適宜的參與而得出的決定,人們的決策必須考慮到當地的場所和人們的生活。
“我們在混亂的基礎上重建新的秩序”,休姆當地的壁畫。 資料來源:阿瓦?阿布拉瓦(Arwa Aburawa)攝影
人們通過總結城市的本質,積累了廣泛的經驗,除了涉及布局、可持續性和品質等實體空間的設計原則,還包括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這個積累經驗的過程,也為休姆、曼徹斯特和英格蘭北部很多城市的發展提供了相當樂觀的未來。